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時期,不少愛國青年赴蘇,想學習俄國革命經驗。1925年10月,經蔣介石批準,16歲的蔣經國和其他90名年輕人一起赴蘇。到達蘇聯后,蔣經國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
1927年2月1日,蔣介石致函蔣經國,鼓勵他畢業后“仍在蘇聯繼續學習”。但進人4月,蔣介石卻發動反共政變。這對于蔣經國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他馬上帶頭鼓動學生游行,并在報紙上公開發表文章譴責:蔣介石是我的父親和革命友人,現在卻是我的敵人……他背叛了革命。這一表態得到了蘇共和在莫斯科的中共黨人的充分肯定,一度將其稱之為“敬愛的人”。不過,幾個月后,他又在秘密鑒定中被認為“政治上不堅定,猶豫不決,需要長期特別的政治監視”。
1928年,蔣經國以“最優秀的五名學員之一”的優異表現,被保送進入列寧格勒蘇聯紅軍軍政大學。1930年3月28日,他被批準成為聯共候補黨員。1934年12月,蘇聯內務部烏拉爾分部主任李希托夫找蔣經國談話,告訴他“中國政府要我把你送回去。”當蔣經國為之精神一振時,對方又告訴他:“我現在要你寫份聲明給外交部,告訴他們說你不愿意回國。”此后不久,共產國際將蔣經國召到莫斯科,王明告訴他,中國最近謠傳你在蘇聯被捕,你得寫信回國說自己在蘇聯完全自由,隨后拿出代擬信。蔣經國覺得這并非本意,拒絕在信上簽名。后來對方同意他另寫一信,蔣經國只含蓄地寫了一句:“我沒有一天不想吃點久未嘗到的家鄉小菜。”1936年12月,蔣經國申請成為聯共正式黨員。
1930年10月31日,宋美齡之姐宋靄齡偕子女到奉化與蔣聚會,兩家團圓之際感覺缺少蔣經國,宋靄齡便向蔣介石建議,考慮承認《伯力協定》(其主要內容是恢復中蘇沖突以前的中東鐵路管理制度和中蘇之間的和平狀態),為營救蔣經國留下余地。蔣介石斷然拒絕。次日,蔣介石、宋美齡陪宋靄齡拜謁蔣母墓地,再次討論營救蔣經國回國一事,蔣介石的回答仍是“不宜操切”。
此時,宋慶齡向蔣介石提出,釋放國民政府逮捕的共產國際間諜牛蘭夫婦,以之為交換條件,讓蘇聯政府允許蔣經國歸來。
然而,蔣介石拒絕了這一建議。直到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同意聯合抗日。12月24日、25日,蔣介石兩次會見周恩來,答應只要紅軍聽命中央,接受統一指揮,他“不但不進剿,且與其他部隊一視同仁”。有資料說,周恩來曾向蔣介石擔保,蔣經國可以由蘇聯歸來,蔣經國是愛國分子,毫無疑問,也會希望父親抵抗侵略者。1937年3月10日,共產國際主席季米特洛夫終于同意讓蔣經國回國。(摘自《尋找真實的蔣介石》楊天石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