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題為《復讀十二年,“只想上清華”》的文章在網絡引發熱議。這是廣西農村一位80后唐尚珺的真實人生。他從2009年開始踏上高考之路,此后12年間,一直在為自己的清華夢而努力,哪怕中間考上了中國政法大學、吉林大學、重慶大學,他也選擇中途放棄、從頭再來。
從新聞報道來看,唐尚珺對于考清華的態度,有一個轉變的過程。早期,他純粹為了實現清華夢。后來,他還意識到復讀可以成為賺錢的“機會”:2016年,唐尚珺考了621分,被中國政法大學錄取了,但是父親生病,看到南寧平果三中600分以上復讀獎勵10萬元,第二年考上清華再獎勵60萬元的宣傳,他心動了。
復讀機構的高額賞金的確是促使他不斷復讀的一個誘因。這些激勵機制也幫助他成為了一個“職業高考生”,但這一選擇背后,他的個人性格更是起了關鍵性作用。這12年,他始終是在同一個賽道上不斷嘗試突破自己的極限,卻沒想過換一條賽道。他對自己終點的設定,始終就是那道清華門。清華,與其說是一種光環,倒不如說是他生活的抓手,甚至是一根“救命稻草”,而對于考上清華后該做什么、讀什么專業,如何利用清華的平臺推動個人發展,他恐怕都沒有細想。這種“名校推崇”的心理,或許來自于上一輩人的念叨,或許來自于社會對人才第一學歷的“偏見”,也源自他給自己設立的思維圈套中。
我們提倡執著,但不要偏執。高考固然重要,但不必局限于名校。否則方向錯了,越堅持就越可能和目標南轅北轍。
(據光明日報微信公眾號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