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我們身邊似乎有越來越多的夫妻嘗試通過試管嬰兒的方式懷孕生子。這樣的感受與記者近期采訪了解到的情況不謀而合——從公立醫院專家到私立醫院大夫,都感覺到前來治療不孕不育的病人大大增加,而成功誕育我國第一例試管嬰兒的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更是一號難求。一些數據也在印證這一點——2007年~2020年間,我國不孕發病率已從12%升至18%。也就是說,每5.6對育齡夫婦中就有一對面臨生育困難。這是一個讓人震驚的數字。
現代社會,孩子仍是維系一個家庭的重要紐帶。但我們在采訪中發現,一旦有小家庭遭遇生育困境,他們能獲得的社會支持并不多。
一般來說,吃藥治療不成功后,試管嬰兒就成了不少不孕不育夫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事實是,治療不孕不育的費用基本不在醫保報銷的范圍內,這對不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而且做試管嬰兒,妻子一方需頻繁做各種檢查和手術,包括移植胚胎后需要臥床休息等;不少女性會辭去工作專心“備孕”;不少家庭轉戰大城市求醫,更是多出不少額外花費。
今年,國家醫保局在對“關于‘不孕不育癥輔助治療納入國家醫保提高人口增長的建議”的答復中稱,醫保部門將符合條件的生育支持藥物溴隱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納入支付范圍,提升了不孕不育患者的用藥保障水平。對求醫路上的不孕不育夫妻來說,這當然是個好消息。但在藥物之外,診療費、手術費仍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于收入不高的家庭,治療仍需要更多的幫助。
除了資金、資源上的更多傾斜之外,打造生育友好型社會,還需要社會各方的支持。三孩政策出臺后,不少地方出臺了相應的配套政策,比如給予生育三孩的家庭補貼、更長的育兒假等,但針對不孕不育者群體,鮮有哪個地方會給予相應的治療假期,遑論經濟上的支持和補貼。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誕生的試管嬰兒人數在30萬左右,這一數據背后,還有更多家庭掙扎在求子路上……幫助他們,顯然是提高生育率的一個突破口,而人口合理增長,在今天已經形成共識,這是關系中華民族綿延和發展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