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霞
(煙臺市城市規劃展示館,山東 煙臺 264000)
在我國,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步發展,人們對文化生活品質要求逐步提高,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催生了大量地方文化博物館[1-2]。地方文化博物館設計應當創造表里一致的建筑作品需要對博物館所處的地域文化環境有深刻了解,針對不同的外部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在設計中恰如其分地表達[3-5]。
煙臺自然博物館,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高新區馬山寨北,面臨大海,景色優美。本館是一個以礦產為重點,以黃金為特色,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交相輝映的主題博物館。2007 年11 月,由南山集團承建的煙臺自然博物館土建工程正式開工,施工設計由煙臺市建筑設計院于2008 年2 月完成,并于2008 年3 月底完成基礎工程。主體外觀造型體現地形、地貌特點,運用巖石的肌理和海浪的造型,構筑起一幢形如海浪拍石的景觀美景。館內外共設十四個廳館,館內設十二個展廳。館外設兩個展廳。
自然博物館以煙臺地域文化特點為依托,構建了“五廳+八館+外景”的框架結構,五廳包括地球廳、化石廳、黃金廳、礦產廳、生物廳。八館包括根雕藝術館、觀賞石館、王懿榮館、錢幣館、內畫館、美術館、四大名著館和文房四寶館。外景包括鐘乳石區林、觀賞石林、花梨木林和硅化木林,以及館標、自然之門等標志性建筑。
煙臺下轄八區六市,包括芝罘區、萊山區、福山區、牟平區、開發區、高新區、蓬萊區、長島海洋生態文明綜合試驗區和招遠、萊州、龍口、棲霞、海陽、萊陽六個縣級市。
從自然博物館所處的地域文化區及其特性來看,礦產、黃金、化石、生物文化無疑是其表現的重點。煙臺招遠市隸素有“金城天府”之稱,是全國第一產金大市(縣)。萊陽被譽為“中國恐龍之鄉”。長島縣四面環海,盛產海產品,有貝類、藻類、魚類海產品217 種,年途經候鳥320 多種,達120 多萬只;年棲息太平洋斑海豹近400 只,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海豹自然保護區。島嶼周圍海洋生物極為豐富,蝦蟹類有30 余種,螺貝類有40 多種,藻類有119 種,是中國海參、鮑魚、海膽、扇貝等海珍品的主要產地。陸地生物主要有鳥類,有18 目、45 科、232 種,故有“候鳥王國”之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萊州市境內共有礦產30 余種,其中,金屬礦產8 種,非金屬礦產22 種,共有礦產地50 余處。
自然博物館展陳分為三層,一層包括地球廳、黃金廳、化石廳、美術館等;二層包括礦產廳、根雕藝術館、生物廳和美術館;三層包括王懿榮館、觀賞石廳館、內畫館等。
主題序廳由前言、歷史篇、現代篇、關懷、希望四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煙臺的歷史、現在和未來,以及中國地質博物館、煙臺自然博物館的歷史及建設過程;地球廳由序廳和地球與宇宙、內動力地質作用、外動力地質作用、自然災害、人與地球五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地球的無窮魅力;化石廳由序廳和化石的基本知識、各地質年代的生命演化兩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生命的進化歷程;黃金廳分為三個廳:黃金一廳由序廳和黃金的成因、黃金的性質及用途、金黃的歷程三部分主體內容組成;黃金二廳展示了黃金的整個生產過程;地下采場分為古代、近代和現代采金三部分主體內容。系統展示了可以觸摸的太陽——黃金的不朽傳奇;美術館保存了石齊先生捐獻的數百幅書畫佳作。
礦產廳由序廳和礦產資源區、礦物區、寶玉石區三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礦產世界的燦爛光芒。礦產廳分為三個部分系統展示了巖石、礦物、寶玉石等琳瑯滿目的標本,讓觀眾在領略大自然豐富內涵的同時,也對煙臺礦產資源的分布有了全面詳盡的了解。煙臺的礦產資源豐富,截止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68 種,可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41 種。其中,黃金、菱鎂礦、滑石在全省乃至全國均居領先位置;生物廳由序廳和無脊椎動物及低等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等6 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生物王國的千奇百態;根雕藝術館由序廳和根雕、木雕兩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根雕藝術的華美樂章。
觀賞石館由序廳和觀賞石類別、古今名石、小品組合、雅俗共賞、磬鳴八音等五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賞石文化的博大精深;王懿榮館由序廳和官宦世家、天降大任、金石巨擘、三任祭酒、甲骨之父、永垂青史、風范長存等七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煙臺優秀兒女——王懿榮的傳奇人生;錢幣館由中國古代錢幣、中國近代錢幣、中國現代錢幣、外國錢幣等四部分主體內容組成。系統展示了豐富多彩的錢幣文化;內畫館專題展示了我國內畫五大流派的代表作品。
中國歷史的四大名著《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是中國乃至全人類共同擁有的寶貴文化遺產。四大名著館四組展品利用巨型自然根為母體進行藝術的創作,采用圓雕的手法加工制作,栩栩如生地對原著所羅列的場景人物及主要故事情節進行立體的實景展現;文房四寶館是以兩塊巨型易硯為重點,集中展示了悠久的書畫文化。
自然博物館的室外景觀主要有館標、自然之門、鐘乳石林、花梨木林、硅化木林、王懿榮詩海等。館標由礦物晶體及金錠組成,外形酷似植物,象征本館以地質為重點,黃金為特色,旨在系統展示自然的歷史內涵。館標下方是由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館名。
來自緬甸的花梨木林婉如七仙女下凡,長12 米,周長5.8 米,重達32 噸,已經有360 多年的歷史了?;ɡ婺灸举|堅硬,紋理精致美麗,適于雕刻和家具之用。
自然之門寬13 米,厚1.8 米。自然之門的外造型取自地球的輪廓,地球周圍裹著一層薄薄的水藍色紗衣,上方是大家熟悉的和平鴿和橄欖枝,他們也是世界和平的象征。地質工作者為讓我們更好地在地球上生活而不斷對地球進行探秘。自然之門的中間部分就是在探索地球工作中會用到的一些測量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我們的家園。
硅化木林,它由三個團組,52 棵硅化木組成,分別來自中國的新疆和緬甸。硅化木是數億年前由地質運動、溫度與壓力等條件的變化形成,保留了樹木的木質結構和紋理。硅化木可揭示古植物特征和古地理環境,又可用來觀賞,歷來是一種重要的化石觀賞石品種。它具有瑪瑙質地、超然硬度,可與山河同在,似和寶石爭輝。
鐘乳石林,鐘乳石是由富含碳酸氫鈣的地下水沿裂隙流動,因環境變化,二氧化碳大量逸出,形成碳酸鈣析出沉淀而形成,其形成往往需要上萬年或幾十萬年時間。由于形成時間漫長,鐘乳石對遠古地質考察有著重要的研究價值。
作為地方自然文化博物館地域性表達的一次探索,煙臺自然博物館已成為煙臺市新地標,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成為當地旅游者的新景點。親歷項目實施的全過程,對地方文化博物館設計有了以下思考:1) 地方文化博物館的建筑形式,首先要能夠滿足現代博物館的功能需求,不能以犧牲功能或流線的合理性來滿足某種形式需求;2)地方文化博物館設計的創新是對地方建筑文化內涵深入認識的基礎上的自然流露;3)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域傳統建筑元素進行再創作,以強調地方文化博物館地域建筑個性,凸顯與其他地域建筑的差異性,避免通過所謂的變形和簡化處理之后又走向趨同;4) 要善于吸取適宜的現代技術和手法進行設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