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昌
(廣東省臺山市人民醫院,廣東 臺山 529200)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患者嘌呤代謝能力較低,致使血尿酸水平增高,形成尿酸鹽,而積存于關節相關軟組織,從而引起關節部位出現炎癥和病損,多發于中年男性。在其急性發病期,即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發病較急,主要發生于下肢關節,臨床表現為關節紅腫,脹痛和劇烈疼痛等,也可能引發發熱、乏力等癥狀,且具有一定復發性,對患者正常生活造成障礙,因此采用及時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1]。本研究用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共78例,均為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例。對照組男31例,女8例;年齡33~65歲,平均(43.29±4.71)歲,病程1~3d,平均(1.35±0.28)d。研究組男33例,女6例,年齡35~63歲,平均(43.76±4.82)歲,病程1~2d,平均(1.27±0.25)d。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綜合診斷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且符合ACR診斷西醫診斷標準;②根據臨床癥狀表現,顯示“痹證”、虛正氣不足等征象,發作大于1次,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③臨床資料完整,語言表達能力良好,神志清晰,精神正常;④參照病史和過敏史,對研究使用藥物無過敏;⑤同意并配合研究,簽訂知情許可;⑥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申請并獲得批準。
排除標準:①無法隨訪;②合并肝功能障礙等嚴重器質性疾病;③合并嚴重精神疾病;④繼發性疾病。
兩組均用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飲食干預、戒除煙酒、控制血壓、保證飲水和鍛煉,并予以秋水仙堿片(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534)口服,初次予以1mg,之后每2h左右服用0.5mg,每日不得大于6mg,可根據疼痛或病情狀況適宜增減藥量。
研究組加用痛風湯加減治療。藥用山慈姑15g,澤蘭10g,茯苓30g,萆薢30g,車前子30g,桃仁10g,膽南星15g,薏苡仁30g,威靈仙15g,蒼術15g,澤瀉20g,紅花10g。疼痛嚴重可加以桑枝、羌活、獨活等,關節紅腫可加以赤芍、乳香等。水煎,連煎2次,取汁300mL,每日1劑,分3次服用,連續治療14天。
疼痛程度:采用視覺疼痛量表(VAS)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12h、24h、7d進行疼痛程度的測定,總分為10分,疼痛程度按照分數分為4個等級,分別為:重度(7~10分),中度(4~6分),輕度(1~3分)和無痛(分),VAS評分愈高則疼痛程度愈高。本研究在使用本量表前,均已進行預實驗,實驗結果有理想的信效度(≥0.851),適宜應用于本研究。
血清炎癥因子:分別在治療前和治療7d后清晨采血,離心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患者血清中白細胞介素-1β(IL-1β)、血清腫瘤壞死因子(TNF-α)、C反應蛋白(CPR)和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
用SPSS26.0版軟件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無效:癥狀、疼痛程度等均無明顯改善,甚至存在加重者。有效:關節部位紅腫有所改善,炎癥因子水平逐漸趨于正常,關節功能有所恢復,疼痛減輕。顯效:關節腫脹明顯改善,炎癥因子指標大多在正常范圍,疼痛明顯減輕,關節功能基本恢復。治愈:炎癥因子水平均處于正常范圍,疼痛、臨床癥狀等均完全消失,關節功能恢復正常[2]。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不同時間VAS評分比較 (分,±s)
分組 例 治療前 治療后12h治療后24h 治療后7d研究組 39 6.28±1.38 3.98±0.81 3.15±0.62 0.51±0.08對照組 39 6.25±1.33 4.42±1.02 3.87±0.95 0.94±0.27 t 0.098 2.110 3.964 9.536 P 0.922 0.038 0.000 0.000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7d比較,△P<0.05。
組別 例 時間 IL-1β(pg/mL)TNF-α(pg/mL) CRP(mg/L) IL-6(pg/mL)研究組 39 治療前 35.95±6.82 32.71±5.18 14.97±3.70 68.11±7.18治療后7d 15.96±3.63*△ 20.16±3.21*△ 5.89±1.13*△40.92±4.82*△對照組 39 治療前 36.03±6.86 33.18±5.22 15.05±3.68 67.37±7.36治療后7d 23.18±4.25*24.28±3.48* 9.24±1.68*52.25±5.36*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習慣不斷變化,痛風在我國中年男性人群中的發病率也在不斷增高,且由于環境因素、肥胖、藥物因素、飲食、關節損傷史等均可能引發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病期會引起劇烈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西醫認為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體內尿酸代謝障礙,使體內尿酸鹽結晶集聚于關節軟組織部位,引起炎癥,造成關節功能障礙等[4]。目前臨床主要采取西醫治療,包括臥床休息、飲食干預、藥物干預等,藥物主要以秋水仙堿、非甾體藥和糖皮質激素等,通過迅速降低炎癥因子水平,緩解疼痛,以達到治療目的,但是可能會造成肝腎功能損傷,因此在治療時需要密切觀察臟器功能狀況,并控制血壓、血脂水平[5]。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主要由飲食不節、久病體虛等引起脾失健運、痹阻關節、氣滯血瘀、氣血虧虛、脾虛腎虧,從而致使關節氣血流通受阻,引起關節腫脹、疼痛[6]。治當清熱利濕,通絡化瘀,消痹鎮痛。自擬痛風湯方中萆薢可祛風除痹、止痛、利濕祛濁,茯苓具有和胃益脾、抗菌利尿等功效,紅花可活血散瘀、止痛通經,威靈仙可通絡鎮痛、除濕祛風,山慈菇可散結化瘀、清熱解毒,澤蘭可舒肝散郁、利尿行血,桃仁可潤腸通便、活血化瘀[7]。諸藥合用,消痹鎮痛、通絡化瘀。加羌活、獨活、赤芍等可提高鎮痛、活血等功效。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痛風可快速緩解疼痛,改善關節腫脹等癥狀,將炎癥因子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圍,從而促進關節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