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明,李 健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成都 611130)
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整體水平不高、集群效應不明顯等現象仍然比較突出,從根本上看,主要由于對傳統專業建設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長期依賴,形成了強烈的路徑依賴,且呈現不斷強化趨勢,導致專業群建設的方法模式創新問題重重、效果不明顯。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對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該項目以服務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為目標,對智能制造專業群的構建邏輯、實施路徑等關鍵問題進行理論分析研究與實踐探索。通過改造提升、校企合作、組建優秀教學團隊、開發專業群課程體系等路徑,構建全面高質量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破解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的路徑依賴問題。
專業群是指以一個綜合實力較強的專業為核心,由若干個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的相關專業組成的一個集合。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加速,對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2019 年 12 月,教育部和財政部正式公布了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單位名單,共計56 個高水平院校,141 個高水平專業群入圍本次建設計劃。“雙高計劃”的開展將促進資源整合、實現集聚效應、推動結構優化、提升服務功能、推進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1]。因此,高職院校專業群的構建邏輯和實施路徑等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本文依托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學專項資助項目“智能制造高水平專業群構建邏輯、實施路徑等關鍵問題研究與實踐”,為培養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與運維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聯合徐工集團、沃爾沃建筑設備投資(中國)有限公司、山特維克礦山工程機械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和成都龍建達工程機械有限公司等企業校企深度融合,重構專業群組群邏輯,提升校企融合的層次,打造一個基于專業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相關、教學資源共享模式服務于交通裝備智能制造與運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2],具體研究步驟如圖1所示。
智能制造專業群與交通裝備產業(鏈)高度對應。以服務交通智能裝備檢測、監測和運維行業為核心,以交通智能裝備生產、制造為補充,以交通裝備行業的道路交通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為兩翼,以智能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和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為龍頭,帶動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汽車制造與試驗技術、城市軌道交通機電技術四個專業相向發展,培養懂技術、精操作、能革新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實現了對交通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鏈前后兩端精準對接,如圖2所示。

圖1 項目研究思路

圖2 智能制造專業群組群邏輯圖
項目立足交通裝備制造產業鏈,以培養“德技并修、復合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以產教融合為主線,以“1+X”證書試點為突破口,以賽促學,校企雙元育人,共同開展適應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動態發展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模式改革[3]。經過融合重構后群內專業可以共享、互選(拓展課程),重點培養各專業的崗位能力和職業遷移能力,從而實現跨專業、多崗位就業[4]。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出發,保持職業教育與行業技術同步發展。
提出通用能力、專業能力、發展能力三能合一,產、學、賽、研、創五位一體的校企協同育人新理念。圍繞交通裝備高端產業技術技能人才“通用-專業-發展”遞進提升,結合崗位標準與專業標準,建立“三能合一”的技術技能人才能力目標,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和校企協同監控機制,改革教育教學評價機制,實施校企雙方共定標準、共擬方案、共擔責任、共管過程、共享資源[5],“五位一體”開展校企協同育人,構建交通裝備高端產業技術技能人才校企協同育人新理念。
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按照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的要求,及時將交通裝備制造相關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程標準和課程內容,結合“1+X”證書試點要求,聯合行業、企業和相關高職院校共同建設滿足智能制造專業群專業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需求的在線開放課程、專業教學資源庫、生產問題資源庫(企業應用案例庫)等信息化課程資源,實現專業群教學資源庫全覆蓋。專業群開發了10個基于企業真實項目的生產技術案例或企業應用案例,建成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參與建設國家級專業教學資源庫2個,建設院級在線開放課程30門。形成可用于教學的生產問題資源庫(企業應用案例庫),實現線上教學或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遵循“創新、協調、綠色、共享、開放”的發展理念,創新教材內容和形式,將紙質教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緊密結合,開發數字化教材;創新信息化教學方法,打造專業群“金課”;結合“1+X”證書制度試點要求,整合校企共建的課程資源,校企“雙元”合作開發滿足“育訓并舉”的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國家規劃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教學資源。全面提升教材質量,提供信息化教學手段實體支撐,適應智能制造需要。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因課施教,開展基于課堂革命的教法研究,推動教法改革和創新,打造職業教育“金課”[6]。緊跟技術前沿,依托戰略新型企業校企合作平臺,聚焦交通裝備制造產業,對接國家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育訓并舉,創新教材內容和形式,將紙質教材與信息化教學資源緊密結合,校企雙元開發數字化教材5本。
全面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突出師德師風建設,注重可持續梯隊建設,建立智能制造和汽車制造2個大師工作室,組建1個校企雙元結構化創新教學團隊,充分發揮名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以教師“專業建設+社會服務”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培訓為重點,聚焦教育教學難點和熱點,開展“三教”改革。
對接交通裝備先進適用要求,服務交通裝備制造與應用領域企業,服務智能制造技術英才培養,服務交通運輸行業,服務交通裝備零部件智造高端產業,校企共建“3中心2聯盟”,助力中小企業技術轉型升級,打造特色鮮明的交通裝備制造領域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依托校企共建的智能裝備制造與交通機電運維產教融合創新中心,帶動裝備智造與物聯網技術創新與應用,為中小微型企業轉型升級服務。提高交通裝備行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搭建產學研相結合創新平臺,通過有效的資源融合,充分挖掘創新潛能,實現聯盟內的科技資源共享[7]。
項目對智能制造專業群的組群邏輯、實施路徑、研究思路、實施方案等關鍵問題進行理研究分析,通過改造提升、校企合作、組建優秀教學團隊、開發專業群課程體系等路徑實踐,構建全面高質量的智能制造專業集群,解決了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中存在的校企產教融合層次淺、合作難、實踐平臺
智能化程度低、教師新技術提升效果差等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