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懷忠

昌背村位于龍勝縣西北部,距龍勝縣城75公里,距平等鎮政府所在地26公里,有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75人,有漢、瑤、苗、侗等民族。屬龍勝縣鄉級農業核心示范區,主要產業有茶葉、菊花、野葡萄、羅漢果、辣椒等。全村有茶園2000多畝,茶葉加工廠2家;菊花種植面積50多畝,加工廠1家;野葡萄種植面積60畝,葡萄酒加工廠1家。202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2016年以來,昌背村在龍勝縣民宗局的大力援助和指導下,經過全村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呈現出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了豐碩成果。2019年獲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命名。目前,昌背村正申報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村。
落實黨的民族平等政策,是實現民族團結進步最大的政治,也是最基礎的工作,沒有各民族的平等地位,民族團結進步無從談起。多年來,縣民宗局和昌背村“兩委”積極廣泛深入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堅決認真貫徹實施《民族區域自治法》和《龍勝各族自治縣自治條例》,在村兩委干部的配備、黨員發展、村民代表分配等方面充分考慮民族成分比例,兼顧各個民族;在落實經濟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方面各民族一視同仁,并優先考慮人口較少民族和偏遠地區的經濟和民生改善。目前,10名村“兩委”干部中有侗族7人,瑤族2人,漢族1人;34名黨員隊伍中有侗族20人,瑤族8人,苗族1人,漢族5人;30名村民代表中有侗族16人,瑤族9人,苗族1人,漢族4人。各民族平等享受黨的各種政策,互通有無,和諧相處,關系十分融洽,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得到不斷鞏固和發展。
昌背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 戶,涉及侗、瑤、苗、漢等多個民族。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的總要求,昌背村堅決響應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號召和總體部署,在鎮黨委政府和縣民宗局的正確指導和大力支持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和“八有一超”的目標,結合實際,采取“一戶一策”和“一幫一聯”等辦法,扎實推進幫扶工作。每年召開全村貧困戶座談會2次以上,幫扶聯系人深入聯系戶開展幫扶工作8次以上,駐村指導員每個月駐村20天以上。至2020年底,全村1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通過深入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在各級各部門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下,產業發展得到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完善,貧困戶的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有力推進了全村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需要強有力的物質基礎。昌背村地處偏遠高山地區,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當地群眾長期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些年來,隨著國家的政策越來越好,各族群眾對改善生活的要求日趨強烈。為此,村“兩委”就昌背村產業發展進行了積極探索,依托當地氣候、土壤、水等優勢條件,2003年從三江引進茶葉項目,經過10多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年來在縣民宗局的大力支持下,茶園規模已經達到2000多畝,人均達3畝茶園,建有茶葉加工廠2家,年加工銷售干茶達30噸以上,茶葉人均收入達4000元以上;2016年5戶農戶引進野葡萄種植60畝建成昌貝山家庭農場,2018年產量達3萬多斤,當年收入達10萬元,目前建成野葡萄酒加工廠1家,葡萄產業年安排季節臨時工20人;2018年通過縣民宗局的鼓勵和引導,昌背村兩名返鄉創業青年回家鄉創建廣西侗菊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當年發展種植引進的井岡皇菊50畝,并致力于昌背農旅結合鄉村旅游開發,目前已建成“鼓樓春”生態農莊1處,體驗基地3處。昌背村計劃在鞏固茶葉、菊花、野葡萄等產業的基礎上,立足昌背豐富的生態資源以及紅軍長征留下來的紅色文化,著力打造“昌背生態莊園”,以村企合作為依托,以瓢平標準二級公路改造為契機,以大侗鄉民俗文化和拜王灘瀑布風景區為支撐,策劃在昌背村開發茶園觀光、葡萄園采摘體驗、菊園攝影、重走長征路、田園農耕文化體驗、民俗文化體驗等鄉村旅游項目,切實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提高各族群眾的生活水平,有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健康發展。
長期以來,昌背村基礎設施十分落后,“十二五”之初水、電、路、廣播電視、網絡都還沒有實現全村覆蓋,特別是通向縣道的16公里村主干道還是凹凸不平的泥巴路。基礎設施的滯后嚴重影響了昌背村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十二五”以來,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在縣民宗局的指導下,昌背村響應全縣農村基礎設施“大會戰”的號召,以“我要發展”的飽滿熱情和奮發向上的“戰斗”精神,積極向上級爭取支持和全力配合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十二五”期末至今,通村道路實現了水泥硬化,全村9個村民小組實現了組組通標準化水泥硬化道路,所有的自然屯全部解決安全飲水問題,完成了茶園核心區輻射500畝的茶園灌溉工程,廣播電視及通信網絡信號實現了全覆蓋。建成文化樓2座,風雨橋1座,產業路3條2公里,停車場4處,紅軍廣場1個,紅軍鼓樓1座,長征紀念碑和紅軍烈士紀念墓碑各1座,茶園觀光步道1000多米,茶園觀光廊亭3個,太陽能路燈安裝121盞,垃圾焚燒(處理)池2個,金背鯉魚養殖場10畝。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極大地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得到增強,進一步激發了各族人民干事創業走向更加美好生活的熱情。

開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是昌背村推進全村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形式,也是豐富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近年來,在縣民宗局的支持下,昌背村結合實際從文化設施、隊伍組建、舉辦活動等方面加強文化建設,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一是先后建成了用于開展文藝活動的文化綜合樓2座和紅色文化廣場1個,每年逢年過節都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二是組建了村業余文藝隊和侗族琵琶歌隊,不定期邀請專業老師到村里開展藝術培訓,使這兩支隊伍成為村里各種文化活動的骨干力量。2020年12月,昌背琵琶歌隊參加龍勝“侗年節”暨桂湘黔三省(區)侗族琵琶歌大賽獲得第三名。三是從2016年以來,連續舉辦了4屆“昌背村春茶文化節”,推進“文化引領、經濟唱戲”發展新模式。四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侗、瑤、苗等民族的民族建筑、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民族習俗等都得到了進一步挖掘、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自信得到增強。五是吸引和邀請各地團隊到昌背村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近幾年來,昌背村的茶園風光、紅色文化、民族習俗等優勢資源,吸引了不少旅游團隊、紅色教育團隊和文化活動團隊前來開展活動,遠的有來自湖南通道的文藝團體,規模大的旅游團隊達70多人。豐富的文化活動增進了昌背各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營造了歡樂祥和的民族團結進步氛圍。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和各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昌背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縱深發展,為開創昌背村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