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抗疫紀錄片《溫暖的一餐》以疫情期間的民眾飲食為切口,以小見大的反映了武漢民眾疫在情下的堅毅品格以及與城市共進退的精神。作品的制作積極擁抱新媒體,其傳播特性明顯:在制作方式上以全民合拍的形式進行內容眾包,在媒介文本上則形成溫情真實的敘事表達,而在媒介功能上除了監視、協調、傳承三大傳統功能外,更將行動延伸到紀錄片作品之外,以媒介行動主義團結國人,同舟共濟,共同抗疫。
【關鍵詞】抗疫紀錄片? 《溫暖的一餐》? 內容眾包? 媒介行動主義
對美食的熱愛,銘刻在中華民族的基因之中,成為近年來國內紀錄片創作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表達。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出品的名為《溫暖的一餐》一經推出,便獲得廣泛的好評。《溫暖的一餐》以疫情期間的民眾飲食為切入點,以小見大的反映了疫情期間武漢民眾的生活。作為國內首部以“全民合拍”方式制作的紀錄片,《溫暖的一餐》不僅以制作方式取勝,其在紀實形態、媒介性功能等方面均有特色。對這部作品傳播特性的分析,可以為審視國內的抗疫題材紀錄片創作提供一個窗口。
一、制作方式:全民合拍式的內容眾包
雖然《溫暖的一餐》的制作方式被制片方稱為全民合拍,但其對紀錄片素材的獲取方式是典型共享模式下,內容眾包的體現。所謂眾包就是“把一個人或一個團隊解決不了的問題,以公開招標的方式傳播給未知的解決方案的提供群體。”①移動互聯時代的發展,為網民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條件。疫情發生以來,有大量武漢市民通過Vlog(視頻日志)的形式記錄下自己的生活,雖然這些視頻多數是用手機等非專業設備拍攝的,但卻真實反映了疫情下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溫暖的一餐》的制片方與新浪微博合作共同發起“武漢日記”與“真實記錄 真情守護”雙話題征集活動,共征集優質視頻素材3000多條。②最終制作團隊選擇了其中的幾百條,剪輯制成了一部長紀錄片與六部短視頻。值得注意的是,很多素材的提供者本身就有明確的共享意識。如紀錄片開篇所使用的航拍鏡頭來自網友“林晨同學”所拍攝的反映封城后24小時空城武漢的交通、生活狀況的短視頻。在微博上該視頻總播放量曾居日榜第一名,并且林晨發布視頻時也注明,該視頻素材可供全網新聞使用。
這一眾包方式,在國外的新聞界早就出現,旨在通過公眾報道來拓展新聞素材來源。在紀錄片領域,它起源于紀錄片制作中的匯編形態,是用前人所拍攝的素材輔以新拍攝的素材重新剪輯制作的紀錄片,又被稱為歷史文獻紀錄片。但當下的眾包形態則是網絡時代的產物,其選材也由歷史轉為當下,較早的一部作品《浮生一日》,制作團隊利用視頻網站YouTube邀請全世界網民用攝像機紀錄下2010年7月24日自己的生活。最終獲得了來自19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500小時的視頻,主創團隊從中選材制作成一部95分鐘的作品。國外同一類型的作品也有以網絡交互紀錄片的形態出現的,如反映2011年埃及騷亂的《在埃及的18天》,所有的素材都是采集自當時埃及人所拍的視頻與照片。在國內,這一方式也被稱為內容眾籌,2017年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就在制作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時同步在全網征集話題與素材,開啟內容眾籌,但是在制作上,網民自己所拍攝的素材并未進入到紀錄片的影像當中,因而并不是真正意義的眾包制作的紀錄片。
受疫情影響,《溫暖的一餐》的制作團隊無法到達武漢一線。這一不利局面,卻促成了國內第一部真正意義的內容眾包紀錄片的產生,這對國內的紀錄片界來說不可不謂是個意外收獲。當然《溫暖的一餐》不是疫情期間唯一采用這種方式制作的紀實作品。2021年4月4日上線,由優酷和大象紀錄聯合發起,秦曉宇執導的作品《一日冬春》,也采用了這種內容眾包形態。此外,由央視紀錄頻道推出的融媒體短視頻《武漢:我的戰“疫”日記》也是采用在互聯網中征選民眾自己拍攝的紀實素材形式。可以說內容眾包這種形態,也為國內的紀錄片制作提供了一種可以遠離現場的制作模式,這是在媒介高速發展的當下,紀錄片人積極擁抱新媒體、新形態的成果。
二、媒介文本:溫情真實的敘事表達
媒介文本是指以具體載體呈現的內容與形式的組合。“在考察媒介文本傳播什么內容的同時,考察文本如何被傳播,即對作為內容載體的媒介文本形式的批評,同樣是理解媒介文本意義的基礎。”③其實從媒介文本的角度來看,《溫暖的一餐》的內容與形式并不復雜,以疫情下民眾的飲食為內容切入口,以民眾紀實自拍為形式特點,但這卻構成了獨特的溫情而真實的敘事表達。
從內容看,《溫暖的一餐》的敘事從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開始,以時間為線索,展示了幾組主要人物在封城下的生活,由此多元的還原了武漢封城期間的人間百態。這些人物有醫護人員家屬、親子博主,有抗疫防疫志愿者、快遞工作人員以及跟隨上海醫療隊援助武漢的記者等。此外紀錄片側重于挖掘情感元素,如解除自我隔離后的新聞主播與孩子的互動,車隊志愿者鐘麗與13歲的女兒電話溝通給弟弟妹妹做飯,年輕的麻醉師在搶救危重病人失敗后的情緒崩潰等,這些內容都讓觀眾為之淚目。貫穿紀錄片表達的還有疫情期間人們對飲食的態度,紀錄片尤其記錄下了人們在彼此相聚、隔離、分別、團圓時的一頓頓餐飯。正像紀錄片結尾所闡發的那樣,“或許只有人間煙火的香味,才最能撫慰尋常人的內心。” 這一主題的傳達,凝練出武漢人民抵抗疫情的勇氣以及逆境中的堅韌與樂觀。
從紀錄片的形式來看,各種紀實拍攝方法是紀錄片塑造真實的主要手段。紀錄片的真實是“電影制作者放棄對影片制作過程的某些方面的某種程度的控制并以此含蓄地向人們昭示該影片在某種程度上的‘真實性與‘可信性。”④因而在當下的語境中,如何選擇紀錄片的紀實形態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紀錄片真實性的傳達。《溫暖的一餐》以民眾自拍的視頻為主要素材內容,紀實拍攝的方法雖然看起來很不專業,卻創造了一種獨特的真實感。
首先,《溫暖的一餐》以內容眾包的形式獲取素材,紀錄片的制作人員只是在剪輯階段才開始介入制作,這樣一種方法保證所獲取素材的客觀性。其次,《溫暖的一餐》的素材風格比較明顯,素材提供者多不是媒體專業人員,因而這些視頻素材的清晰度、穩定度都不夠,甚至還有很多內容是豎屏拍攝的。但是在短視頻時代,這類風格的影像早就充斥于網絡之中,成為紀實拍攝的重要形態。因而當這些素材出現在紀錄片中時,觀眾不會感覺到突兀,反而會有一種獨特的親切感,其效果甚至會比專業攝影師所拍攝的唯美的、穩定的畫面更具真實感。第三,網友自己拍攝自己的生活,為紀錄片提供了一種獨特的觀照現實的角度,這一角度不同于讓真實客觀呈現的“旁觀”方法,也不同于人為環境促成真實產生的“參與”方法。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素材提供者的參與介入,將個人表達轉化成紀錄片對社會公共事件的關注,也較好的將個人的情感性因素縫合入紀錄片的客觀敘事中,交織成一部溫情而真實的文本。
三、媒介功能:媒介行動主義彰顯
紀錄片以關注社會為己任,從而使得大眾媒介所具有的功能與特征自然而然的賦予了紀錄片。關于大眾媒介的功能,美國傳播學者拉斯韋爾在《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提出,大眾傳播媒介具有環境監視、社會協調以及社會遺產繼承三項功能。⑤體現在紀錄片領域,主要指紀錄片可以為受眾告知事實,提供信息;并可以通過對信息的選擇與解釋來反映社會輿論進行宣傳;同時紀錄片具有文獻價值,可傳承社會文化與文明。
關于監視功能,《溫暖的一餐》雖以飲食為切入口,但是其使用的素材涵蓋了武漢封城期間的各類人群,通過他們的真實記錄,觀眾可以看到抗疫一線的社會狀況、民生百態。關于協調功能,《溫暖的一餐》面對疫情期間的各種言論,能夠引導人們達成共識。作品塑造了疫情下的武漢民眾的群像,授予他們以社會地位,表現了他們疫情下的堅毅品格以及與城市共進退的精神,以此將國人團結于抗疫的行動中。關于傳承文化功能,《溫暖的一餐》本著為人類留存影像的精神,為未來留下了抗擊疫情的影像資料,就像紀錄片大師伊文思所說的“紀錄片把現在的事記錄下來,就成為將來的歷史。”
除了以上三個功能外,《溫暖的一餐》還體現出明顯的媒介行動主義的特征。媒介行動主義又被稱為傳播行動主義,即“采用各種傳播手段,如大眾媒介、新媒介、傳統媒介,如墻報、民謠、街頭劇,以及其它文化形式來推動社會變化的行動主義。”⑥紀錄片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向來具有介入現實、干預社會的功能。《溫暖的一餐》不僅是一部紀錄片作品,圍繞這部作品的制作與傳播,大量民眾參與了相關活動,投稿、觀看、轉發、評論,形成了自發性的媒介動員的新形式。在社交媒體時代,個人在公共空間表達觀點變得更為容易,利用各種媒介組織引導,發動社會成員參與和推動社會活動,其意義已經遠超過一部紀錄片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民眾提供影像素材參與紀錄片制作這種眾包形態,使得媒介專業人員與受眾之間的關系發生了轉變,從而促使紀錄片生產方式革新,但“它不僅并未威脅到資訊生產活動本身,而且相反,削弱了資訊生產者對接受者原本存在的權威。”⑦可以說這一切媒介行動主義在互聯網時代的全新面貌,也是媒介行動參與性提升的顯著標志,也使得《溫暖的一餐》的傳播接受更為容易,國人得以團結一心,共同抗疫。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數字媒介語境下交互紀錄片敘事與美學研究”(項目編號:2020BYS00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騰訊傳媒研究院. 眾媒時代——文字,圖像與聲音的新世界秩序[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16:177.
②吳翔. “吃飯”也能與眾不同 首部全民拍攝的紀錄片《溫暖的一餐》背后的故事. 新民晚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1123007174798951&wfr=spider&for=pc
③姚君喜. 媒介批評理論與方法[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245.
④[美]羅·C.艾倫. 美國真實電影的早期階段[J]. 李迅譯. 世界電影,1991(3).
⑤童兵. 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第2版)[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100.
⑥卜衛. “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探討行動傳播研究的概念、方法論與研究策略[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12).
⑦[法]多米尼克·卡爾頓,法比安·格朗榮. 媒介行動主義者[M]. 許鐵,徐海燕,劉格菲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95.
作者簡介:王家東,安陽師范學院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