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未經授權的信息都不能用
如果剛在某一APP上瀏覽了某些內容,或購買了某類產品,手機很快就收到其他APP推送的相關內容,估計你感受到的不是貼心,而是可怕。11月8日,工信部就《關于開展信息通信服務感知提升行動的通知》進行解讀,指出要建立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清單,進一步要求企業在二級菜單中列出APP與第三方共享的用戶個人信息基本情況,包括與第三方共享的個人信息種類、使用目的、使用場景和共享方式等。
誰的信息誰做主,未經授權不能用。11月1日實施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在國家層面建立了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其核心就是“規范個人信息處理活動”,而個人信息處理規則體系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告知-知情-同意”。這意味著,與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我不同意,就別替我做主;若暗地里替我做主,就選擇讓法律做主。
任何人來了都沒用
11月6日,江西南昌當地媒體聯合南昌交警進行夜查酒駕直播時,一名駕駛瑪莎拉蒂的女司機涉嫌醉駕被交警查獲,交警拿出酒精測試儀對其進行酒精測試。其間該女子不肯配合,多次對交警稱“叫yuwei(音)過來”,并試圖打電話。交警則回復該女子,“叫誰來都沒用”“你說出任何人的名字,都是在害他”。目前,因該女子醉駕的違法行為涉嫌危險駕駛罪,公安機關已依法對其刑事立案。
法律應該是公正的,只要觸犯法律就該被依法處理,對任何人一視同仁。“叫誰來都沒用”,這句話將法律的剛性以及執法者的鐵面無私展現在大家面前,正是大家點贊的原因。有一些人希望享受特權,而這位交警的話是對特權思想的最好回應,值得大家深思:在一個法治社會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該是什么樣的。
任何良心義舉都不應被辜負
2017年9月7日,孫向波給突然暈厥的老人進行了心肺復蘇。老人脫險后,反以操作不當致肋骨骨折為由向孫向波索賠十余萬元,隨后兩人對簿公堂,案件遷延了四年之久。近日,該案的二審判決結果出來了:孫向波不用對老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救人反遭索賠,本是令人心寒的一幕,好在最后法律捍衛了良心與義舉。
我國民法典中明確規定:“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在救人過程中致傷者“受傷”,很多時候是無法避免的。善良和義舉不應被辜負。這個判決不僅還了孫向波公道,也為社會注入了一劑暖心劑。見義勇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它的發揚光大,需要全社會的踐行和理解,也需要法治的支撐與呵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