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送軍
(祁陽縣農機事務中心,湖南 祁陽 426100)
水稻是我國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總產量最多的糧食作物。祁陽縣是全國商品糧基地縣之一,水稻種植面積4.03萬hm2,種植方式主要以人工育秧移栽為主。2004年,在中央一號文件的指引下,祁陽縣開始引進和推廣了東洋牌手扶式機動插秧機,并開始進行機械化育插秧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到2015年,全縣機插秧面積為866.67 hm2,機插率為2%,種糧大戶普遍反映機插秧漏蔸嚴重,反青時間長,難保證雙季稻高產豐收 。究其原因是機械化插秧需要標準化的毯狀秧苗,而原始稻田育秧不能用于機械化插秧作業,目前成本最低的雙模育秧,雖然適應機插秧,但工序煩瑣,勞動強度大,與機器插秧技術兼容性差,為了能育出更加標準的毯狀秧苗,提高機插秧兼容性,引進了軟、硬盤淤泥育秧,但仍存在露地作業,生產效率低,勞動成本高,秧苗管理、起運、移栽等工序費時費工問題,不利于大規模育秧。為了節約秧田,改善作業環境,減輕營養土重量,提高育秧效率,經多年試驗,形成了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該技術主要采用有機基質替代營養土、用智能密室高效催芽替代人工催芽、用流水線播種替代傳統人工播種、改小拱模為鋼管結構大棚,屬于智能秧苗培育的大規模工廠化集中育秧方式,可以有效爭搶農時,減輕“倒春寒”及爛秧的影響,為機械化栽插提供高素質、規格化、標準化秧苗,實現了傳統育秧方式向現代化、規模化育秧方式的轉變。通過該技術的應用,到2019年全縣機插面積達到了2.15萬hm2,機插率達到53%,平均增產825 kg·hm-2。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是以基質作為育秧介質,通過機械化流水線精量播種,利用智能密室高效催芽,采用溫室大棚壯秧培育的一種大規模工廠化集中育秧方式,是一項省工省力省種子、農機農藝相融合的新興育秧技術。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路線主要是由優選品種、精量播種、智能催芽、擺盤綠化、壯苗培育和機械移栽等技術環節構成(圖1)。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以先進的育苗設施裝備秧苗生產車間,將現代環境調控技術、施肥灌溉技術、信息管理技術貫穿于秧苗生長過程,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環境條件下,運用機械化、自動化手段培育秧苗,實現育秧的規模化生產,具有以下優勢。
一般每臺水稻育秧用播種機采用6~8人流水線播種,可播種秧苗500 盤·h-1。育秧不用下田作業,放入鋼架溫室大棚內進行,秧田與大田比例為1∶100,便于集中管理,操作簡單方便,工作效益高。
工廠化育秧可以通過人工控制秧苗獲得適宜生長環境,有利于減輕不利天氣對育秧的影響。無論是陰晴云雨,還是風霜雪雷,都能確保秧苗的正常生長,成秧效率達90%以上。出苗整齊均勻,根系發達白根多,盤結力好,秧苗容易盤卷,便于栽插時運輸,機插后活棵返青快,分蘗缺位少。
工廠化基質育秧由于育秧集中,占地面積小,旱作旱管,作業方便,機械化程度高,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方面,省去水育秧的做床、覆膜、起苗、移栽等環節,按照勞務市場價格,能節省人工費60元·(667 m2)-1以上;另一方面,暖棚保濕性能好,秧盤繁育只需少量噴灌,能節約用水300~400 m3·(667 m2)-1。
基質容重較輕,每盤基質秧重1.2~1.5 kg,僅為淤泥育秧的1/3~1/2,插秧機負荷小,減輕了機械磨損,栽插速度能提高10%,漏蔸率減少2%,確保了機插基本苗。

圖1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路線圖
工廠化基質育秧釆用的是棚內基質育秧,不用做秧田,也不用制備營養土,只要在播種流水線機械中將種子播入基質,放入大棚內,管好苗,控好溫,就可育出健壯的秧苗,所以操作簡單,農戶接受快,普及推廣效果好。
一是精選種子。選擇品種時要本著當季高產、全年高產的原則來進行。選擇水稻品種時要注意品種生育期的合理搭配,晚稻品種要選生育期短的品種,要選能在寒露風前齊穗的品種,同時還要根據每天的作業量,適當錯開品種熟期。例如,一臺手扶式插秧機工作效率為1~1.33 hm2·天-1,共計13.33 hm2的作業量,可以安排一個早熟品種、一個中熟品種,分批播種、分批栽插,這樣才不至于因秧苗老化而出現減產。
二是種子用量。雜交稻1.25 kg·(667 m2)-1,粳稻、糯稻5 kg·(667 m2)-1。
三是種子處理。浸種前7天曬種,提高發芽率,再清水選種,淘汰空粒,最后采用15 kg水加99%惡霉靈5 g,或30%惡霉靈10 g,另加98%硫酸鋅30 g配比水溶液進行浸種與消毒,浸種12 h以上。
一是備足基質、秧盤與稻種。按照5 L·盤-1(約2 kg)的量購置“湘正農科”牌育秧基質,每667 m2稻田用秧盤25盤,秧盤使用前需浸泡消毒。常規稻芽谷100~150 g·盤-1,雜交稻芽谷約75 g·盤-1。二是流水線播種。啟動流水線,進行盤床基質厚度調試、灑水量調試、播種量調試、覆蓋層基質量調試。調試后,盤內底土厚度需達到2.5~2.8 cm,太薄機插時秧針會折斷秧苗,太厚會超寬,機插時會卡滯在秧箱上,造成漏插;底層基質需澆透,以秧盤底孔有零星水滴落為標準;播種要均勻量足,若太稀,個體健壯,但群體指標不足,根系不能成毯,機插時會出現漏蔸,播太密會出現通風透光差,苗高細弱;覆土要厚薄適中,做到種子不外露;覆土后再次澆水,應保持基質濕潤,杜絕干濕不均。調試好達到標準后,方可批量生產。
采取智能密室分批次破胸催芽。每批次播種結束后,用叉車將疊盤運至智能密室整齊碼放,三個托架為一組,上下排列,組與組之間留有間隙通風,秧盤與密室墻體間隔 10~20 cm,進行統一破胸催芽齊苗。溫度控制在 38 ℃,濕度控制在 96%~98%。密室空氣務必循環良好,確保上下、內外溫度和濕度一致,否則影響出苗整齊度。
閉室48 h左右,當芽長達到 5 mm 左右時,即可將芽盤用叉車移出至育秧苗大棚。盡力在下午進行擺盤,注意芽盤底面與育秧廂面的充分融合,育秧大棚及時補充水分,避免溫度高時因脫水造成青枯死苗。
一是要控好水。水分控制要求分層控制。補水原則按“旱育秧”要求,以干為主,防止徒長;播前澆透水,出苗保持濕潤,出苗后不卷葉不補水,移栽前 2 天左右斷水煉苗。每次補水要求盤內基質吃透水,補水持續時間 15~30 min。二是要控制好溫度。根據天氣情況,可通過通風、補水、遮陽等措施降低溫度,確保棚內溫度不超過 35 ℃。三是要做好防病促根工作。秧苗在1葉1心時,隨時查看秧苗癥狀,如出現發黃,應及時施加“斷奶肥”;如盤根不好,及時用生根劑和敵克松進行噴灑,促生根防立枯病。
秧齡20天左右,3葉1心,株高12 cm以上,則達到移栽標準。在移栽前2~3天用“阿維菌素”進行防治螟蟲,用吡蟲靈防治灰飛虱。當天取苗當天插,搶晴天插秧,插秧深度做到不漂不倒,越淺越好。栽插過深,活棵慢,分蘗推遲;栽插過淺,容易造成漂秧。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是一種新技術、新設施,合作社缺乏可靠的技術支撐,應通過培訓,使合作社成員不僅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還能使農機與農藝完美結合,發揮工廠化育秧設施的更大作用。建議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堅持理論培訓和實踐相結合,重點突出實踐性與操作性,開展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和機械化插秧技術專題培訓,注重高素質農業技術人才的引進與培養。聘請專家現場指導,召開現場演示會,建立專人定點聯系制度,在育秧、機插秧作業等重點環節給予重點的技術指導[1]。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基礎設施投入多,科學合理地引導合作社充分利用已有的設施、設備、技術,在做好示范、推廣等服務的同時,創新經營模式,增加合作社收入,是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示范推廣能夠持續、更好發揮作用的關鍵。建議合作社長期持續投資,政府及農業主管部門建立長期性的政策與資金扶持,鼓勵社會其他資金參與投資,壯大合作社規模;合作社要充分利用基地設施,除開展水稻育秧外,還可進行水果、林業、花卉、蔬菜等其他經濟作物育苗服務,多種經營,綜合利用。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作為一項新的農業推廣技術,還未完全得到農戶的廣泛認知 ,應引導廣大農戶正確認識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的優勢。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影響,營造發展水稻機插、建好工廠化基質育秧示范區的良好氛圍;利用基地有利條件,做好水稻育秧、機插技術的宣傳推廣等工作,充分發揮典型引領、示范引導、輻射帶動的作用[2]。
水稻工廠化基質育秧技術處于起步階段,在為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周邊農戶提供服務的能力上有待提高。建議服務方式多元化,經營方式靈活化,利用基地的示范性和先進性,開展農機農藝融合探索,推廣農業集成新技術,為農戶開展育秧、插秧、收割、烘干一體化服務,最大化方便和滿足農民需求。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