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舞蹈鬧春牛是侗族人民從生產勞動與日常生活的各種活動中提煉出來的一種集祈福與娛樂為一體的習俗,這項習俗從清朝乾隆年間流傳至今。
據侗寨80多歲的老人說,從前,有一些貧窮的長工,他們長年累月地為地主干農活,到頭來卻難以養家糊口,于是,幾位長工想出了一種抗爭地主剝削的方式:立春這天,他們用糞箕糊上紙,畫上牛的鼻子、眼睛,用鐮刀簍當牛角,把一床自織的侗毯蓋在舞春牛人的身上,打銅鑼過街舞了起來,召來眾人觀看。它的意思是高山上冰雪尚未融化,剛得閑暇的長工又要被趕下田耕種了,就像牛一樣辛苦,一年到頭吃的是草,做的是重活。
新中國成立后,侗族人民把“鬧春牛”這一活動演繹為集祈福與娛樂為一體的民間習俗,因為舞春牛一定要在立春這天進行,其內容也是以農活為主,它告訴人們春天來了,要做好春耕準備,不誤農時。這一古老的習俗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情,又有催人奮進的積極意義,侗鄉人自覺地把舞春牛這種獨特的報春形式延續下來。每年農歷立春的那一天,侗族村民舞著制作好的“春牛”走村串戶,來到村里各家各戶堂屋,敲鑼打鼓,舞動“春牛”,并向主家說些祝福的話,祝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主家則鳴鞭炮相迎,并按習俗贈給“春牛”紅包或糖果、糯米粑等食品,以示感謝。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近年來,“鬧春牛”已從走村串戶的活動中逐漸演繹成在廣場演出的一種大型舞蹈形式——鬧春牛舞。立春當天,自發組織起來的侗族村民來到鼓樓前的巖坪上忙乎起來,他們敲鑼打鼓、鳴放鞭炮、舞動“春牛”,伴著“春牛”起舞的還有頭戴斗笠的“耙田人”,他們拿著耙具緊跟在“春牛”后面表演耙田的動作,“耙田人”后面還有一群扛鋤頭的、挑食物的、提鴨籠的、背魚簍撈魚蝦的人,跟著“春牛”載歌載舞,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春耕圖。最有趣的是那幾位扮作下田撈魚蝦的婦女們,動作滑稽可愛。在勞動間隙,人們吃著自帶的糯米飯、酸肉等食品,有說有笑,其樂融融。接著是“春牛”們嬉戲的熱鬧場面,場上“斗牛”絕不亞于西班牙斗牛。
鬧春牛舞是在農耕社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民間舞蹈藝術,是農民思維與物質觀念的產物,它的題材、內容、形式都與農耕文化密不可分,是生產生活的藝術再現,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