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潔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以下簡稱“四力”)。這是對黨領導的新聞輿論工作總體傳播效果的要求,也為全媒體時代行業報副刊更好地服務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徑。
行業報副刊在行業文化建設、行業從業人員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中國冶金報》(原名《冶金報》,1956年7月創刊)是創刊最早的行業報。長期以來,《中國冶金報》副刊因其獨特的文化品位、與冶金企業職工信息互動渠道穩定,受到冶金企業工會和一線職工的關注,成為豐富冶金職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園地。
全媒體時代,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出現,為《中國冶金報》副刊提高有效傳播效果、服務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近年來,《中國冶金報》遵循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四力”方向和路徑,在辦好副刊全媒體矩陣的實踐中,運用選題策劃、互動模式、稿源渠道建設等手段,充分發揮傳者、媒介、受眾的主體作用,在推動文藝副刊有效傳播、擴展鋼鐵文化社會影響方面進行了務實探索。
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是行業報的使命擔當。有效傳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方式。
作為鋼鐵行業唯一權威新聞媒體的《中國冶金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副刊在傳播鋼鐵文化、陶冶冶金職工精神、增進冶金企業思想交流、增長冶金職工知識才干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傳統媒介時代,《中國冶金報》發行覆蓋到冶金企業班組職工,副刊深受職工讀者喜愛和關注,收獲了較好的傳播效果。

進入新媒體時代,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十四五”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對新聞輿論工作來說,是千載難逢的重大機遇,為行業媒體副刊以“四力”提高有效傳播效果,提供了無限寬廣的舞臺。
近年來,《中國冶金報》副刊在中國冶金報社黨委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服務中心大局,堅持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提高黨的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鋼鐵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中國冶金報》副刊把握時代要求,積極務實實踐。2018年12月,微信公眾號“冶金文苑”正式運行,形成“一報(《中國冶金報》副刊)、一刊(《中國冶金文學》)、一平臺(中國鋼鐵新聞網冶金文協頻道+“冶金文苑”微信公眾號媒體平臺)”的《中國冶金報》副刊全媒體矩陣,使鋼鐵文化的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正向有效傳播成果喜人。
一直以來,副刊全媒體矩陣注重策劃先行,推出了迎接建黨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抗美援朝70周年等重大專題創作,以及反映鋼鐵行業抗擊新冠疫情、扶貧攻堅、高質量發展、英模故事、職工幸福生活的精品力作,通過全媒體平臺廣泛傳播,不僅受到讀者喜愛,還先后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和行業新聞獎項。如“冶金文苑”微信公眾號作品《“硬核”武鋼,牛年更牛》獲得2021年中宣部、中國記協“新春走基層”好作品獎,《70秒 70年》獲得2020年中國經濟新聞獎媒體融合獎,《我有責任講好英雄故事》等多篇紙媒作品獲得歷屆中國產經新聞獎副刊好作品獎等。
實踐表明,《中國冶金報》副刊全媒體矩陣以“四力”為引領,在挖掘作品思想深度、提高作品品位、拓展傳播廣度上下功夫,對新時代鋼鐵文化的有效傳播,收獲了冶金職工讀者和社會各方面的廣泛認可,具有積極作用。
傳播學理論認為,信息屬性分為兩個基本面:一是信息的數量,即信息量;二是信息的質量,即信息質。傳播的效果根本上取決于這兩方面。就行業報副刊而言,信息質即作品內容的可讀性、耐讀性。正如著名編輯鄒韜奮曾說:“應該注意到一種刊物尤其注意內容之有神采,使讀者看了一遍多少有所得,不覺得白看。”
《中國冶金報》副刊作為鋼鐵企業職工的文學創作園地,在幾十年的辦刊史上,始終堅持通過文化浸潤,突出輿論引領,提升文化品位,擴大鋼鐵文化的社會影響。副刊來稿多出自冶金企業一線職工之手。這些作者多為理工科專業出身,從事冶金專業技術工作,均為業余作者。他們雖然多數未經過專業、系統的文學訓練,行文結構略顯稚嫩,思想尚欠深度,但他們熱愛鋼鐵、熱愛文學,在工作之余堅持文學創作的精神十分可貴。因此,副刊在辦刊實踐中,注重通過欄目設置、選題策劃引導,挖掘出一批具有冶金文學特色與時代精神的冶金文學精品。
新時期,鋼鐵行業智慧制造,使大批具有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才走上鋼鐵生產一線。鋼鐵從業人員素質的大幅提高,使《中國冶金報》副刊所面對的受眾文化層次、審美水平有了新的飛躍。為滿足冶金職工在內容知識性、文化性、思想深度方面的新要求,副刊秉承嚴把稿源思想關、質量關的辦刊宗旨,著力提升文化品位。多年來,一批批具有濃濃鋼鐵味、思想性和藝術性較強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我有責任講好英雄故事》(2020年12月4日《中國冶金報》四版)推薦參評了中國新聞獎。
文化品位的提升,同時磨煉出了一大批在鋼鐵行業乃至全國有影響的冶金文學作家。近年來,一批《中國冶金報》副刊的優秀作者在鋼鐵文學創作方面取得優異成績。李永剛、齊冬平、鄭潔、程迎斌、何鴻等經中國冶金作協推薦,成為中國作協會員。他們的作品屢見《中國冶金報》副刊,并散見于《十月》《詩刊》《重慶文學》《延安文學》等文學刊物。2020年,中國冶金報社副刊、中國冶金文協、中冶集團中國二十冶主辦了4場冶金企業基層文學協會講座,提升了《中國冶金報》副刊基層職創作者的寫作水平,使《中國冶金報》副刊作者隊伍后后繼有人。
從傳播學、文化研究、社會心理學等研究結果看,受眾認同感的建構,傾向于接受與自我認知相一致的信息。由此,行業報副刊要吸引讀者,必須集中反映行業、企業職工時下的工作生活實際,折射行業、企業的現實發展,貼近一線職工的理想追求,設置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議題,提高廣泛參與度。
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冶金報》副刊編輯人員針對行業報傳統紙媒發行周期較長、交互性受閱報間隔時間長的難點,充分利用網絡、微信等信息溝通平臺,及時收集讀者對副刊內容的評價。特別是“冶金文苑”微信公眾號留言的快速反饋和大數據收集,有效地實現了信息優化,強化了信息交互,拓展了行業報副刊與受眾溝通的渠道,及時了解了職工讀者的真正文化需求。鋼鐵行業、企業讀者的廣泛參與和積極傳播,使副刊全媒體矩陣編組人員可鳥瞰式地對受眾整體形象進行透視,從而使信息傳播有了明確的標尺和靶向。
同時,互動性的增強也極大地提升了副刊全媒體矩陣與鋼鐵讀者信息情感熱度,讀者在思想情感上更接近副刊編輯傳遞的文化信息,更愿意投稿并推廣,傳播效果愈發喜人。目前,《中國冶金報》副刊每日投稿量達到幾十篇甚至上百稿篇;“冶金文苑”微信公眾號粉絲量、點擊量持續提高,優秀作品被人民網、人民日報App、中國作家網、“學習強國”、長江網等社會媒體平臺,以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寶武集團、鞍鋼集團、河鋼集團等鋼鐵行業官微廣泛轉載。
此外,《中國冶金報》副刊全媒體矩陣不斷推出的佳作和新策劃,吸引聚集起一定數量和水準的讀者群,其中不僅有鋼鐵行業職工,同時社會讀者明顯增加,反映出鋼鐵文化輿論功能得到進一步強化,在信息矢量增長的全媒體時代,形成了鋼鐵新聞信息的重要補充。
實踐證明,行業報副刊強“四力”走出舒適圈,增強互動,在增添自身的發展動力的同時,形成“受眾關心-功能增強-編組創新-發展加速-受眾關注”的良性循環,筑壘行業文化高地。
善舉綱者萬事遂,善謀勢者機可期。目前,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已經進入了全媒體時代,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我們必須充分適應新格局,從容應對新挑戰,將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為推動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推動行業報副刊蓬勃發展。
要不斷推出“話題近、內容活、形式美”的策劃,真正提升行業報副刊的文化品位。《中國冶金報》副刊全媒體矩陣編組人員強化主動編輯的意識,深入挖掘符合時代精神、展現鋼鐵行業特色、貼近冶金職工生活的信息資源,圍繞“建設鋼鐵強國”的核心主題整合、組織稿件,多角度、多層面地反映行業、企業和職工文化風貌。在選題征集上,選取鋼鐵職工關注的時事熱點、鋼鐵行業和企業的工作重心、重大的節慶紀念、鋼鐵文化議題等,拓展冶金職工讀者視野,引起廣泛共鳴。
在版面和微信公眾號界面設計上,副刊全媒體矩陣吸收借鑒獲得中國新聞獎版面設計獎的報刊版式設計,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官微的界面設計思路,講求設計感,以新穎出彩的編排吸引冶金及社會讀者。近年來《中國冶金報》副刊版面,因鮮明的主題和濃厚的鋼鐵味、強烈的色彩感深受冶金行業讀者喜愛。很多副刊版面成為鋼鐵企業報的設計模版。特別是在“冶金文苑”微信公眾號作品中嵌入《中國冶金報》副刊版面,收獲廣泛點贊,各種意見、建議留言爆棚。
《中國冶金報》副刊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及時性和社交性,將論壇、公號留言打造成與讀者信息互動的新渠道,將新媒體的信息反饋機制運用于副刊的策劃、編組、出版全過程。副刊編輯與作(讀)者QQ群、冶金文學論壇、微信群等,及時反映受眾的閱讀體驗和感受,有效提升了副刊辦刊的針對性。這種從編輯之初就追蹤冶金職工心理需求的策劃、編組方式,極大地增強了副刊全媒體矩陣的實際傳播效果。具體而言,編組人員將冶金職工感興趣的鋼鐵文化話題匯集在新媒體平臺,適時征詢對選題、稿源、閱讀體驗等意見建議,以此作為編輯工作的借鑒;將出刊的副刊版面、微信公眾號文章推送至冶金文學作者群,檢驗讀者的心理期待和作品的傳播效果。
如《中國冶金報》副刊在開展“鋼鐵企業助力扶貧攻堅”主題報道時,首先以“村名的故事”征稿形式,征集鋼鐵企業扶貧村的村名,讓副刊編組者廣泛了解鋼企扶貧地區的地域和風土人情。接下來請作者將“村名的故事”拓展為鋼企在該村的扶貧故事,撰寫報告文學。這一系列的策劃,在互動交流中挖掘出一大批“鋼鐵企業助力扶貧攻堅”感人故事,激發了作者的寫作熱情,極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在“村名的故事”征集中,副刊編輯看到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保華鎮海螺村的村名故事十分好奇:西南大山中怎么會有“海螺”村這個村名?聯系作者后了解到,這是首鋼水鋼扶貧村。于是,又請作者深入采訪,就有了一篇4000多字的報告文學《“海螺”吹出幸福歌》見報(《中國冶金報》2020年8月26日四版)。當期的《中國冶金報》電子版閱讀量很快破萬。
實踐表明,這種追蹤式策劃,使編者與作者、讀者的心貼得更近了。越是有溫度的行業報副刊作品,更容易吸引“外行人”的關注。直到目前,相關內容點擊量還在不斷增長。
內容是檢驗副刊生存價值的重要標尺,全媒體渠道讓內容“秒速傳播、矢量延展”。在當下傳媒產業發展的格局下,《中國冶金報》副刊全媒體矩陣踐行“內容為王”和“渠道制勝”理念,在媒介融合的大潮中逐浪前行。
在內容上,行業報副刊要吸引讀者,必須有擁有一批數量可觀、質量穩定的稿源,才能有深度和獨特視角,才能有內涵、有底氣。因此,《中國冶金報》副刊編組人員首先不斷加強自我修養和寫作能力,提高編審、組稿能力;其次不斷發掘冶金職工作者中的“秀才”,不定期地向他們約稿,有針對性地開展交流培訓,為副刊發展積蓄冶金文化力量。近年來,副刊編輯和作者隊伍中,多位一線編輯和鋼鐵企業基層作者被選派到魯迅文學院學習,編創人員文學藝術創作水平顯著提升,一批優秀作品獲獎。如重鋼作者何鴻刊發在《中國冶金報》副刊的作品獲得冰心散文獎,太鋼作者蔣殊作品獲得“趙樹理文學獎”等。在社會文學圈中,也能越來越多地看到冶金文學藝術作品和冶金作家的身影。
在渠道建設上,利用好全媒體矩陣及社會文學圈,將稿源的觸角延伸到有影響力的社會文學領域,讓更多社會作家關注鋼鐵文學。《中國冶金報》副刊刊發《大別山下戰猶酣》一文后,經“冶金文苑”公眾號推送,很快被人民網、學習強國、中國寶武集團官微等媒體轉載,總點擊量超過百萬。該文被選入“中國作協?中國一日”作品集。《中國冶金報》副刊成為社會了解鋼鐵文化的權威窗口之一。
行業報副刊雖小,新時代大有可為。《中國冶金報》副刊編組人員以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指導,借助新媒體的優勢,在副刊全媒體矩陣拓展辦刊內容、優化辦刊形式、更新辦刊理念等方面不斷實踐,努力做到貼近行業實際、貼近職工生活、貼近冶金文學愛好者,展現了鋼鐵文化的浸潤作用和輿論引領功能。在新時代,這一獨特的鋼鐵文化園地將凝聚更強力量,爭創更大作為,展現更強擔當,奮力譜寫冶金文化建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