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紅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河南省駐馬店市 463000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指患者的心臟單側或雙側心室擴大伴收縮功能障礙,發病隱匿,患者病情常呈進行性加重,易復發,嚴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1]。目前,DCM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臨床上對DCM患者也缺乏特效的治療手段,藥物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手段,患者往往需接受長期治療以延緩病情進展[2-3]。但多數患者由于不了解該疾病的相關知識、同時具有不良生活習慣、或僅進行消極治療等,因此預后普遍較差。循證護理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比較先進科學的護理模式,它能將科研結果與臨床護理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明確患者的護理需求,能為患者提供科學、標準的護理服務[4]。為探討基于循證理念的護理干預在DCM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選取86例患者進行了護理干預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DCM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擴張型心肌病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DCM診斷標準;意識正常;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心功能分級≤Ⅲ級;簽署干預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障礙;合并惡性腫瘤;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嚴重心律異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隨機數字法將納入研究的患者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3例。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17例;年齡38~74歲,平均(50.35±6.57)歲;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8例、Ⅱ級23例、Ⅲ級12例;病程8個月至4年,平均(2.41±0.73)年。研究組患者男27例、女16例;年齡35~76歲,平均(49.78±5.84)歲;NYHA心功能分級Ⅰ級11例、Ⅱ級24例、Ⅲ級8例;病程7個月至5年,平均(2.50±0.49)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血管擴張劑、血管緊張素酶抑制劑、利尿劑、正性肌力藥物、β受體拮抗劑(部分患者)等治療。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病情監護、疾病宣教、心理疏導、服藥指導、飲食護理、步行訓練等。
1.2.2 觀察組 給予基于循證理念的護理干預。(1)組建循證護理小組。由1名護士長、2名責任護士和若干名心內科專科護士組成循證護理小組,小組成員接受循證護理培訓。由護士長任小組長,負責督導工作;由責任護士擔任責任組長,負責指導循證護理工作;由專科護士負責循證護理的具體實施。(2)提出問題。由小組成員共同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針對患者情況,結合臨床經驗,提出有關護理問題,如DCM患者由于通常存在心理障礙、心肌耗氧量增加、臨床癥狀比較特殊,需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等。(3)循證支持。確定DCM患者的主要問題后,小組成員通過檢索中國知網、維普、萬方等數據庫,查找與問題相關的資料,將所獲的證據與臨床經驗與每例患者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為患者制訂出針對性護理方案,邀請院內專家就護理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進行評估,確定最終的循證護理方案。(4)循證護理。①認知干預:根據患者及其家屬文化水平、理解能力,采用恰當的方式向他們講解DCM知識、治療方法、預后及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糾正他們的錯誤認知。②行為干預:了解患者病情、飲食習慣,幫助患者制訂飲食方案,要求患者以低脂、營養豐富的清淡飲食為主,忌煙酒、濃茶等;鼓勵患者規律作息,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③心理干預:積極與患者溝通交流,引導患者正確發泄情緒;選擇患者感興趣的話題,轉移患者注意力,緩解不良情緒;積極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強調家庭支持對患者康復的重要性,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必要的情感支持;鼓勵病友積極溝通,交流經驗。④運動干預:依照DCM護理原則,要求患者充分休息,指導患者適當運動,如進行肩肘關節活動、深呼吸等。讓心功能Ⅰ~Ⅱ級患者在走廊進行步行訓練,逐漸延長訓練時間,適當安排他們進行上下樓梯、慢跑等訓練;對心功能Ⅲ級患者,首先適當抬高其床頭,讓其取半臥位休息,之后讓患者在室內步行,1個月后患者可進行慢跑等運動,根據心率調整活動強度。⑤出院指導:出院時,為患者制訂預防并發癥及疾病復發方案;強調科學飲食、作息的重要性;囑患者按時、按量服藥;要求家屬定期陪同患者復診;定期通過微信或家訪對患者進行隨訪,給予患者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兩組患者均隨訪干預3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心理狀態 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6]評估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量表共有20個條目,采用4分制評分,總分=粗評得分×1.25。患者得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1.3.2 心功能 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通過心臟彩超檢查檢測兩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數(LVEF)和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通過6 min步行試驗(6MWT)評估兩組患者的運動耐力,患者步行距離越長表示其運動耐力越強、心功能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數據以x±s表示,兩組間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 (n,x±s)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LVEF、LVEDD、6MW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LVEF、6MWT顯著高于對照組,LVEDD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心功能比較 (n,x±s)
擴張型心肌病(DCM)是一種起病隱匿的原發性心肌疾病,以心肌組織收縮功能障礙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的5年病死率約為20%[7]。藥物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CM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改善患者整體預后的作用并不理想。研究發現,DCM患者的預后與其心理狀態、飲食習慣、活動耐力等多種因素有關,給予及時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延緩病情進展,改善患者預后[8]。
循證護理是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一種護理模式,強調護理活動有據可依,通過利用具有研究證據的可行性護理技術,結合臨床經驗與患者需求,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科學性的護理干預[9]。在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基于循證理念的護理干預。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研究組患者的SAS、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LVEF、6MWT顯著高于對照組,LVEDD顯著小于對照組,提示基于循證理念的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DCM患者心理狀態,顯著提高患者的心功能及運動耐力。將基于循證理念的護理干預應用于DCM患者中,針對性、目的性更強,可根據患者的心理特點及需求靈活采取多種心理干預方法對患者進行干預,配合病友的經驗交流及家庭的大力支持,能顯著減少患者滋生不良情緒,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有利于控制病情[10]。對患者所進行的循證護理認知干預,基于患者疾病認知度,從疾病、治療、護理等多個方面對患者進行宣教,有利于提高患者對疾病、自我及護理的認識,端正態度,有利于治療及護理的開展;行為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改善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建立健康的行為方式,有效控制疾病風險因素,增強疾病控制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11-12]。根據患者心功能分級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逐漸增加訓練時間及強度,不僅可促進患者生理機能的恢復,還可避免運動不足或運動過度對患者造成的不良影響,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預后。
綜上所述,基于循證理念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DCM患者的心理壓力,緩解焦慮、抑郁情緒,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運動耐力,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