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鎮財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 廣西柳州 545006
懸架系統作為賽車內部結構的重要部分之一,在賽車設計與研發期間,該系統的優化設計對賽車操縱穩定性、輪胎壽命具有直接影響。當系統內構件加速或者在較大載荷作用下出現變形時,對懸架運動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因此,在ADAMS模型基礎上對賽車的前懸架進行優化設計,可使各項參數特性達到最優目標,節約更多的車輛前部空間,且操縱更加穩定可靠。
雙橫臂懸架的上下橫臂分別通過襯套、車架進行鉸鏈連接,二者外端利用球頭銷與轉向節連接起來。螺旋彈簧上下端分別利用橡膠墊圈支撐車架橫梁的支承座。當前雙橫臂式懸架多為無主銷形式,即上下球頭銷連心線充當主銷軸線。在轉向過程中,車輪圍繞該軸線進行偏轉。路面對車輪垂直力依次通過下球頭、轉向節與螺旋彈簧等傳遞到車架。
在設計過程中,先在CATIA內創建前懸架多個零部件三維模型,將其裝配完畢。針對難度較大的模型需要導入ADAMS軟件中處理,在操作時為避免數據丟失,可利用CATIA內測量懸架系統中各個部件硬件坐標的方式,在ADAMS內創建動力學模型,使不同硬點坐標得以確定。
例如,下橫臂前點的X、Y與Z坐標依次為(54.0,-254.0,-40.0)、上橫臂前點坐標為(48.0,-286.0,133.0)、車輪中心點坐標為(92.0,-593.0,40.0)等[1]。
在模型創建完畢后,對雙輪進行同向激勵,輪胎跳動范圍設定在-100~100 mm之間,仿真步數設定為40。在懸架特性優化時,需要對車輪不同位置參數進行分析。在試驗完畢后,利用Postprocessor模塊將不同車輪定位角變化情況以曲線圖的形式展現出來。
在賽車行駛期間,該項指標可使輪胎磨損更為均勻,并降低輪轂外軸承的負荷值,通常設計值約為1°。根據該角度變化趨勢可知,當角度從2.55°變為0.32°時,變化量低于1°/50mm,且變化規律與設計規定基本相符。但當車輪從平衡狀態朝著上方行駛時,角度降低到負值效果更佳,需要后期通過設計優化來完成。
該項指標的作用在于消滅車輪外傾出現的異常情況,控制車輪避免出現邊滾邊滑的情況。最佳的前束角變化趨勢是在車輪上跳期間,為零到負前束。根據賽車雙橫臂前懸架中該角度變化趨勢可知,角度先從-4.82°提高到-0.04°,然后逐漸降低到-5.06°,角度值過小,需要后續加強優化。
在對前束角與車輪跳動量關系研究時發現,車輪上下跳動期間,前束角發生明顯改變,曲線變化范圍為-0.797~2.393,這說明車輪跳動期間,左右擺動幅度加大,對賽車正常行駛產生較大阻礙,在必要的情況下應對前束角開展優化試驗,使角度值降低。
a.內傾角。該指標不但可使車輪自動回正,還可使轉向更加靈活便捷,通常數值不超過8°。根據賽車中該角度變化規律可知,角度從0.07°提高到2.31°,盡管變化幅度不明顯,且與設計規定相符合,但總體角度值過小,影響自身作用發揮,需要后續進行優化。
b.后傾角。該指標的作用在于使車輪形成回正的穩定力矩,確保其直線行駛,通常數值在2°~3°之間。根據該角度變化規律可知,當車輪朝著上方運動時,該角度先從2.85°降低到1.52°,然后又遞增到2.60°,總體變化量較低,不到1°/50mm,同樣具有一定的優化空間[2]。
根據上述仿真結果可知,前輪外傾角、前束角以及主銷傾角的變化范圍均未能處于最佳狀態,采用ADAMS內的試驗設計與分析模塊進行優化。根據大量實踐研究可知,內外傾角取決于上下橫臂與車架鉸接處坐標值,在設計優化期間,可將內外傾角看成是一組目標,將計算量指標考慮進去。
以坐標值為設計標量,磨胎半徑與轉向盤力矩主要受鉸接點Y和Z兩個坐標影響,在優化過程中可將這兩項指標為一組目標,設計標量同樣為坐標值,上述兩組目標的設計變量范圍均定在-6~6 mm之間。
在明確優化目標后,將各目標的實驗分析結果通過網頁形式展現出來,各項參數特性的優化方式如下。
a.主銷內傾角優化。在探究設計變量與主銷內傾角間的關系時,可通過Effect值進行體現。
該指標代表的是坐標值變化對目標影響的比例,當數值為正數時,意味著二者具有正比關系,當設計變量增加時,優化目標也會隨之增大;當數值為負數時,意味著二者具有反比關系,當設計變量增加時,優化目標會隨之減小。
在對內外傾角這組目標進行研究時,可利用平方與加權法達到優化目的。以坐標值和目標間的關系為依據,將相關坐標值作為設計變量,在加權系數確定后鼠標單擊“運動”按鍵,便可取得優化結果。根據這一結果對設計變量進行調整,便可實現最終優化目的。
b.前輪前束角優化。
首先,創建設計變量。對轉向橫拉桿與轉向設備鉸接位置“C”點坐標進行優化,將該點位的X、Y、Z坐標設定為(DV_1,DV_2,DV_3)。
然后,調整設計變量。對“DV_1”變量進行調整,以339.6為標準,將最小值調整為334.52,最大值調整為344.59。同樣的道理,對“DV_2”進行調整,標準值為71.25,最小值調整為66.34,最大值調整為76.54;再對“DV_3”進行調整,以175.68為標準,最小與最大值分別調整為176.25和186.24。
最后,對“DV_1”變量與前束角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得出“FUNCTION”的最大值。共計試驗5次,鼠標單擊“開始”,軟件便可自動對變量“DV_1”進行仿真,并將最終結果通過曲線形式展示出來,X軸代表的是時間,Y軸代表的是前束角大小。對“DV_2”和“DV_3”的范圍繼續改變,使其都找到最優值[3]。
c.前輪外傾角優化。外傾角取決于上下橫臂與車架鉸接處坐標值,在設計優化期間,以上橫臂外點的硬點位置為例,將變化范圍設定為-10~10 mm,迭代次數設定為64次,減少非必要的運算,對該點的優化目標靈敏度進行分析。根據優化結果可知,該硬點坐標為(-3 8.2 6,6 6.6 3,-50.06),達到最佳優化效果。
將待優化的硬點坐標值調整后再次仿真,便可獲得優化前后的參數變化曲線圖。由圖1可知,在優化調整之前,主銷內傾角的范圍為6.192°~9.709°之間,優化后變為7.258°~8.624°,處于最佳范圍內;由圖2可知,前輪外傾角優化前為-2.788°~0.645°,優化完畢后變成-0.352°~1.698°,與設計規定相符;優化前的轉向盤力矩區間為-9.6~9.3 N·m,在優化后位于-3.5~3.3 N·m區間內,力矩明顯下降,轉向更加輕松便捷;優化前的磨胎半徑區間為14.76~14.65 mm,在優化后變成4.82~4.96 mm,同樣滿足設計規定。從整體來看,各項參數特性均得到良好改善,與設計優化目標相符合,同時也說明本次優化試驗正確可行,能夠使賽車的內部性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圖1 優化前后主銷內傾角對比曲線

圖2 優化前后前輪外傾角對比曲線
在ADAMS模型基礎上對賽車前懸架進行優化設計,通過雙輪同向激勵仿真的方式,利用分析模塊展現各車輪定位參數的變化情況。根據研究結果可知,通過懸架系統的優化設計,可使主銷內傾角、前輪前束角、前輪外傾角的角度得以優化,系統設計周期更短,賽車操縱穩定性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