薛黎霞
(河南省桐柏第三醫院,河南 桐柏 47475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屬于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在我國發病率約為11.6/10萬,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病程漫長,治療難度大,且有癌變風險,嚴重影響國民健康[1]。本研究用健脾止瀉湯聯合西醫常規治療UC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95例,均為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UC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48例和對照組47例。研究組男26例,女22例;病程1~9年,平均(4.70±1.81)年;年齡20~50歲,平均(34.87±7.40)歲;病變部位為左半結腸29例,右半結腸7例,廣泛結腸12例。對照組男25例,女22例;病程1~8年,平均(4.42±1.68)年;年齡20~49歲,平均(33.86±6.85)歲;病變部位為左半結腸28例,右半結腸6例,廣泛結腸13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西醫符合《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2018年,北京)》[2]中UC診斷標準,中醫符合《消化系統常見病潰瘍性結腸炎中醫診療指南(基層醫生版)》[3]中UC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經內鏡與病理等檢查確診;②既往無腸道手術史;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無認知異常與智力低下,可配合臨床研究進行;⑤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伴有幽門梗阻、穿孔;②合并胰腺炎、胃息肉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③合并消化道腫瘤或發生腸上皮化生;④伴有其他嚴重潰瘍或并發癥;⑤合并出血性疾病;⑥合并全身炎癥性疾病;⑦免疫功能障礙或內分泌功能不全;⑧過敏體質;⑨嚴重心腎等器官器質性病變;⑩入組前1周接受過相關藥物治療。
兩組均充分休息,規律生活,禁濃茶、煙酒等,減少精神與體力負擔,流質飲食,病情好轉后予以少渣營養飲食等非藥物治療。
兩組均予以西醫常規治療。美沙拉嗪腸溶片(國藥準字H19980148,葵花藥業集團佳木斯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口服,1次0.5g,日3次;注射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煙臺東誠北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4319)100mg溶于50mL NaCl溶液中,混合均勻,保留灌腸(>1h),每日1次。
研究組加用健脾止瀉湯治療。藥用黨參15g,白術12g,白芍12g,黃芪20g,茯苓15g,山藥15g,薏苡仁18g,蒲公英25g,枳實6g,香附10g,柴胡12g,防風10g,甘草10g。腹痛甚者加白芍20g,延胡索15g;不思飲食者加雞內金15g,焦三仙各12g;便血甚者加地榆炭20g,槐花炭15g;久瀉不止者加罌粟殼6g,訶子6g;濕盛甚者加炒蒼術12g,白蔻仁12g,藿香12g;肝郁不達者加柴胡9g,郁金15g,枳殼12g,香附12g。每日水煎煮1劑,收汁300mL,分早晚2次服用。
2周為一療程,間隔3天再進行第2個療程,均治療4個療程。
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選擇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腹痛灼熱、下痢赤白為主癥,選擇肛門灼熱、溲赤、食少納差、倦怠乏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為次癥,分別以0、2、4、6分與0、1、2、3分評估癥狀無、輕、中、重,統計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變化。
治療前后病情程度比較,由結腸鏡下病變活動性評分評估,黏膜損害程度:無(0分)、輕度(2分)、明顯(4分);血管分布:正常(0分)、紊亂模糊(2分)、完全消失(4分);顆粒感:無(0分)、有(2分);黏膜變脆易損:無(0分)、輕度增加(2分)、明顯增加(4分)。
治療前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比較,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mL,常規離心(3000r/min,離心10min)取血清,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測定血清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D-LA)水平。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采集空腹靜脈血5mL,常規離心取上清液,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IL-2)水平。
依據中醫證候積分評估。臨床治愈:治療后積分減少大于等于95%。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70%~94%。有效:治療后積分減少30%~69%。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小于3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病情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病情程度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病情程度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比較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腸道黏膜屏障功能、炎性因子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近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UC發病率逐年增高,但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確,目前認為是由于環境、腸道微生態等因素破壞腸道屏障,誘發腸道炎癥反應,導致病情加重[4]。因此,治療以美沙拉嗪腸溶片、注射用氫化可的松琥珀酸鈉等抗炎藥物清除自由基及炎性因子,以改善結腸黏膜潰瘍。
中醫認為UC發病以脾虛為本,濕熱為標,濕聚瘀阻是關鍵環節。先天稟賦不足,外感六淫、情志失調、飲食不節,痰瘀內阻、血氣受損,脾胃升降失常,發生腹瀉、膿血便、里急后重等。健脾止瀉湯方中黨參、黃芪歸脾經、肺經,補中益氣、健脾固表、建中養血、排毒生肌;白術歸脾經、胃經,可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白芍歸脾經,平肝止痛、養血調經;茯苓歸心經、脾經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香附可行氣解郁、調經止痛,枳實可破氣消積,化痰散痞;柴胡可和解表里,香附、枳實、柴胡合用疏肝理氣、和胃消積;薏苡仁可健脾利濕、除痹止瀉;白芍、甘草同用可緩急止痛等,腹痛甚加白芍、延胡索以養血止痛;不思飲食者加雞內金、焦三仙以健胃消食;久瀉不止加罌粟殼、訶子以止瀉。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健脾、益氣除濕、和胃止痛之效[5]。結果發現,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結腸鏡下病變活動性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說明中西藥合用可發揮不同作用機制,減輕臨床癥狀與病情程度,提高治療效果。黨參、黃芪、白芍、茯苓、薏苡仁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抗炎、增強應激能力,黨參、白術、香附、柴胡等調節胃腸功能、抗潰瘍等作用。
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可保護正常腸道內環境,而UC患者腸道黏膜受損,其中如DAO、D-LA等位于腸黏膜的酵解產物、高活性細胞內酶等入血參與體循環,在UC患者血清中呈高表達狀態,另外諸如TNF-α、IL-2等促炎因子與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存在惡性循環關系,可彼此影響,加重病情[6-7]。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清DAO、D-LA與TNF-α、IL-2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健脾止瀉湯聯合西藥常規治療可發揮抗潰瘍作用,促進腸黏膜修復,從而降低血清DAO、D-LA與TNF-α、IL-2水平。
綜上所述,健脾止瀉湯輔治UC可提高臨床療效,緩解臨床癥狀,改善腸道黏膜屏障功能,減輕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