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對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等實施階段性稅收緩繳措施,會議決定,對今年四季度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實現的企業所得稅和國內增值稅、國內消費稅及隨其附征的城市建設維護稅,以及個體工商戶、個人獨資和合伙企業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不含其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實行緩稅。
其中,對制造業小微企業(含個體工商戶)的稅款全部緩稅;對制造業中型企業的稅款按50%緩稅,特殊困難企業可申請全部緩稅。緩稅自11月1日起實施,至明年1月申報期結束,預計可為制造業中小微企業緩稅2000億元左右。另外,為紓解煤電、供熱企業經營困難,對其今年四季度實現的稅款實施緩繳,預計緩稅總額170億元左右。上述緩稅措施延期繳納時間最長為3個月。
隨著全球政治經濟多重不確定性的加深,上游大宗商品價格的快速上漲所造成的蝴蝶效應,正在整條供應鏈上引發價格風暴。一面是快速上升的上游原材料成本壓力,另一面是反應還相對滯后的下游價格,處于其中的制造業無疑是承受了這場風暴最大的壓力。而更為重要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民營中小企業的生存主要關鍵點就在于資金鏈的循環。也正有鑒于短中期的多重因素,為中小企業紓困減壓,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何保障他們的現金流可持續。而從產業政策制定的科學角度來看,緩稅無疑是最優選擇。
稅收緩繳乍看似并沒有減輕稅負,但它意味著企業家們贏得了將近3個月的資金周轉時間——眾所周知,在過年之前的這三個月的時間,由于賬期和支付等原因,往往是中國中小企業資金成本最高的一段時期,老板們的“年關難過”,說的就是這一現象。而如今有了這2000億元、3個月的緩稅規模和周期,對于許多中小企業來說,意味著資金的壓力又少了一分,企業穿越寒冬的機會又多了一分。
(綜合新華社訊、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