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青
(廣東科技學院 管理學院,廣東 東莞 523083)
國際競爭力是國際貿易不斷發展的直接產物,其內涵也有一個不斷發展演進的過程。美國總統競爭力委員會在其1985 年的報告中確認國際競爭力是“在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下,能夠在國際市場上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的同時又能提高本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1994 年,世界經濟論壇(簡稱WEF)在1985 年定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國或公司在世界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1998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簡稱OECD)將國際競爭力的概念定義為生產要素取得持續的高收益和高使用率的能力。在《中國國際競爭力報告》(2001)中,國際競爭力被定義為“一個國家在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下,與各國的競爭力相比較,其創造增加值和國民財富的可持續增長的綜合能力”。
哈佛大學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教授在其經典著作《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從戰略層面提出了金典的“鉆石模型”理論框架,結合生產要素、市場需求、相關產業、企業戰略與結構、政府政策、機會等六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國家的競爭優勢所在。后來的學者們多選擇從評價側面來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競爭力。當前使用較為廣泛的國際競爭力評價方法有市場份額法,如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貿易競爭指數(CA)、國際市場占有率等。還有學者從全球價值鏈分工的角度來分析一個國家或產業的競爭力,如Koopman 等提出的GVC 參與指數及 GVC 位置指數。
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的發展歷程先后經歷了起步,騰飛,提升,轉型等四個階段。雖然不同階段的經濟結構和發展動能存在著較大差異,但制造業在其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甚至還可以說東莞就是因制造業而崛起的。詳情參見表1。

表1 改革開放40 年來東莞的發展歷程
總結東莞市統計局歷年公布的數據可以發現,東莞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自1995年開始超過50%,并在隨后二十多年里一直維持在較高的水平。
截止2020 年底,在全球41 個大類工業中,東莞擁有34 個,并且多種工業品產量位居全國乃至全球前列。其中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食品飲料加工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等構成了東莞的支柱產業。
(一)RCEP 倡導的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以及原產地累積規則和累計40%增值的原產地標準等,給東莞制造品進一步增加在區域內的出口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可以預見,在協定生效后,大量東莞制造的產成品因關稅的下降而受益,東莞制造的零部件出口也因較為寬松的原產地規則而出現較快的增長。
(二)RCEP 成員國在投資市場準入的負面清單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東莞制造業投資區域內成員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今后東莞還會有部分低端制造企業向境外轉移。但是,低端制造產業中也存在有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一個或多個環節,這些轉移出去的加工組裝企業仍存在相當程度的對外依存度。這也為東莞制造業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機遇。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有助于大幅度降低東莞制造業出口的匯率風險。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東盟于2020 年躍居成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也是我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主戰場,條件也相對成熟一些。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跨境貿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或人民幣投融資的比例將呈上升趨勢,在客觀上降低了東莞制造業的參與國際市場的風險。
(四)RCEP 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東莞制造業因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沖擊。有學者指出,中美貿易摩擦的最大受益者是越南、韓國、墨西哥和印度。因此,RCEP 成員內部的各項互惠政策可為東莞制造業通過轉口貿易或對有關國家的直接投資來規避高額關稅。
(一)RCEP 下東莞中低端制造業存在進一步流出的風險。伴隨著中國經濟,尤其是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崛起,東莞的人力等綜合成本已不再像過去那樣具備優勢。部分中低端制造企業迫于生存的壓力不得不將制造基地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東南亞就是一個較為理想的選擇。
(二)RCEP 的貿易便利化和90%以上的貨物貿易零關稅政策可能會促使部分外商投資企業將當前設在東莞的制造產能轉移到域內成本更低的國家。有些外企當初選擇在中國建立制造基地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搶占中國市場和消除關稅的壓力。RCEP后的相關壓力不存在了,因而不排除有部分外資企業會選擇遷出東莞。
(三)更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給東莞制造帶來的挑戰。RCEP 對知識產權的嚴格規定,無疑會對東莞制造企業提出更高的要求。相較于日本、韓國等制造強國來說,我國的制造企業大多知識產權意識薄弱。
(四)來自日本、韓國等的先進制造企業境外區域內的制造基地的競爭將更為激烈。與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的本土相比,東莞的綜合制造成本尚存稍許優勢。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日本、韓國企業的東南制造基地的建立,東莞制造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越來越多的來自日資、韓資,甚至其它發達國家在東南亞興建的制造產能的挑戰。
(一)組織宣傳與專題培訓,幫助制造企業積極應對RCEP 協定帶來的變化。RCEP 協定內容有一萬四千頁之多,單個企業很難在較短時間里完全掌握全部內容。政府可以在結合國家商務部提供的基本資料的基礎上,組織區域內有關專家為地方企業提供必要的培訓,重點內容可涵蓋貨物規則和市場準入政策、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與市場便利化規則、知識產權保護、以及電子商務規則等。
(二)繼續落實創新驅動地發展戰略并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正如上文指出的那樣,RCEP 落實后東莞制造業所面臨的國際競爭壓力不但不會減輕,而且還會進一步加強。例如,從東莞近年來進出口結構數據來看,機電產品出口占比最高,但進口占比也是最高的。這說明了東莞尚有大量的基礎性零部件和原材料尚不能自給,或者自己生產不夠劃算。因而東莞尤其要在基礎產業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三)繼續加大對外資企業的扶持力度。2021 年上半年,東莞境內的外資企業出口總值為1870 億元,占地區全部出口額4061.6 億元的46%。然而,近年來因為多種因素的疊加影響,部分外資企業有遷出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更低成本國家的傾向。對東莞來說,留住外資就是留住了未來,因為它不但可以減輕外資遷出后變為直接競爭對手的壓力,另一方還可以在今后的各項交流中學習和吸收它們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
(四)繼續加大對民營制造企業的扶持力度。以2020 年的數據為例,東莞民營工業增加值約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一半左右,但民營企業全年參與的進出口金額卻高達全市進出口總量的54.4%,可見民營經濟在東莞的份量。然而,近年來不時傳出的“國家民退”的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打擊著部分東莞民營企業家的信心。東莞市政府和相關主管部門在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的同時,更要拿出實際措施給予民營經濟更大力度的幫扶,比如積極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大力減稅降負、采取有效措施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健全民營經濟公共服務體系、對民營經濟的科技研發支出減稅甚至給予補貼、出臺差異化的措施幫扶民營企業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強化對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保護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