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美國科羅拉多時間早晨7時,著名哲學家李澤厚逝世,享年91周歲。在學術上,他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曾被青年人尊為“精神導師”;在生活中,有個性也謙虛豁達,“我沒有那么多故事,一生簡單平凡”。
極具影響力的哲學家
李澤厚,湖南長沙人,生于1930年,1954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思想史和哲學、美學研究,成果頗豐,是少有的具有原創性思想的學者。
他成名甚早,以重實踐、尚“人化”的“客觀性與社會性相統一”的美學觀卓然成家,著有《美的歷程》《批判哲學的批判》《論語今讀》《哲學綱要》等。
其中,《美的歷程》是李澤厚創作的文藝理論著作,至今在豆瓣評分高達9.2分,作為一本廣義的中國美學史綱要,李澤厚在書里從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一直講到明清工藝,宏觀地描述了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發生、形成和流變的歷程,為中國美學史勾畫了一個整體輪廓。
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出版的《美的歷程》,十余萬字薄薄一冊,卻一時“洛陽紙貴”。“(上世紀)80年代的每個學生宿舍里,總能翻檢出我的《美的歷程》。”他曾如此說道,不掩自豪。
的確,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美學熱”中,李澤厚憑借一批美學、哲學著作,影響了不少人,被青年人尊為“精神導師”,在知識界極具影響力。
據報道,他的一位前同事曾回憶,那時要是李澤厚在哲學所上班,辦公室就擠滿了全國各地的拜訪者,和他一個辦公室的同事都擠不進去。
“我沒有那么多故事”
在學術領域,李澤厚是一位哲學大家。平時,他“率性而為”,但又十分謙虛低調,“我沒有那么多故事,一生簡單平凡”,“書就是人,人就是書”。
“有人說我性格孤僻,驕傲,不愛與人交往,不懂人情世故。”李澤厚不掩飾這些評價。
他將這種性格里的特征歸結于A型血的外顯:性急、失敗和挫折感強,不善與人交往,以自我為中心等。
他曾說過,自己有四個“靜悄悄”,包括靜悄悄地寫:一生從沒報過什么計劃、項目、課題,出書或發表文章之前從不對人說;還有“靜悄悄地讀”,“我有一群靜悄悄的認真的讀者,這是我最高興的”。
他曾如此談論自己的作品,“我的書既沒宣傳,也沒炒作,書評也極少,批判倒是多,但仍有人靜悄悄地讀,這非常之好。我非常得意。”
另外兩個,則是“靜悄悄地活”“靜悄悄地死”。在《中國哲學如何登場?——李澤厚2011年談話錄》中,他提到,近十年,自己的“三不”(不講演,不開會,不上電視)基本上執行了。
“我說過,對弟、妹,病重也不報,報病重有什么意思?牽累別人掛念,干嗎?靜悄悄地健康地活好,然后靜悄悄地迅速地死掉。”對待生死,他的態度極為豁達。
他認為,自己的一生談不上“中庸之道”,也不算是進取的“狂者”,最多不過是“有所不為”的“狷者”罷了,“好些人以為我‘很狂,其實錯了”。
他曾在課堂上說,“去掉歲數,我比你們沒有更多優勢。我讀過的書忘記了,你們讀過的書我還沒有讀。”同時表示:“最喜歡看到學生反駁老師。”
(據中新社11.3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