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慶
(遼寧省燈塔市中醫醫院,遼寧省 燈塔 111300)
缺血性腦卒中具有高發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常見病與多發病之一[1]。尿潴留是其常見并發癥,臨床表現為膀胱充盈,小腹脹痛,小便不利,甚則小便閉塞不通、排尿困難[2]。臨床多采用導尿處理或藥物治療,但留置導尿管易損傷尿道,誘發尿路感染,藥物治療起效慢。本研究用原絡大接經法聯合腹部按摩治療腦卒中后尿潴留臨床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共136例,均為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燈塔市中醫院腦卒中后尿潴留患者。經臨床癥狀、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3],經泌尿系B超檢查,確診尿潴留[4]。按照隨機法分成兩組各68例。對照組男45例,女23例;年齡47~78歲,平均(67.83±3.61)歲;病程10~60天,平均(26.34±3.41)天。干預組男39例,女29例;年齡47~78歲,平均(68.25±3.27)歲;病程10~60天,平均(26.73±3.45)天。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①腦卒中:發病急驟,劇烈頭痛持續性加重,出現癱瘓、癲癇、失語、偏盲、感覺障礙等腦功能損害癥狀,CT、MRI等影像學檢查輔助診斷。②尿潴留:下腹部脹滿膨隆、膀胱充盈,按壓膀胱尿意明顯,但排尿困難,超聲檢查示尿儲留。
排除標準:非腦卒中引發的尿潴留,針刺或按摩部位皮膚破潰,前列腺肥大、結石、尿路梗阻等泌尿系統疾病,心、肝、腎等器官重大疾病,意識障礙影響表達。
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包括控制顱內壓、改善腦血循環、營養支持、降血壓調血脂、神經營養藥物及控制并發癥等,必要時進行吸氧。在常規治療腦卒中的基礎上給予間接導尿方法,每3~4h定時開放1次,保持會陰部清潔。
原絡大接經法:患者側臥位,針刺部位常規消毒后針刺,快速進針,得氣后快速出針,辨證取穴,從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開始,十二經原絡穴順序依次為偏歷、沖陽、公孫、神門、支正、足太、京骨、大鐘、大陵、外關、丘墟、蠡溝[5]。每日1次針一側,兩側交替進針。連續治療20天。
干預組加用腹部穴位按摩:患者平臥,操作者以大小魚際肌為著力點,單手由輕到重,由外到里按摩患者下腹,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取關元、氣海、中極、足三里、石門等穴,拇指順時按摩,1min30次,力度由慢到快,由輕到重,每穴5min。每天1次,每次1h。連續治療20天。
治愈:排尿功能恢復正常,治療后1h內尿液順利排出且大于等于400mL,膀胱殘余尿消失。有效:排尿功能改善,治療后1h內尿液能順利排出且大于等于200mL,膀胱殘余尿量小于50mL。無效:癥狀體征無變化,膀胱殘余尿量增多或呈反射性膀胱。
B超測定膀胱最大容量和殘余尿量。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尿動力學指標比較 (±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 膀胱最大收縮壓(cmH2O) 尿道閉合壓(cmH2O) 最大尿意膀胱容量(mL) 殘余尿量(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8 71.46±14.73 61.68±13.52*75.63±16.18 68.15±13.96*170.23±41.24 263.56±59.75*197.83±47.65 107.15±32.36*干預組 68 72.31±14.84 50.13±11.37*74.28±15.39 57.13±11.27*174.19±43.78 357.23±65.17*198.19±50.84 68.96±21.37*t 0.335 5.197 0.499 5.065 0.543 8.736 0.043 8.121 P 0.778 0.000 0.619 0.000 0.558 0.000 0.966 0.000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現代醫學認為,旁中央小葉、腦干的高級中樞和位于骶髓的低級中樞控制了排尿的反射活動。腦卒中發生后,損傷了腦中控制排尿的高級中樞,引起痙攣性或反射性膀胱,致使尿道內、外括約肌松弛和逼尿肌收縮障礙,膀胱壓力增高,容量減少,排尿阻力增加,引起尿潴留[7]。
腦卒中后尿潴留屬中醫“癃閉”范疇。《素問標本病傳論篇》謂:“膀胱病小便閉。” 充分說明尿潴留病變位置在膀胱,但與肺、脾、肝、腎、三焦等臟腑相關。外邪侵襲、情志勞欲、飲食失節、體虛久病、臟腑功能失調、痰濁瘀血互結內停等均可引起癮閉。治當以調和陰陽,祛邪扶正,通經活絡,恢復膀胱氣化功能為主。
針刺治療腦卒中后尿潴留有確切療效,安全無副作用,能明顯改善排尿不利等癥狀,減少膀胱的殘余尿量[8]。原絡大接經法是基于傳統的針灸理論,當代針灸名家彭靜山先生的針灸秘驗,認為健康的人體十二經脈分布周身各處,上懸貫于腦,內聯于臟腑,暢通氣血往來,保持各自相對平衡、氣血調和、陰陽平衡,一旦經絡失衡就會生病。經過針灸多次治療而不效的慢性病、病情復雜疾病,由于其累及的經脈臟腑較多,可用大接經[9-10]。《難經·六十六難》謂:“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是臟腑原氣輸注、留止的部位,通過三焦之徑溝通五臟六腑,推動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絡穴是絡脈由經脈分出部位的腧穴,能聯絡溝通表里兩經,調整陰陽平衡。原絡配穴是取本經原穴加上其表里經的絡穴,順次激發表里經氣,使原氣通達內外、貫徹上下,平衡陰陽、調理臟腑、經絡虛實。針刺原穴可調三焦氣血、療四肢經絡,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激發本經原氣,收斂歸藏正氣,氣血漸盛,從而促進本經功能的恢復。針刺絡穴可以溝通表里兩經,調節表里兩經氣血的平衡,使得一氣周流。原絡大接經法除原穴、絡穴相配外,又是以經脈的流注次序而行針刺,病及臟腑,依經脈流注次序,先針刺表里兩經之原穴,激發主降經脈的原氣,達到療臟腑之疾的目的,再針表里兩經之絡穴,加強十二經脈氣血之流通,達到溝通表里、疏通經絡的輔助治療目的[11]。
臨床實踐證明,腹部按摩能改善負面情緒,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增強神經反射傳導,恢復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改善尿道括約肌、膀胱逼尿肌的協調功能,加大膀胱內壓力,促進小便通利,減少尿路刺激征和尿潴留的發生[12]。關元三焦元氣所發處,具有培元固本、募集小腸經氣血、補益下焦、傳導任脈水濕之功,可治排尿不順。氣海穴為任脈,有理三焦,通尿閉之功效。中極補腎氣、利膀胱、清濕熱,有助于扶正培氣、疏通水道、宣痹開結,調理膀胱氣機而使小便得出,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可補中益氣、宣通氣機、導氣下行,石門為膀胱募穴,可助膀胱氣化,水道通暢,主治小便不利[13-15]。諸穴合用,可通調下焦經氣、疏通經脈,運行氣血,通陽利尿,增強膀胱氣化功能,使尿液順利流出。
原絡大接經法聯合腹部按摩治療腦卒中后尿潴留可改善的尿動力學指標及尿潴留程度,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