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城嶺的西南向,桂林市的北面河山,有奇觀勝景一處,是為龍勝梯田,天下龍脊。
龍脊梯田,乃指在龍脊山上開發出的層層梯田。從廣義論,名為龍勝梯田;以狹義稱,則謂龍脊梯田。2018年4月19日,龍脊梯田與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一并,在第五次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國際論壇上,獲得了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正式授牌。一時間,龍脊梯田蜚聲海內外,名聞遐邇。2020年11月,全球大數據權威分析機構邁點研究院發布報告,廣西龍勝龍脊梯田位列該類4A級景區品牌500強榜單第10位,誠可謂實至名歸。
作為我國南方農耕稻作文化符號,龍脊梯田是龍勝先民創造的文化杰作。先民們用地理學上的等高線原理,將寬成畝窄僅幾行的帶狀丘田繞山而筑,形成了富有韻律并極具視覺沖擊的巨大抽象畫卷,凸顯了自然與人工合作的美不勝收的藝術斑斕,贏得了廣大游客的喜愛,尤其是攝影家的青睞。龍脊梯田是稻作文明的標志和典范,也是出類拔萃的人文奇觀。
龍脊梯田有如人間璞玉,她的發現充滿了浪漫與新奇。據說最早有一位軍旅攝影家采風來到這里,被這里淳樸的山野與曼妙的梯田所震撼,遂用鏡頭和文筆將其推介給《人民畫報》并獲發表。一時間,龍脊風光影像風靡世界,賓客如潮,名傳天下。后來,這位攝影家過世,龍脊的山民為紀念這位永恒的朋友,將其安葬于龍脊的山里,讓他永遠與龍脊相伴,以謝其知遇之恩。龍脊人家以其特有的方式,演繹了人間的一段佳話,傳遞了大山的不渝情結。其人其事,至性至情,令人動容。
龍脊從深閨走向世界,純屬偶然。但出名后的龍脊效應,可謂多多。僅在中央媒體亮相就達10余次。1994年,自然紀錄片《龍脊》在中國大陸上映,同年該片獲四川國際電視節婦女兒童題材特別獎。2015年6月,央視科教頻道派出《地理中國》攝制組專程赴廣西龍勝拍攝《天梯龍脊》;10月,央視科教頻道分兩集播出《奇居之地·天梯龍脊》,全面介紹了“奇居之地”龍脊梯田的前世今生,系統解密了發生在龍勝龍脊梯田海拔近千米的梯田灌溉問題以及特殊生態問題。而拍攝于2018年的《中國影像方志》廣西龍勝篇,其中的《梯田記》一章,則從歷史和人文的角度揭示了龍脊梯田開發過程中人與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并存的古老智慧,也從自然風光視角解構人類改造山河的精神密碼,盛贊龍脊各民族先民用其勤勞和智慧,為人類所締造的史詩般的藝術杰作作了精準的注解。
龍脊梯田除了風光的旖旎與民俗風情的綺麗,其最為人所稱道的還是她在山村脫貧、鄉村振興活動中所呈現的胸襟、氣度與睿智讓人矚目。從歷史的經驗看,作為新興的旅游景點,旅游景點投資方與當地居民的利益分配向來是難于協調的老大難問題。龍脊景區也同樣面臨相似的困境。當旅游企業為保護景區生態,減少因游客增多,步行踩踏田間小路,致使田塍塌陷或崩圮,故而建議安裝高空索道以運送游客時,一些村民有所顧慮,遲遲不同意安裝。但后來在政府部門的協調下,雙方以占比分紅的形式,巧妙地化解了村民的困惑,圓滿地解決了景區與村民利益分配的相關難題,為同類景區的村企合作,共生相處,也為景區鄉民盡快實現脫貧和全面小康,作出了積極的響應及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龍脊梯田在大山深處橫空出世,她驚艷了世人,傾倒了中外游客。其婀娜身姿,宏大氣魄,有如立體雕塑般的流動線條,每一處都蘊含著濃濃詩意。
龍脊梯田是農耕文明的遺產,也是南方稻作歷史的文化豐碑。她所保留的耦耕、開耕、洗秧以及狗尾圍巾等節慶與習俗,是遠古先民傳統記憶的再現與傳承。它們共同組成龍脊文化的有機內核。她的古樸、神秘與儀式感,是民俗文化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異質文化體驗的有機載體。作為旅游元素,龍脊的文化內涵是豐富的,她表達的是龍勝人民戰天斗地,與環境和諧相生相融的文化理念,她是龍勝和龍脊人民的文化之根,故而是值得珍視與傳揚的。
龍脊梯田,也是生態保護的典范。她用千年堅守形象直觀地詮釋了什么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含義。
龍脊梯田,天下龍脊,我們讀你,是欣賞你的美麗;我們懂你,是因為你與我們同在,與天地同在,與時代同在。
作者簡介:唐基蘇,廣西桂學研究會特聘研究員,中華辭賦社社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桂林詩詞楹聯學會理事,桂林春風詩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