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欣
(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32)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又稱慢性淺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淺表性炎癥的疾病,為消化系統常見病,屬慢性胃炎中的一種。幽門螺旋桿菌(Hp)陽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指由Hp感染導致的胃黏膜炎癥性病變,臨床主要表現為中上腹不適如飽脹、鈍痛有灼燒感等,也可表現為食欲不振、噯氣、反酸、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如不及時治療可能發展為萎縮性胃炎,甚至可發展為胃癌[1]。本研究用升降抑幽湯輔治Hp陽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社區就診的Hp陽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8~67歲,平均(42.89±5.03)歲;病程1~11年,平均(5.88±1.73)年;胃鏡病理分級為Ⅰ級15例、Ⅱ級10例、Ⅲ級5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9~68歲,平均(43.01±5.14)歲;病程2~13年,平均(5.67±1.65)年;胃鏡病理分級為Ⅰ級16例、Ⅱ級10例、Ⅲ級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中醫符合《慢性淺表性胃炎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深圳)》[2]中的脾胃濕熱證。主癥為胃脘痞脹,胃脘脹痛,納差,噯氣嘈雜;次癥為口臭口苦,惡心嘔吐,大便黏滯或稀溏,小便短黃;舌苔厚黃、舌質紅、邊尖深紅,脈沉緩或弦細。②西醫均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精簡版(2017,上海)》[3]內相關標準。③經尿素酶,13C或者14C尿素呼氣試驗明確Hp感染陽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且經胃鏡與病理學檢查確診為Hp陽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②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且配合研究;③心肝腎功能正常;④1個月前未服用中藥、抑酸藥及胃黏膜藥物。
排除標準:①精神障礙及意識障礙無法配合研究;②合并惡性腫瘤;③藥物過敏;④合并其他類型胃炎疾病;⑤合并重度異型增生或癌性增生。
兩組均予以三聯療法:①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山東羅欣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302、20190102、20191203)10mg,日2次;口服阿莫西林膠囊(哈爾濱三三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批號20180202、20190101、20191103)0.5g,1日4次;口服甲硝唑片(天津太平洋制藥,生產批號20180403、20190201、20200102)0.2g,1日2次。
觀察組加用升降抑幽湯治療。藥用薄荷、丁香各3g(后下),姜黃6g,黃連、熟大黃各10g,藿香、神曲、凌霄花、生白術各15g,海螵蛸(先下)、煅瓦楞子各20g(先下),土茯苓、蒲公英、太子參各30g。呃逆噯氣加柿蒂30g,沉香5g;嘈雜、燒心、反酸加烏賊骨10g、浙貝母5g,瓦楞子10g;傷食加神曲6g,炒萊菔子10g;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得食痛減加桂枝6g,白芍10g;痞滿明顯加蘇梗5g,香櫞皮8g;脾虛便溏加炒白術5g,炮姜炭5g。1日1劑,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服用。
兩組均治療4周。
癌胚抗原(CEA)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采集治療前、治療4周時清晨空腹靜脈血5mL,3000r/min離心10min后取血清,采用CEA elisa試劑盒(上海心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規格:48T)測定CEA水平。使用酶標儀(深圳邁瑞生物醫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型號MR-96A)測定CRP水平。
中醫證候積分:將主癥(胃脘痞脹,胃脘脹痛,納差,噯氣嘈雜)從無癥候至嚴重分為4個等級,對應0~4分;次癥(口臭口苦,惡心嘔吐,大便黏滯或稀溏,小便短黃)按有無分別為1、0分。相加得總積分,積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
胃鏡病理分級使用日本賓得公司生產的EG-2930K EPK-700電子胃鏡進行檢查,明確胃鏡病理分級:其中Ⅰ級為分散或間斷線狀,Ⅱ級為密集斑點或連續線狀,Ⅲ級為廣泛融合。
Hp檢查采取14C呼氣試驗方法,Hp根除率判斷為每分鐘衰變原子數(DPM)<100為陰性,DPM≥100為陽性,根除率=陰性例數/總例×100%。
隨訪3個月復查胃鏡,判斷是否復發(胃鏡下可見黏膜紅斑,黏膜出血點或斑塊,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腫,及充血滲出等基本表現)。
用SPSS25.0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制定。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癥狀消失,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正常。有效:胃痛緩解,發作次數減少,其他癥狀減輕,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有好轉。無效:癥狀無改善,X線鋇餐造影或胃鏡檢查無變化。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EA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EA水平比較 (ng/L,±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EA水平比較 (ng/L,±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 t P對照組 30 4.71±0.43 2.93±0.28 19.000 0.000觀察組 30 4.75±0.41 1.61±0.15 39.394 0.000 t 0.369 22.761 P 0.714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較 (ng/L,±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RP水平比較 (ng/L,±s)
?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比較 (分,±s)
?
兩組Hp根除及復發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Hp根除及復發比較 例(%)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是一種炎性反應性疾病,該病和Hp感染關系密切,Hp能夠刺激多種因子釋放,導致胃黏膜處于長期的炎性損傷中,進而引起該病[5]。Hp能夠引起嚴重的炎癥反應,對免疫細胞起到刺激作用,引發相關免疫反應。CRP是免疫調節蛋白指標,可直接參與機體的炎性反應,其水平的異常表達可作為判定病理組織炎癥的有效指標。西醫常采用三聯療法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質子泵抑制劑可以很好的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同時聯合兩種抗菌藥物,以有效清除Hp,緩解炎癥反應。三聯療法雖有一定療效,但長期應用易使病菌產生抗藥性,且常復發[6]。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病因病機為七情內傷,肝氣郁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氣機阻滯,久郁不解,肝郁日久,化火損傷胃陰,進一步導致氣血不暢。飲食不節,肥甘厚味,嗜食辛辣,皆可滋生濕熱,聚濕生痰,痰郁互結,郁而不化,損傷脾胃[7]。主要病機是肝氣郁滯,脾胃運化失司、升降失常。治療應以扶正祛邪,清熱除濕,健脾和胃為原則[8]。研究顯示,治療4周時,觀察組血清CEA水平、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且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Hp清除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升降抑幽湯用于Hp陽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治療利于減輕炎癥反應,抑制癌胚抗原的生成,降低中醫癥候積分,且能有效提高Hp根除率,降低復發率。升降抑幽湯方中薄荷、丁香、生白術、太子參及凌霄花為君藥,能夠起到運脾陽、升脾氣的作用;姜黃、熟大黃、海螵蛸及煅瓦楞子為臣藥,起到清胃熱、降胃氣的作用;黃連、蒲公英和土茯苓為佐藥,起到清熱祛濕的作用;藿香、神曲為使藥,起到芳香化濕和理氣和胃的作用。全方有清熱除濕、補脾益氣、調和脾胃功能等功效[9-10]。此外,現代藥理研究證明,西藥聯合升降抑幽湯治療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可產生協同作用,不僅可有效改善中醫癥候,同時短時間內還可清除機體內的Hp,提高Hp清除率,抑制西藥的毒副作用,從而提高治療有效性與安全性,減少后期復發[11]。
綜上所述,升降抑幽湯輔治Hp陽性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可減輕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提高Hp清除率,降低后期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