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瑩 許妍
河南省人民醫院腫瘤中心,鄭州市 450003
目前手術、化療等已成為肺癌患者的常用治療方案,兩種方案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已得到諸多臨床醫師的肯定,但化療患者需要承擔較大的心理、生理壓力,化療期間較容易出現認知功能障礙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嚴重影響治療工作的順利開展,不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及提高生活質量[1-2]。虛擬認知訓練是一種將虛擬技術與認知科學結合起來的訓練方法,它能將虛擬技術應用于患者的認知功能康復當中[3]。本研究將虛擬認知訓練應用到肺癌化療患者的治療中取得了良好臨床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肺癌化療患者70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入院后接受肺穿刺活檢,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肺癌[4];(2)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預計存活時間不足3個月;(2)非首次接受化療,既往有手術治療史;(3)半年內有抗抑郁藥物使用史;(4)初中以下學歷;(5)合并心肝腎臟疾病或其他惡性腫瘤。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患者男18例、女17例;年齡41~61歲,平均(51.45±8.46)歲;TNM分期Ⅱ期13例、Ⅲ期17例、Ⅳ期5例;文化程度初中7例、高中(中專)24例、專科及以上4例。對照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齡40~62歲,平均(51.37±8.52)歲;TNM分期Ⅱ期12例、Ⅲ期19例、Ⅳ期4例;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中專)22例、專科及以上5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通過(倫理批號201611號)。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入院后接受化療,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如給患者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手冊、給予心理干預、為出院患者建立微信群解答疑惑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給予虛擬認知訓練干預。
1.2.2.1 建立認知訓練系統 使用體感控制器與一臺個人電腦建立認知訓練系統,系統具備5項功能。(1)信息管理:包括患者的基礎信息及治療信息。基礎信息包含患者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病理類型、TNM分期等;治療信息包含治療方案、用藥情況、治療進度等。(2)患者評估:利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5]對患者的認知功能進行評估,根據評分結果分析患者認知功能損傷領域,為患者制訂個體化認知功能康復訓練干預方案。(3)認知訓練:包括記憶力、執行力、信息處理、注意力訓練4個部分,通過游戲為患者制訂虛擬場景、物體,設置訓練時間、難度,訓練結束后系統依據患者的訓練完成情況進行評分。(4)訓練信息收集與處理:包含康復指導與信息咨詢2個部分。康復指導是對患者訓練成績進行評估后指出患者訓練中的不足,在與患者協商后制訂出適合患者的個性化強化干預方案,鼓勵、監督患者實施;信息咨詢是通過設置人工問答與后臺自動問答平臺,對患者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及有關疾病、癥狀問題等進行解惑、答疑。(5)系統管理:由醫護人員與后臺管理人員收集、整理認知訓練系統中的各項數據,及時編輯數據、反饋信息、更新疾病知識庫,確保系統正常運行。
1.2.2.2 成立干預管理小組 小組成員包括腫瘤科醫師1人、專科護士1人、康復治療師2人、心理醫師1人、系統管理員1人,專科護士為小組組長。干預管理小組成立后,組長通過網站(萬方、知網等)查詢虛擬認知訓練相關知識內容,如認知訓練系統如何建立、干預方案如何實施等,隨后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學習;腫瘤科醫師為小組成員講解肺癌及肺癌化療相關健康知識。小組成員周一至周五晚19:00~21:00學習,2周后由專科護士與腫瘤科醫師對組員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參與后續研究。
1.2.2.3 方案實施 組織患者進行訓練,訓練難度由易到難,對能夠連續3次完成訓練的患者頒發小紅花作為獎勵,肯定患者的訓練成果,提高其成就感。隨后逐漸增加訓練難度,對未能通過訓練的患者,康復治療師與患者進行協商后,通過系統調整訓練方式,重新制訂出適合患者的訓練方案進行訓練,每天訓練1次,每周共5次,周末休息,連續訓練8周。記憶力干預:以認知訓練系統為載體,以九宮格拼圖、音樂學唱、虛擬人物描述為訓練方案,對患者運動記憶、聽覺記憶、視覺記憶、數據記憶等進行訓練。執行力干預:以認知訓練系統為載體,以虛擬人物的動作學習(太極、劃船等)作為訓練方案,對患者的回憶力、任務轉換能力進行訓練。信息處理干預:以認知訓練系統為載體,以幾何圖像點擊、小游戲連連看為訓練方案,對患者手眼協調、反應時間進行訓練。注意力干預:以認知訓練系統為載體,以虛擬迷宮、車道轉換等作為訓練方案,對患者注意力、交替注意力、連續注意力等進行訓練。心理干預:在干預過程中定期組織患者及患者家屬返院參加健康知識講座,講座每2周開設1次,共開設4次。在開設講座期間,干預管理小組制訂出化療流程圖并發放給每例患者,按照流程圖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化療的目的、化療期間出現認知障礙的原因、認知訓練的作用等知識,減輕患者擔憂、恐懼等負面情緒;引導參與虛擬認知訓練干預的患者互相交流,分享訓練經驗,提出訓練中遇到的問題,康復治療師結合收集到的訓練資料進行有針對性的答疑。家屬干預:心理醫師引導患者家屬進行換位思考,讓其了解患者化療所承受的痛苦,從而理解患者、支持患者治療;收集患者訓練過程中或家屬輔助患者訓練觀察中遇到的問題,為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解答。
1.3 觀察指標
1.3.1 焦慮、抑郁情況 干預1個月后,在患者返院復查時,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6]、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7]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HAMA評分0~56分,HAMD評分0~6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慮、抑郁越嚴重。
1.3.2 MMSE評分 分別于患者入院及干預1個月后返院復查時,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5]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MMSE評分0~30分,<27分為認知功能受損。
1.3.3 QLQ-C30評分 在患者干預1個月后返院復查時,采用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Q-C30)[8]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分,量表包含功能、癥狀、整體生活質量、單項測量項目4個維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同組干預前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1個月后的HAMA、HAMD評分比較 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1個月后的HAMA、HAMD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MSE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MMSE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個月后,兩組患者MMSE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提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MMSE評分比較 (n,x±s)

續表2
2.3 兩組患者干預1個月后的QLQ-C30評分比較 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QLQ-C30各維度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1個月后的QLQ-C30評分比較 (n,x±s)
化療是使用化學藥物對惡性腫瘤患者的癌細胞進行殺滅,現階段被廣泛應用于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化療過程中患者身體負擔較大,易出現焦慮、抑郁、認知功能障礙等現象,不利于治療的順利開展。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虛擬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臨床上已被應用于認知功能的康復治療,相對于傳統的認知干預,患者能獲得更好的康復訓練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的HAMA、HAMD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虛擬認知訓練能有效緩解肺癌化療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通過建立認知訓練系統對患者進行虛擬認知訓練,每2周召集患者及患者家屬參加健康知識講座,為患者及家屬發放化療流程圖,詳細講解治療過程,可減輕患者因未知、恐懼出現的負面情緒;通過心理醫師對患者家屬進行引導,能讓他們換位思考,更好地理解、支持患者,從而舒緩患者的心理壓力。
在本研究中,干預1個月后兩組患者MMSE的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顯著提高,觀察組患者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虛擬認知訓練能有效提高肺癌化療患者的認知功能。肺癌患者化療期間出現的焦慮、抑郁狀態與其認知功能障礙相關,認知功能障礙是導致患者出現負面情緒的重要因素[9]。通過以虛擬認知訓練系統為載體,對觀察組患者進行記憶力、執行力、信息處理、注意力等干預,可由易到難,康復治療師還可通過系統幫助患者調整訓練方案,可使患者的訓練更個性化、更具有針對性,可幫助患者更好地恢復認知功能[10-11]。
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患者QLQ-C30各維度的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提示虛擬認知訓練能有效提高肺癌化療患者的生活質量。負面情緒會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產生嚴重的影響,不利于改善預后。虛擬認知訓練能緩解肺癌化療患者的焦慮、抑郁狀況,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改善預后,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