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史前海岱地區大口尊傳播路徑研究*

2021-11-17 01:17:10徐昭峰王凱凱
跨世紀 2021年6期
關鍵詞:文化

徐昭峰 王凱凱

大口尊是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一種典型器物,在同時期及略晚時期的江漢、太湖地區的諸多考古學文化遺存中也屢有發現,通過對比發現以上區域內出土的大口尊形制相似,其中應存在一定聯系。根據材料,海岱地區大口尊出現的年代最早,其發展演變過程也比其他地區大口尊更加完整[1]132-139,因此海岱地區大口尊與其他地區的大口尊應該存在著傳播關系。

韓建業先生認為大汶口文化是東夷集團,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是苗蠻集團,苗蠻集團是東夷集團的一支遷徙到江漢地區后形成的,其遷徙路線是從周口地區向西南穿過南陽盆地,最后進入江漢地區[2],而這條遷徙路線與大口尊向江漢地區傳播的路線應是相吻合的。高廣仁、邵望平先生認為大汶口文化通過江淮地區與太湖地區的崧澤、良渚文化建立了聯系[3]103-108。欒豐實先生認為大汶口文化與崧澤、良渚文化的交流存在陸路與海路兩條路線[4]134-155。

上述學者對于文化交流和族群遷徙的研究為探討該區域史前時期大口尊的傳播路線奠定了基礎,日益豐富的考古資料也使得探討大口尊傳播路線成為可能。

一、大口尊的發現

(一)海岱地區

海岱地區大口尊主要見于大汶口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200年至公元前2600年,可分為三期,早期為公元前4200年至公元前3600年,中期為公元前3600年至公元前3100年,晚期為公元前3100年至公元前2600年[5]。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期都有大口尊出土,早期大口尊出土較少,主要見于江蘇邳縣劉林遺址[6]和大墩子遺址[7]。劉林遺址出土5 件大口尊,均為直口深筒形腹,圜底,器表飾有籃紋,口沿外壁施有弦紋;大墩子遺址出土1 件大口尊M44:36(圖1,1),大口筒形腹,下腹逐漸收為小平底,口沿外壁施有4 道弦紋。大汶口文化中期大口尊類型和數量增多,花廳遺址出土了17 件大口尊[8]141-142,大汶口墓葬出土4 件[9]90-91。中期風格基本延續早期,但也有一些新變化,唇部明顯變厚,下腹部內收程度變大。到大汶口文化晚期,大口尊的數量顯著增加,尉遲寺出土大口尊49 件[10]a134-135;b136-139+214-215,陵陽河15 件[11],大朱村4 件[12]。晚期大口尊器形也有一定變化,器身明顯拉長,口徑與通高的比例由早期的1:1 變為1:1.5,此外在陵陽河(圖2,1)、大朱村、尉遲寺等遺址出土的部分大口尊上發現有刻劃符號。

圖1 各地出土的大口尊比較

(二)太湖地區

太湖地區的大口尊主要見于崧澤、良渚文化。崧澤、良渚文化是太湖地區兩支前后相繼的考古學文化。據《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崧澤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相當于大汶口文化早期,良渚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 至公元前2000年,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延至龍山文化時期。太湖地區共出土50 余件大口尊,多見于大墓和祭祀坑中。崧澤、良渚文化大口尊是受到大汶口文化大口尊的直接影響形成的,體現在兩地出土大口尊形制相似、發展演變相近。福泉山T3④:4(圖1,10)[13]123-124與野店K1:1(圖1,2)[14]22-23形制相似,均為敞口尖唇,圜底斜筒腹,口緣外施紋。崧澤61T2:31[15]46-47(圖1,9)、張陵山M05:24(圖1,8)[16]25-36與劉林M192:1(圖1,3)形制相似,均為直口筒形深腹,腹飾籃紋。

太湖地區不僅吸收了大口尊器物本身,也繼承了海岱地區大口尊的使用方式。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出土的大口尊主要見于祭祀坑和墓葬中,墓葬中發現的大口尊大多置于墓主足側,隨葬品豐富,這也反映出海岱地區與太湖地區先民存在著密切的聯系。

(三)中原地區

中原地區出土的大口尊見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數量較少,零星分布在豫中、豫西以及豫西南地區。中原地區位于海岱地區和江漢地區之間,這一地區既出土了與海岱地區花廳M50:58(圖1,7)相似的鄭州大河村第五期T6③:16 大口尊(圖1,12)、與尉遲寺JS10:3(圖1,5)相似的偃師滑城H1:1 大口尊(圖1,15)[17]以及與尉遲寺F33:1(圖1,4)相似的淅川黃楝樹T6②:50 大口尊(圖1,13)[18],也出土了與江漢地區青龍泉H13:3(圖1,20)相似的淅川黃楝樹H13:1(圖1,14)以及二里頭H1:21(圖1,16)、H1:22(圖1,17)大口尊[19]。此外,鄭州大河村第四期出土1件大口尊W8:2(圖1,11),敞口、腰微束、折腹收成平底,口徑23.2 厘米、通高26.8 厘米[20]。原報告中稱為盆,但筆者認為其既具有海岱地區大口尊如花廳M50:58 的一些特征,也具有江漢地區大口尊如京山屈家嶺T138:2A(1)(圖1,19)的一些特征,可能是海岱地區大口尊演化為江漢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口尊的過渡形態。因此,海岱地區大口尊應該是在中原地區經過發展演化后傳播到江漢地區的。

(四)江漢地區

江漢地區的大口尊主要見于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屈家嶺文化與石家河文化是江漢地區前后相繼的兩支考古學文化。據《中國考古學·新石器時代卷》,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2500年,石家河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大口尊,主要分布在漢東平原、鄂東北及鄂西北地區,其中京山屈家嶺晚期二段遺存出土2 件[21]63-64,青龍泉屈家嶺文化晚期遺存出土3 件,大悟呂王城遺址出土2 件[22]。屈家嶺文化大口尊與海岱地區大口尊在形制上有一定區別,主要體現在折沿變大、腹壁變直,上腹部一般有4 道弦紋。

石家河文化大口尊數量顯著增加,目前共出土200 余件,主要分布在鄧家灣[23]157-161、肖家屋脊[24]165-172等遺址。石家河文化時期大口尊來源有二:一是屈家嶺文化,這部分大口尊保留了屈家嶺文化大口尊直腹壁、腹部飾有弦紋的特點;二是來源于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鄧家灣和肖家屋脊遺址出土了一大批與尉遲寺遺址大口尊形制十分相近的大口尊,如肖家屋脊JY7:9(圖1,22)與尉遲寺T2512⑥:3(圖1,6)相似,肖家屋脊H205:2(圖1,21)與尉遲寺JS10:3(圖1,5)相似。此外肖家屋脊遺址還發現了與尉遲寺遺址相似的大口尊套缸遺跡,兩地套缸遺跡中均有許多大口尊底部被打破。不僅如此,石家河文化還發現了帶有刻劃符號的大口尊,除了刻劃符號本身的差異之外,刻劃符號的書寫方式和書寫位置均與尉遲寺遺址相近,兩者應該存在著一定聯系。

二、大口尊傳播路徑

大口尊最早出現于海岱地區,海岱地區年代最早的大口尊見于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劉林遺址和大墩子遺址。而太湖地區年代最早的大口尊見于崧澤文化晚期的張陵山、南河浜等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200年,相當于大汶口文化中期,晚于海岱地區。兩地最早的大口尊形制相似,如張陵山M05:24 與劉林M192:1。此外,海岱地區大口尊的數量和類型也比太湖地區更加豐富。因此大口尊應源于海岱地區,在此之后向太湖地區傳播。

(一)大口尊向太湖地區的傳播

新石器時代晚期,江淮地區在南北文化的沖擊下逐漸衰落,無力抵抗海岱地區和太湖地區考古學文化的擴張,成為兩種文化交匯之地。

海岱地區和太湖地區可能在崧澤文化時期就產生了聯系,海安青墩、沭陽萬北、新沂小徐莊、邳縣劉林和大墩子等遺址均有崧澤文化遺物出土[25]。到良渚文化時期兩地逐漸形成了海陸兩條較穩定的交流通道。欒豐實先生認為海路是自長江入海口沿海岸線北上,自淮河入海口溯流而上沿水系進入大汶口文化勢力范圍或者繼續北上在膠南、日照等地登陸[26]。筆者贊同這一觀點,據古地理研究,6000年前江淮地區的海岸線大致是北起連云港—阜寧—海安,然后向西折向泰州和揚州一線[27]92,當時江淮地區良渚文化的重要遺址如海安青墩、阜寧陸莊等均臨海。此外良渚先民的航海能力并不差,我國稻作農業的北傳就是由海路北上的,且年代比良渚文化更早[28]。陳聲波先生認為良渚文化北漸的陸路應該是從江陰渡海抵達海安青墩,并在此形成了青墩—蔣莊—開莊的三角形根據地,之后沿著地勢平坦的江淮平原北上到阜寧射陽河流域,在此建立了第二個據點。最后渡過淮河抵達蘇北地區,進入大汶口文化勢力范圍[29]185-200。

筆者認為海岱地區大口尊應是經過上述通道傳播到太湖地區的。早在大汶口文化早期,以劉林遺址M192:1 類型為代表的大口尊就順著江淮通道南下到達了太湖地區。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兩地聯系更加密切,海岱地區的大口尊沿上述海陸兩條路線南下,阜寧陸莊遺址出土的2 件大口尊T0409⑥:6(圖1,25)、T0309⑦:7(圖1,26)[30]形制與花廳M50:58 相似,表明大口尊應該是經阜寧陸莊遺址南下的。海路由于目前海洋考古資料還不夠豐富,并未發現大口尊,但山東日照臨海,走海路十分方便,因此位于日照市的大汶口文化陵陽河類型很可能是從海路南下到達太湖地區的,南京北陰陽營H2:1 大口尊(圖1,24)上的刻劃符號[31]86-88(圖2,2)與陵陽河遺址采集的大口尊上的刻劃符號十分相似,正是海岱地區大口尊南傳的反映。

圖2 大口尊刻劃符號比較 左:陵陽河;右:北陰陽營

(二)大口尊向中原地區的傳播

大汶口文化早期就向中原地區擴張,河南鄭州大河村二期、后王莊、石固等仰韶文化中期遺址都出土含有大汶口文化因素的遺物,但該時期的傳播規模較小[32]。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西進規模擴大,大汶口文化首先進入豫東商丘、周口地區,形成了大汶口文化“潁水類型”[33]。鹿邑欒臺[34]、鄲城段寨[35]、周口煙草公司倉庫[36]等遺址均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存,鹿邑欒臺遺址出土的H165:1 豆與棗莊建新M71:6 形制相似,均為尖唇淺盤圈足,且柄部都有3 排共9 個圓鏤孔。周口煙草公司倉庫發現了4 座大汶口文化墓葬,其中M1:3 背壺與大汶口M70:2 背壺形制相似,均為圓唇侈口。鄲城段寨早期墓M2:2 陶豆與大汶口墓葬I 式豆M1:12 相似,均為淺盤折沿圈足,鏤孔為三角形和圓形。除出土器物相似外,豫東地區大汶口文化的葬俗與大汶口墓葬、邳縣大墩子相似,周口煙草公司倉庫M3 墓主枕骨變形,M4 墓主切齒被拔除,鄲城段寨遺址早期墓M1 墓主外側門齒被拔除。這說明豫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應該是大量大汶口文化居民遷移后產生的,其文化面貌與海岱地區基本一致。不過豫東地區的大汶口文化遺存中并未發現大口尊,可能是因為豫東地區的考古資料還不夠豐富。

大汶口文化在占領豫東地區后繼續西進到豫中地區,鄭州大河村第四期和第五期分別出土1 件大口尊。之后西進的大汶口文化與豫中地區的西陰文化碰撞形成了秦王寨文化,大汶口文化西進趨于停滯[37],大口尊的傳播也受到了影響。豫西地區僅偃師滑城和二里頭龍山文化早期遺存中出土了3件大口尊,偃師以西地區幾乎不見大汶口文化遺存,也無大口尊出土。只有豫西南地區淅川黃楝樹遺址和唐河寨茨崗遺址[38]出土了幾件大口尊,這是由于北上到豫中地區的屈家嶺文化返回江漢地區時帶回了一部分大汶口文化因素形成的。

(三)大口尊向江漢地區傳播

大口尊向江漢地區的傳播主要分為屈家嶺文化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兩個階段。

鄭州大河村第四期和禹縣谷水河第三期時期,屈家嶺文化經豫西南地區北上擴張到豫中地區,在鄭州大河村和禹縣谷水河一帶與大汶口文化相遇。鄭州大河村W8:2 盆與屈家嶺晚期二段T113:3A①大口尊相似,M9:1 背壺與大汶口M19:19 背壺相似。禹縣谷水河遺址第三期遺址中Y1:16 平底盆形鼎、Y1:2 斜腹杯、Y1:8 高圈足杯等均屬于屈家嶺文化遺物,Y31:35 寬肩壺、Y1:72 陶鬶等屬于大汶口文化遺物[39]。如前文所述,海岱地區大口尊可能是在鄭州大河村演化成了W8:2 大口尊的形制,之后又演變成了江漢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大口尊。

大汶口文化在豫中地區受到秦王寨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的雙重阻力之后無力西進,而屈家嶺文化將包括大口尊在內的大汶口文化因素帶回了江漢地區。大口尊隨屈家嶺文化從豫中南下到江漢地區的路線主要有三條(見圖3):第一條是從豫中地區出發到達淅川,淅川黃楝樹遺址出土了2件大口尊。大口尊自淅川繼續南下進入青龍泉遺址,青龍泉屈家嶺文化晚期遺存出土了3 件大口尊,此后大口尊順漢水南下到達京山屈家嶺區域。第二條路線是從豫中出發,南下穿過南陽盆地,到達江漢地區,南陽唐河寨茨遺址出土的T2:107 殘缸形器(圖1,18),夾砂紅陶深腹圜底,口徑31 厘米、通高40 厘米、厚3 厘米,應該是件大口尊。第三條路線是從豫中出發到達信陽地區,然后越過伏牛山一線進入屈家嶺文化金雞嶺類型,再南下進入京山屈家嶺區域。信陽陽山遺址中發現的圈足陶碗[40]與山東棗莊建新遺址M82:3[41]122相似;湖北大悟呂王城遺址出土2 件大口尊,其形制與青龍泉屈家嶺文化晚期以及京山屈家嶺晚期二段遺存出土大口尊形制相似,正是這一傳播鏈條的反映。

圖3 大口尊的傳播路徑

石家河文化時期,中原地區強勢的龍山文化阻斷了江漢地區與海岱地區在中原地區交流的通道,海岱地區也開始進入龍山時代,但皖北的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延續到了約公元前2400年[42]。前文已提到石家河文化大口尊有屈家嶺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型兩個來源,王清剛認為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之際海岱地區文化因素的南下路線是從尉遲寺出發,順著淮河及以南水系到達六安—合肥一帶,之后分為兩路,東路去往寧鎮—太湖地區,西路通過杭埠河抵達皖西南地區[43]。但這條路線上的蚌埠禹會村[44]189-198等重要遺址并未發現大汶口文化遺存。因此筆者認為,大口尊是經江淮通道南下,然后沿長江北岸西進到江漢地區的。

大汶口文化晚期尉遲寺類型大規模南下,不過其并未從皖西地區南下,而是先經過安徽宿縣古臺寺遺址北上到蘇魯皖交界處[45],肖家屋脊出土的大口尊H183:7(圖1,23)與花廳M50:58 形制相似,尉遲寺類型應是經過花廳遺址南下的。尉遲寺類型沿著江淮通道南下到海安青墩,分為兩路,一路渡海南下到太湖區域,另一路沿長江入海口溯流而上。后一路先到達寧鎮地區,寧鎮地區是連接長江中下游地區考古學文化的重要樞紐,早在北陰陽營二期就發現了大汶口文化遺物,到北陰陽營三期又發現了與潛山薛家崗遺址三期陶鼎[46]299-300相似的器物,到北陰陽營四期出土了一批包括H2:1 大口尊在內的具有大汶口文化典型特征的器物。大汶口文化沿長江北岸西進的第二站應該是杭埠河流域,此地發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晚期遺物[47]165-170。沿杭埠河西進就到了皖西南地區張四墩類型勢力范圍。張四墩類型是皖西南地區繼薛家崗文化之后的一支考古學文化,是薛家崗文化受到大汶口文化大規模沖擊后形成的[48],其文化主體僅有少部分薛家崗文化因素,更多來自于大汶口文化,如張四墩類型中盛行的橫籃紋裝飾、側裝扁平三角足、長頸捏流鬶等器物均常見于大汶口文化[49]。張四墩類型勢力范圍地處皖西南與江漢地區的交界處,是石家河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張四墩遺址有許多器物與石家河文化相似,如H4:3 黑陶弧形杯與麻城栗山崗T9④B:5[50]相似。大汶口文化在皖西南建立了據點后與石家河文化產生了交流,大口尊由此傳播到了江漢地區(見圖3)。

三、大口尊的功能

目前學界對大口尊的功能還有不同的看法,王樹明先生根據大口尊的刻劃符號認為其是釀酒的器具[51]。肖家屋脊遺址原報告根據大口尊敞口、直筒、厚底的特點判斷大口尊是陶臼。邵望平先生根據大汶口文化大口尊多出土于大墓且擺放位置講究的特點判斷大口尊是代表著身份地位的禮器[52]。筆者認為生產工具的發展往往適應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大口尊的演變同樣適應著海岱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應將大口尊的功能局限于某一個方面。大汶口文化時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稻作農業的北傳,海岱地區的糧食產量提高,剩余農作物的增加刺激了酒產量的增加。海岱地區酒文化的發展情況可以通過遺址出土的酒器反映出來,劉莉等先生在西夏侯遺址出土的高柄杯中提取到了酒的殘留物[53],山東大學也在焦家遺址出土的高柄杯中提取到了酒的殘留物[54]。高柄杯屬于酒器性質應無可疑,酒器數量的變化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汶口文化酒文化的發展情況。大汶口文化早期酒器較少,劉林遺址兩次發掘僅出土了2 件高柄杯。到大汶口文化中期,高柄杯數量有所增加。欒豐實先生在《海岱地區考古研究》中將大汶口遺址墓葬分為6 段,到以M10 和M123 為代表的第5 段中新出現了薄胎高柄杯,到以M25 和M117 為代表的第6段,高柄杯數量顯著增加,僅M25 就出土了16 件高柄杯。大汶口文化晚期,酒器數量顯著增加,僅陵陽河遺址就出土了600 余件。此外,大口尊的形制也符合釀酒的要求,劉莉等先生通過對仰韶文化鼓腹罐、平底罐再到尖底罐三個階段酒器的研究,認為尖底器更適用于釀酒,錐狀底的發酵罐不僅方便分離渣滓,也有助于促進醩液溫度均勻[55]。該認識同樣適用于大口尊,大口尊形制早期多為直筒圜底,整體矮胖;到中后期器身逐漸拉長、口微斂、底部變尖,有些內壁還發現有水銹狀沉淀,可能就是酒的殘留物。因此大口尊應該具有與釀酒有關的功能。

酒在生產力落后的史前時代有著重要的意義。林惠祥先生認為,史前社會出現的巫覡經常通過絕食等方法令自己思想過度、想象錯亂,從而認為自己溝通了上帝[56]263-267。其實飲酒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蘇秉琦先生在《關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甲骨文中的“酉”字可能是仰韶文化小口尖底瓶的象形,尖底瓶應是一種祭祀用的禮器,瓶中所裝的可能是用于祭祀的酒[57]。如此看來,大口尊有可能因為其與釀酒有關的功能被用作祭祀的禮器,這種現象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經出現。劉林遺址中出土大口尊的M182 中出土了兩副龜甲,龜甲內均盛有小石子,可能是巫覡用作占卜的工具。由于社會上層掌握權力的需要,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口尊作為禮器的功能不斷被強化,陵陽河遺址和尉遲寺遺址出土了腹上部帶有刻劃符號的大口尊,尉遲寺遺址JS4 中出土了有朱紅色刻劃符號的大口尊。

大口尊的功能在其傳播過程中也沒有發生大的改變。中原地區鄭州大河村遺址從第三期開始新出現了3 件陶杯,第四期出土了2 件陶杯和1 件大口尊W8:2,第五期出土了7 件陶杯和1 件大口尊。這種酒器與大口尊同出的現象與海岱地區相似,表明兩地區大口尊功能存在一致性。不過大河村W8:2 將大口尊用作甕棺葬葬具的做法可能對后來尉遲寺把大口尊也作為甕棺葬葬具產生了一定影響。大汶口文化早期海岱地區大口尊就傳播到了太湖地區,不過在其后的發展中,太湖地區似乎更加重視大口尊作為身份象征和祭祀的禮器,太湖地區出土大口尊的墓葬中都有大量隨葬品,顯示出墓主地位的高貴,此外大口尊還頻繁出現在祭祀遺址中。江漢地區大口尊功能的變化分為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兩個階段,屈家嶺文化時期海岱地區大口尊的功能還以釀酒為主。京山屈家嶺遺址分為早期、晚期一段和晚期二段,而大口尊僅見于屈家嶺晚期二段,且晚期二段還出土了20 余件斜腹杯,數量遠多于早期和晚期一段。肖家屋脊遺址情況與京山屈家嶺相似,報告將遺址分為兩期,年代大致與京山屈家嶺遺址晚期一段和晚期二段相對應,肖家屋脊第一期出土了10 多件斜腹杯,未見大口尊。第二期共出土90件斜腹杯,其中M67:13 杯中有木炭塊,可能被用來過濾濁酒,第二期還出土了5 件大口尊。到石家河文化時期,尉遲寺類型對石家河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帶來了具有濃厚祭祀禮器性質的大口尊,因此石家河文化中同時存在著兩種大口尊:一種是源自屈家嶺文化的,主要功能是釀酒,H434②:80 大口尊腹部還有一個高圈足杯圖案,足見大口尊與酒有關;另一種是從尉遲寺傳播而來的,其形制與尉遲寺遺址大口尊相似,腹上部同樣有刻劃符號。這類有刻劃符號的大口尊主要見于祭祀遺址,在鄧家灣和肖家屋脊遺址中,上百件大口尊共同組成陶缸遺跡,這種遺跡與尉遲寺陶缸遺跡相似,大部分大口尊缸底被打破,再連接到一起。顯然,這些大口尊同尉遲寺遺址中大口尊一樣,具有濃厚的祭祀禮器性質。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口尊最初是作為釀酒器具出現的,由于酒的珍貴性及其用于祭祀的神秘性,讓大口尊帶有濃厚的禮器神秘色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酒的產量提高,飲酒不再是上層社會的專利。社會上層為了鞏固自身地位,逐漸強化了大口尊作為禮器的功能,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口尊成為重要的禮器,頻繁出現在墓葬和祭祀遺址中。

四、大口尊傳播背后的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

前文已提及,大口尊向江漢地區的傳播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屬于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前期。該階段,中國上古社會正經歷著巨大變化,形成了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集團。由于中原地區的炎帝部族逐漸衰落,蚩尤率領的東夷集團不斷向中原地區擴張,蠶食著炎帝部族的勢力。反映在考古學上正是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逐漸衰落,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和江漢地區的屈家嶺文化紛紛向中原地區擴張的時期。祝融在古史傳說中是苗蠻集團的代表人物,《淮南子·時則訓》說:“南方之極,自北戶孫之外,貫顓頊之國,南至委火炎風之野,赤帝、祝融之司者,萬二千里。”《越絕書·計倪內經》也有“祝融治南方,仆程佐之,使之火”。楚人一直將祝融作為自己的先祖,祝融八姓之一便是羋姓,屈原《離騷》有云“帝高陽之苗裔兮”,傅斯年認為此高陽氏應是祝融。但古書中多言祝融出于顓頊,《左傳·昭二十九年》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而顓頊又是東夷集團的首領,《山海經·大荒東經》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于此”的記載,《國語·楚語下》有“及少昊之衰也,顓頊受之”的說法。那為何東夷集團首領的后裔會成為苗蠻集團的代表呢?韓建業先生認為東夷集團因為對外擴張的需要派遣祝融向中原擴張,最后到達了江漢地區的苗蠻集團。也許還有一種可能,大約在大汶口文化中期,華夏集團由于與東夷集團發生大戰實力衰弱,南方的苗蠻集團趁虛而入,北上擴張到豫中地區,于是向西擴張的祝融部族在豫中受到了苗蠻部族的阻礙。《左傳·昭公十七年》載“鄭,祝融之墟也”,鄭就在今天的豫中新鄭一帶,由此可見,祝融部族確實停留在了豫中地區。徐旭生先生也認為祝融部族的勢力范圍在豫中一帶,當時還沒有深入苗蠻[58]63-66。因此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在豫中相遇并碰撞的情況下,苗蠻集團吸收了祝融部族先進的文化并將其帶回江漢地區,對苗蠻集團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也許就是古史傳說中將祝融作為苗蠻集團代表的原因。第二階段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屬于古史傳說中的五帝時代后期。關于五帝時代后期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的關系,有“舜征三苗”的傳說。《墨子·非攻》記載了帝舜時期征伐苗蠻集團的情況:“昔者三苗大亂,天命殛之。……禹親把天之瑞令,以征有苗。”《呂氏春秋·上德》也載有“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三年而三苗服”的說法。對比而言,前者可信度更高。帝舜屬于東夷集團,孟子曰“舜生諸馮”,諸馮即今天的諸城、莒縣交界處。據《尚書·呂刑》記載,帝舜命禹征三苗的原因是“苗民弗用靈”。靈者,巫也,帝舜發動戰爭的原因是因為苗蠻的宗教信仰與東夷不同。此戰最后的結果是“舜卻苗民,更易其俗”,帝舜在征服苗蠻集團后,強迫他們改變了自己的宗教信仰[59]。這與考古發現何其吻合,石家河文化中出現的大型陶缸遺址,不正是大汶口文化侵入石家河文化強迫其使用大汶口文化祭祀禮器的證明嗎?

崧澤、良渚文化一直與大汶口文化存在密切的聯系,欒豐實先生在《良渚文化的北漸》中提出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地域相連,宗教信仰一致,習俗相同,都以大口尊為重器,兩者可能是具有親緣關系的兩大集團,良渚文化可能是因某種原因南遷的大汶口文化的一支,其不斷北上可能是一種返回家鄉的尋根現象。

結論

以上論述,對海岱地區大口尊的傳播路徑做了探討,其傳播范圍覆蓋了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現概述如下:

一是海岱地區大口尊是通過海陸兩條路線傳播到太湖地區的。陸路是沿新沂—沭陽萬北—阜寧陸莊一線到達射陽河流域,之后南下至海安青墩,最后到達太湖地區;海路是沿海岸線南下到達太湖地區。

二是海岱地區大口尊通過中原地區傳播到了江漢地區。屈家嶺文化時期的大口尊是大汶口文化擴張到豫中地區后受到秦王寨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的阻攔后,北上的屈家嶺文化吸收了包括大口尊在內的一部分大汶口文化因素后分三路南下傳播到江漢地區的。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大口尊是大汶口文化尉遲寺類遺址的大口尊經江淮通道南下后再沿長江北岸西進傳播到江漢地區的。

三是大口尊可能是史前海岱地區掌握在上層社會手中的一種釀酒器物,因為酒的神秘性和珍貴性而附帶了一些禮器的性質。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口尊作為禮器的功能被強化,到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口尊頻繁的出現在墓葬和祭祀遺址之中。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大口尊的功能也并未發生大的改變。

四是大口尊的傳播所反映的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考古學文化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能與古史傳說中上古時代華夏、苗蠻、東夷三大集團的關系聯系起來,對研究我國古史傳說時代、重建中國史前史有著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在线亚洲| av尤物免费在线观看|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www.国产福利|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极品性荡少妇一区二区色欲| A级毛片无码久久精品免费|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成人在线天堂|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久久综合色播五月男人的天堂| 99伊人精品|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四虎综合网|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老司机久久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91高清视频| 午夜精品影院| 青青操国产|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免费看美女毛片|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欧美a在线看|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欧美色图第一页|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91精选在线观看|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久久青草线综合超碰| 黄色国产在线|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欧美中出一区二区| 亚洲日本中文综合在线| 国产xxxxx免费视频|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欧美网址|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在线网站18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老司机| 国产jizz| 日本三级欧美三级| 久久国产拍爱| 免费不卡在线观看av| 色精品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韩国福利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精品91视频|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青青在线视频| 日本免费新一区视频| AV网站中文|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天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