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江蘇、浙江、湖南四省市廣播電視臺日前因衛視節目存在“過度娛樂化”的問題被主管單位約談,引發廣泛關注,這說明社會各階層對于某些現象已經產生普遍的厭倦心理。在涉及衛視這類傳播范圍廣泛、觀者眾多的媒介平臺時,有關部門在必要的時候進行督導和指引,就成為應有之義。
此前,一些綜藝節目陸續被網友指出問題,因為它們都或多或少存在“過度娛樂化”的現象,即制造低俗內容、誤導觀眾、宣揚不良價值觀。比如一些節目為了蹭熱度,從“誰上誰火”變成“誰火誰上”;還有一些節目頻頻被曝出通過各種“潑冷水”“假沖突”等制造嘉賓對立吸引眼球,內容抄襲、與網紅公司合作杜撰假新聞、以大胸網紅博眼球等負面消息也時有出現。至于某些婚戀節目,“照劇本演戲”“婚戀觀越奇葩越好”、請“假素人”大鬧現場等“內幕”,也早已不是新聞。
如今,四家衛視被集體約談,反映出相關監管部門對上述問題的重視。一些衛視的節目存在類似備受爭議的現象,不是短期內形成的問題,它們是文化傳播平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負面現象之一。像飯圈亂象、不良炒作、耽改劇、軟色情直播等等,雖然其中不排除一些不良資本的惡意操縱,但更多是相關人員存在盲目且短視、缺乏合理與長期規劃的問題。他們沒有什么價值觀和使命感的考慮,甘于流俗、勇于“創新”,紛紛比賽“刷下限”。他們要的只是話題和流量,追求的只有由此而來的利益。
盡管這類“過度娛樂化”現象曾被很多業內外知名人士屢屢提及并多次批評,甚至引發論戰。遺憾的是,在沒有強制手段的干預下,很多人還是在打量彼此,覺得“我不做我吃虧”“我不做,錢就讓別人賺了”。這種扭曲心態造成一些文化傳播業者始終在塑造價值觀、評估社會影響等方面竭澤而漁,最后形成“唯利是圖、圖而不思、思而不悔”的惡性運營想法。而且,無論是衛視亂象、影視亂象,還是直播亂象,都是彼此影響、互為“借鑒”的。這些人大概覺得,只要能賺錢,什么事都可以做。久而久之,這類無下限的低俗操作必然會吸引一大批人效仿。
這些低俗化的網絡直播、綜藝節目和影視作品,如若不加以整治,將禍害不止一代人。我們的社會需要良性運行,影響社會思想觀念的各類傳播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保護社會正能量和促使人們形成健康的三觀,始終是每一個有良知有素養的人、節目和機構都應該自覺踐行的。因此,治理文化娛樂界的低俗亂象,對于文化娛樂行業是一次洗禮;對于社會民眾,是一件好事。
(摘自《環球時報》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