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飛揚
上期專欄文章的題目是“指數反彈乏力,再度回調整固”,筆者以權重股指數為例,分析大盤短線仍處弱勢,并認為11月中下旬才有較值得參與的行情機會。從最近兩周滬深300指數的實際走勢來看,還是基本符合的。(見圖一)
圖一:滬深300指數日K線形態分析

如圖一所示,滬深300指數下了一個小臺階,幅度超過2%。11月2日,指數跌破對稱三角形下軌,表明市場情緒較為低落。在短暫反抽之后,又出現了較大幅度且快速的下跌。雖然前期低點是7月28日的4663點,但當日收盤點位是4760點,而11月10日盤中最低已經探至4754點。11月11日是本月中旬的第一個交易日,大盤恰巧出現了較為強勁的反彈。
浪形方面,自9月10日的高點以來,滬深300指數經歷了下跌、反彈、再下跌的3個波段,分別可視為第四調整浪中的C-5-1浪、C-5-2浪和C-5-3浪,其中1浪簡潔,2浪是abc三折浪,3浪包含清晰的5個波段。(見圖二)
圖二:滬深300指數60分鐘K線浪形分析

與此同時,上證50指數走勢顯得較弱,回調幅度接近3.5%。(見圖三)
圖三:上證50指數日K線浪形分析

之前曾經分析,上證50指數在8月31日至10月22日期間,出現了疑似五-1浪的推動浪,但綜合形態、比例、時間等三要素來看,不如服從體量更大的滬深300指數,即目前仍處于C-5浪尾聲或許更合理。昨天指數觸到日布林線下軌,隨即出現反彈,現在應已進入C-5-4浪。
按照艾略特波浪原理,C-5-4浪上升之后,還應有C-5-5浪調整,整個C浪就完整并結束了。不過,最后的C-5浪可以不必創新低。后市是否真會這樣運行,我們拭目以待。
此外,最近幾個月,上證指數走勢突兀,震幅較大,下探3312點,上至3723點,而深證成指要規整些,呈現一個大型收斂三角形。(見圖四)
圖四:深證成指日K線形態分析

由圖四可見,深證成指走勢具有明顯的對稱性,大致以14450點左右的水平線為橫軸,上下對稱。7月下旬至今,深證成指在三角形區域內震蕩了多次,每次到上軌就回落,觸下軌就反彈,這像一個積蓄能量的過程。今天,終于在收斂形態末端向上突破。
“大盤怎么看?”這是許多股民朋友聊天的開場話題。但事實上,有些投資者平時并不太重視指數走勢,除非遇到較為劇烈的波動或者熊市,因為操作的主要是個股,做ETF等指數類投資的很少。
有意思的是,在歐美證券市場,人們似乎對“水晶球”更感興趣,比較重視預測。比如,盡管行為金融學理論創始人之一羅伯特·席勒認為“股市定價并未形成一門完美的科學”,但他依然獲得了2013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主辦方表彰的就是“資產價格的經驗主義分析”,并將三位獲獎者的貢獻統一在“可預測性”的主題之下。
席勒認為,非理性因素是推動資產價格變動的重要因素,考量的因子不必過多,因為“如果有太多自由變量,那我們就無法解釋任何東西?!彼谘芯苛?871年~2013年的美股市場后得出結論,在大多數時間里,股價的波動與現值無關,僅僅是投機行為而已。
顯然,在散戶比例較高的A股市場,其波動規律更難把握,多數時候缺乏趨勢行情。因此,對個人而言,在交易策略上,不妨借鑒一下97歲高齡的投資家查理·芒格的做法,那就是“保留足夠的現金,等待機會窗口出現,然后下重注。”當然,前提是要避免坐過山車。
另一方面,傳統股票投資策略是剛性的,其盈虧曲線是線性的,而運用期權等金融衍生品,可以使之轉變為柔性策略,這也許是更科學的交易組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