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榮芝

教育理念:盡自己最大努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做有溫度的教育。
三年級一名女生,平時不愛說話,上課總是在做玩筆之類的小動作,老師同伴提醒她注意上課紀律時,她會像小刺猬一樣豎起滿身的刺,斜著眼睛死盯著你。問她話,她一聲不吭,要么低著頭,要么東扭西扭,甚至于會沖上來踢打……大家看無法與她溝通,慢慢地就不再和她一起玩了。她像一只離群的孤雁,每天就那么呆呆地坐著。別人很難進入到她的內心世界,她把一切的來往看作是侵犯,死死把自己捂在自己的殼里。
行為是心理的表現,她把自己像蠶繭一樣保護的很好,拒絕與外界溝通,不輕易展露自己的心,性格孤僻,反應冷淡,游離于集體之外,說明這樣的孩子缺少安全感,不信任任何人,缺乏自信,屬于“自我封閉”狀態。
一、環境造成
孩子父母忙于上班掙錢,經常不在家,自己很少與子女在一起溝通交流、聊天做事,使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的自我封閉的世界。
小女孩的在校表現讓大家敬而遠之;老師在面對幾十個孩子的時候,往往也會沒有耐心去疏導她、關心她;加上其他人的指指點點,她自己覺得自己就是個另類,從此更緊地鎖上心門。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更是把她推向自我封閉的角落。
二、缺乏抗挫折能力
小孩兒和爺爺奶奶生活,隔代人的家教理念就是養小動物,像老母雞一樣護住孩子,不敢放手。當她離開家庭走進學校,孩子開始手足無措,不會交往、不會溝通,一旦在學習、生活上遭到挫折與打擊后,就會以自我封閉的形式來回避環境。
三、自卑心理的形成
小孩兒在4-5歲時,最需要家長的肯定欣賞和贊美,需要得到心理的滋養。否則孩子在以后的成長中就會缺失自信心,缺少力量。一旦遭遇挫折,就會失去勇氣,從而變得自卑、膽怯。
一、營造平等民主的環境
給家長:家長和孩子相處,首先要平等,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也要開始學習;當孩子訴說、表達時,家長需要蹲下身子來,認真傾聽;當孩子需要陪伴時,家長陪他做他喜歡的事情。事實證明,只有家庭關系和諧平等了,孩子才能有孩子的天性,才能正常成長。
給老師:班級是孩子的另一個家,決不讓哪個孩子成為離群的孤雁。我們可以分配給每個孩子一份責任,讓他參與班級管理與建設,讓學生體驗到主人的感覺,融入班級,培養責任感,增強信心;可以教孩子自尊自愛、合作交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幫助他們融入到集體中來。
二、個別關愛
一是先不去問事情本身,把孩子帶到身邊,給他整理整理衣服,拍拍肩膀,讓他放松下來;然后問問他心里感受,幫助他克服害怕心理;接著咨詢他事情的經過,在敘述中找到突破口;了解了經過和孩子的感受,與他共情;最后問他,如果時間倒流,你會怎么做。整個過程,始終與他對視,鼓勵他說下去。“潤物無聲”的滋養,和顏悅色的交流,孩子終會卸下保護自己的層層鎧甲,敞開心扉,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我們的家長也可以這樣來與孩子溝通。即使是外出打工,也要通過電話、書信等方式,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生活乃至心理的變化,避免其出現成長危機、自我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