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寬
我們經常能看見鳥吃東西時,都是整個吞咽下去的。這是因為它們沒有牙齒,所以省去了咀嚼的環節。其實很早以前,鳥類也是有牙齒的。
從化石記錄中發現的證據表明,現在已知的大部分中生代鳥類的上下頜都有牙齒,它們可以咬開昆蟲、螃蟹或者蝸牛的堅硬外殼。
大多數完整的中國遼西鳥類化石都有牙齒并且原位保存在齒骨以及上頜骨的齒槽里,比如長翼鳥、會鳥、熱河鳥以及燕鳥等。但也并不是所有中生代鳥類都有牙齒,比如遼西地區最早發現的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類基干鳥類——孔子鳥就沒有牙齒,而具有角質喙。
研究人員認為,鳥類牙齒退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食性的轉變——從肉食性轉為雜食性,種子、果實以及昆蟲都成了鳥類的“盤中餐”。
研究者對包括今鳥類、反鳥類(得名于肩膀部分的連接方式與今鳥類相反)、會鳥、熱河鳥在內的古鳥類牙齒的微結構進行對比觀察和研究后,發現盡管簡單的釉質層在早期古鳥類中都有保留,但牙釉質與牙本質之間的多孔罩牙本質層皆已消失。多孔罩牙本質層被認為是能夠避免肉食性恐龍在掠食過程中牙齒斷裂的特殊避震保護結構,它的消失意味著,鳥類的牙齒不再需要特殊的力學保護結構,間接證實了當時的鳥類在飲食習慣方面與肉食性恐龍產生了極大差異。
到了現代,鳥類的牙齒全部消失。為了增強消化功能,鳥類演化出嗉囊和肌胃,食物先在嗉囊中存貯并慢慢軟化,再經肌胃磨碎。此外,為了彌補牙齒的功能,鳥類進化出各種不同的喙。
(摘自《奧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