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鵬霞,沈飛云,黃實方
(江西省湖口縣人民醫院,江西 湖口 332500)
腦卒中因腦部出血缺血導致神經功能障礙,后期會出現偏癱以及肩痛癥狀。本研究以中西藥合用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我院就診腦卒中后偏癱肩痛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34~79周歲,平均(48.24±2.48)周歲;病程12~42d,平均(25.98±8.27)d;腦梗死15例,腦出血15例;病變位置為腦干9例,大腦皮質1例,基底節區16例,額顳葉2例,腦室2例。觀察組男21例,女9例;年齡36~78周歲,平均(48.02±2.11)周歲;病程18~38d,平均(26.27±8.24)d;腦梗死14例,腦出血16例;病變位置為腦干7例,大腦皮質2例,基底節區12例,額顳葉4例,腦室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1]:西醫診斷參考中國《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醫診斷符合我國《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并經MRI或頭顱CT檢查明確診斷為腦梗死或者腦出血。有關偏癱肩痛診斷要求符合《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和《偏癱肩痛的運動療法和物理療法指南》。
納入標準:經CT或MRI診斷為腦出血、腦梗死,發病3個月以內,既往無卒中史[2],有患側肩關節疼痛拒按癥狀,年齡70歲之內,中醫辨證屬寒痹、氣滯血瘀證[3],可按照試驗方案規定完成整個療程的治療,且治療過程中均未出現病情加重或腦血管再發而中止治療的記錄,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年齡大于80歲,發病超過3個月,中風前有肩關節疼痛、活動障礙,經臨床診斷并經CT檢查確診為肩關節本身的疾病、頸源性肩痛,各種肌病、關節病以及丘腦病變者等其他繼發性改變(如腦出血合并腦梗死患者),且有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有明顯意識障礙和嚴重認知功能障礙,中醫辨證屬熱痹證且對濕熱敷藥物有過敏史[4]。
兩組均用擴血管以及改善腦部循環治療并給予基礎的康復措施。包括良肢位擺放,患者采取仰臥位,在肩胛骨下墊軟墊,確保肘關節伸展,前臂向后旋轉,腕關節以及手指充分伸展,坐位時手部需要有良好的支撐,站立時使用合適的肩托托起患肢,軟癱期采用牽拉、拍打等方式提高肌肉張力[5],痙攣期采用負重降低肌肉張力,1次45min,日1次,2周為一療程。
對照組用英太青膠囊聯合B超引導下肩胛上神經阻滯。在B超引導下內側路穿刺,患者俯臥于手術床,雙側肩關節下方墊枕,超聲監測患側肩胛上神經并定位體表穿刺點,用聚維酮碘消毒穿刺點周圍10cm半徑區域[6],用2%利多卡因(廣東同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4024771)穿刺點皮下浸潤麻醉,超聲監視下在穿刺針針尖到達肩胛上動脈旁后停止進針,靶點確認后,回抽無血,開始注射羅哌卡因(山西普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0270)與復方倍他米松(重慶華邦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93412)的混合物10mL(125%羅哌卡因10mL和復方倍他米松2.5mg),治療結束后拔除穿刺針,穿點貼無菌貼膜,外用防水無菌貼膜。英太青(雙氯芬酸鈉緩釋膠囊、先聲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856)100mg,飯后口服,日1次。
觀察組在B超引導下肩胛上神經阻滯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內服外用。藥用黃芪120g,當歸15g,地龍10g,桃仁10g,紅花5g,赤芍 10g,川芎10g,桂枝 15g,細辛5g,水蛭10g,桑枝10g。水煎,內服每日2次。外用二烏湯濕熱敷。川烏、草烏、乳香、沒藥、羌活、透骨草、麻黃、芍藥、甘草、附子、細辛、桂枝、干姜各等份,研末加黃酒調成糊狀[7],加熱至40℃,清潔疼痛處皮膚,醫用紗布濕熱敷于痛處,1次1h,日1次,注意外敷時避開穿刺點。2周為一療程,隨訪3個月。
采用VAS評分評定患肩疼痛變化,無痛為0分;有輕微疼痛為1~3分,患者可以忍受,不影響休息;疼痛影響休息為4~6分,應給予一定的處理;疼痛難忍為7~9分,會影響食欲和睡眠;最劇烈疼痛為10分,嚴重影響食欲和睡眠。采用上肢運動功能評分評定上肢運動功能,總積分為66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對控制大/小便、修飾、如廁、吃飯、轉移等10項日常活動獨立程度進行評分,100分為滿分。
基本痊愈:肩關節完全無痛感,活動不受限,生活完全自理。顯效:肩關節輕度疼痛,活動不受限,生活自理能力輕度依賴。有效:肩痛程度減輕,活動輕度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中度依賴。無效:肩痛無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完全依賴。
兩組治療后各項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各項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VAS評分 ADL評分 上肢運動功能評分觀察組 30治療前8.23±2.14 69.24±1.22 51.23±2.15治療后 3.14±1.02*△ 94.21±1.17*△ 63.17±1.29*△對照組 30治療前8.27±1.24 69.68±2.47 51.29±2.47治療后7.66±2.14*89.23±3.31* 59.47±2.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腦卒中主要由于腦血管突然破裂從而導致的阻塞以及循環不暢,嚴重的會導致死亡,偏癱肩痛是腦卒中常見并發癥,偏癱后患者會在休息或運動中出現疼痛,通常發生于偏癱上肢功能恢復的關鍵時期[8],偏癱肩痛會導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較差,預后恢復不佳。研究中,觀察組疼痛程度評分低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上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說明用中藥內服外用聯合神經阻滯治療可以緩解臨床疼痛,提高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近年來研究表明,超聲引導下注射以及神經組織治療臨床效果較好,能夠有效緩解肩部疼痛,提高上肢運動功能,改善生活能力。但后期復發率較高,因此目前常使用中藥內服外用聯合神經阻滯進行治療。中藥內服能夠緩解局部疼痛,同時直接作用于大腦,改善血液循環,疏通肩部經絡,起到緩解肩痛的目的。中藥外用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疼痛部位,起到活血化瘀、活絡止痛的作用,改善肌肉攣縮以及肌肉緊張,增強治療效果[9]。研究中,觀察組治療效果高于對照組,說明中藥內服外用聯合神經阻滯治療能夠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中藥內服外用聯合神經阻滯治療腦卒中后偏癱肩痛可以緩解疼痛,提高運動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