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學冉趙運濤李曉剛
(1.中鋼集團馬鞍山礦山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2.金屬礦山安全與健康國家重點實驗室;3.華唯金屬礦產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某道路建設項目位于梅山鐵礦礦區北側,是改善市區交通環境的道路規劃工程。項目選址及保護帶與梅山鐵礦范圍部分重疊。為保證擬建項目的安全,研究開采梅山鐵礦壓覆礦體對地表建(構)筑物的影響,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運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建立三維數值模擬,預測開采過程的地壓活動規律、空區穩定性狀態,定量計算地表沉降量[1-2]。
梅山鐵礦為大型陸相火山巖型礦體,賦存于輝石閃長玢巖和安山巖的接觸帶中。礦區地層主要為侏羅系上統大王山組;礦區北側、西側局部分布白堊下統葛村組;山間洼地、溝谷之間主要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統和全新統黏性土層。礦體上盤圍巖基本上為輝石安山巖,下盤圍巖為輝石閃長玢巖。
擬建道路長約2.86 km,紅線寬約45 m。項目南側為梅山鐵礦塌陷坑,北側分布著住宅小區、梅山鐵礦采礦廠、梅山礦業鐵路專用線等。
梅山鐵礦目前采用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分段高度為18 m,進路間距為20 m。采礦進路垂直礦體分區軸線布置,聯絡巷道平行礦體分區軸線布置,聯絡巷道間距為75 m,礦塊平面尺寸為75 m×120 m。每個礦塊布置一條礦石溜井。
為確保管道路項目的安全,保護帶寬度取15 m,移動角表土層取50°,巖層移動角取56°,確定了各分段內保護帶邊界投影范圍內的礦體為壓覆范圍。壓覆范圍內的礦體計劃采用上向進路充填法[3-4]。每個分段高度為18 m,采用高分層寬進路回采作業,回采進路寬度為5 m,回采進路高4~4.5 m,間隔回采。垂直礦體走向20條進路作為一個盤區,盤區設置2個礦塊,礦塊長50 m,礦塊內2條進路同時回采。礦體每個分段采用自下而上的開采順序。開采上分層礦體時,其對應的下分層盤區必須膠結充填完畢。未壓覆礦體維持現有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
在FLAC3D中對整個礦區進行建模[5],礦區模型高1 000 m,寬1 700 m,長1 900 m。模型共包括238 434個單元、146 914個節點,并按不同的礦巖性質進行分組。具體模型見圖1、圖2。為了進一步保證模擬的真實性,塌陷帶范圍內圍巖按松散體考慮。


巖石力學試驗參數應用于巖體工程時,需要考慮到巖石與巖體的差別。結合工程地質調查,采用霍克-布朗經驗公式對力學參數進行弱化折減。參考地質勘探資料,折減后的巖土體和充填體力學參數見表1。

?
計算模型上表面邊界為自由邊界,底面采用固定約束,水平方向邊界施加鉸支約束,即模型在計算過程中不產生邊界法線方向的位移,而允許其它方向的位移。
3.4.1 未壓覆礦體開采影響分析
未壓覆礦體維持現有的無底柱分段崩落法開采,開挖后不充填。為更精確地展示礦體開采對地表擬建項目的影響,選擇地表平面沉降位移云圖(圖3)進行分析。由圖3可知,當礦區范圍內所有未壓覆的礦體開采完后(壓覆礦體未開采),地表沉降范圍位于擬建項目以南,擬建項目基本不受開采沉降的影響。

3.4.2 壓覆礦體開采對擬建項目影響分析
當礦區范圍內所有礦體(壓覆及未壓覆的剩余礦體)開采完后,地表沉降位移情況如圖4所示。壓覆礦體開采后地表沉降量進一步增大,最終趨于穩定。擬建道路沉降量基本在0~20 mm,擬建項目100 m范圍內沉降量基本在0~64 mm,塌陷坑最大沉降值在25 m左右。

3.4.3 模擬結果分析
地表位移集中區主要位于未壓覆礦體正上方,分布在擬建項目南側;擬建項目附近區域沉降等值線較為均勻,且沉降值變化較小,主要是因為擬建項目下方的壓覆礦體采用了充填法開采。
從擬建項目區域位移結果來看,擬建道路沉降值在0~20 mm。擬建項目100 m范圍區域位移值最大在64 mm左右。參照《公路路基設計規范》(JTGD 30—2015),一級公路容許工后沉降最低可達100 mm。綜上所述,就位移數值來說,當前開采計劃下,周圍礦體開采對地表擬建項目的影響較小。
采用充填采礦法開采壓覆范圍內的礦體,可有效控制地表沉降變形,滿足擬建道路項目的地表變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