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紅
摘要:郭守敬以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為人類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輝煌的科學成就,是與他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想分不開的。在倡導創新,共建和諧社會的當今時代,我們深入探討郭守敬如何發揮創新思想,遵循客觀規律,鑄就科技輝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郭守敬 精神 科技 創新
郭守敬(1231-1316)是我國元代杰出的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儀表制造專家。在科學技術史上的貢獻世人矚目。他同時也是偉大的水利專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法、治水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科學規劃,自然成功
從郭守敬科技生涯我們看到,無論是治水,還是制歷,郭守敬始終堅持“天人合一”世界觀,遵循事物的自然規律,以科學的態度對待一切事物,堅持了科學的發展觀。
就拿大都治水來說,郭守敬為給即將開挖的大都(今北京)至通州間運河尋找理想水源,跑遍了大都周邊地區,對其地形、水系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大都周邊地區地形、地勢水系的實際情況,不選大都西部水量較大的盧溝河作為運河水源,也不選大都城北沙河、清河等較大河流作為水源,而是選定大都西北昌平鳳凰山腳下白浮、一畝等十多處泉水為水源,這主要是郭守敬考慮到這些泉水泥沙含量較少,水量充沛,且相對穩定等優勢。為使諸泉之水順利匯流入大都城,郭守敬考慮到直接從昌平引水東南入大都城,雖距離較近,但西北多山谷的復雜地形,非常容易使引水半道順山谷東泄,為此,郭守敬憑借高超的地形測量技術,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和勘測,科學設計出一條先引水西去,直逼西山山麓,再折而向南,斜引向東南入大都城的引水路線,這條立足科學規劃出來的引水路線,使引水基本上沿著50米等高線平穩注入北京城,成功解決了運河引水問題,確保了運河水量供給。郭守敬通過水利的開發和運用,對大都建立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促進元大都經濟發展,鞏固元大都的全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地位等方面起到了特別重要的作用。
郭守敬水利思想來源于他長期的艱苦實踐,來源于他不辭辛苦,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來源于一個科學家勇于創新的理論勇氣,我們當代人應當從中吸取和發揚光大。
二、務實求真,功德顯現
郭守敬作為一名科學家,他之所以能在科技領域取得豐碩成績,固然與他本人的聰明有著直接的關系,但與時代的需求也是分不開的,也就是說郭守敬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當時的社會造就了郭守敬這樣偉大的科學家。
1260,忽必烈稱帝,統一中國的戰爭仍在進行中,蒙古統治下的北方地區戰爭創傷一直未能平復,社會需要安定,百姓有待復興。尤其是百業之本的農業,有關國濟民生,更是急需恢復發展。這種社會大背景下,郭守敬不失時機向元世祖忽必烈面陳華北水利六事,除第一項是整治中都漕運問題外,其他五項均是興修華北水利設施,發展灌溉農業的建議,得到了忽必烈的贊賞。在忽必烈的大力支持下,郭守敬及其同仁按照水利六事的規劃,對華北諸條河流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河北、河南等廣大中原地區,隨著水利設施的修復,農業生產很快恢復發展起來。
為修復西夏故地的農業生產,1264年,郭守敬奉命赴西夏,“因舊謀新,更立閘堰”,既快又省的治水方案,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對唐來渠,漢延渠等數十條瀕河渠道進行了全面整治,及時恢復了西夏故地的灌溉農業,渠水四達,稻菽豐收,再顯了“塞上江南”的景象。
郭守敬晚年看到南來的運糧船一路北上,到達大都城東的通州外,被迫停下來,改用車馬運輸。車馬運輸不僅費用高,而且雨季道路泥濘難行,糧食往往不能按期運到。于是開鑿大都至通州間運河,用以解決糧食運輸問題,這對于官府林立,人口眾多的大都城來說是當之務急,迫在眉間。郭守敬適時提出了開鑿京通運河的建議,并親自規劃設計,親臨現場指揮施工。不到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運河的開鑿,使運糧船沿大運河北上直達元大都,實現了京杭運河的全線通航。
郭守敬順應時代要求,以實事求是、務實求真的工作態度,前后整治河泊渠堰百余處,不僅造福了一方百姓,促進了當時經濟的恢復發展,還惠及子孫,影響到當代。為了紀念他的治水功績,西夏、河北、北京等地百姓紛紛建起了祠堂或立碑以頌其德。
三、精誠團結,共鑄輝煌
我們都知道,一雙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就很難折斷了,這就是團結的力量。郭守敬成就科技輝煌,也不是他一人力量,這里除有當時朝廷的大力支持外,還和郭守敬與同仁們團結協作密切相關。
就拿編制歷法來說,當時同時調入太史局的還有郭守敬的師弟王恂,王恂因精通算學,被調入到太史局,任太史令,總理院務。又任命樞密副使張易、中書左丞張文謙統領太史局工作。接著,朝廷專門派人前往河南,將精通歷理的許衡請回京城,參與制歷。此外,還將金司天臺,南宋司天臺諸多天文官員招集到太史局。太史院建成后,郭守敬訪遍天下知歷算者,招至太史院中。這樣就組成了一支由張易、張文謙裁奏于上,王恂,郭守敬,許衡具體負責,由金、南宋司天臺天文工作者為主,包括民間精通歷算人員在內的龐大團體。他們依據各自的特長,進行了明確分工,相互配合,也正是他們這種精誠團結和鼎力協作,使他們僅用了4年就完成我國古代歷史上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的編制工作,創造了二十多項世界之最。
在制歷之初,郭守敬首先焚毀了自古流傳下來的陰陽偽書,清除了制歷方面的各種錯誤思想,使制歷工作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同時,他還提出了“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于儀表”的主張。這是一個以天體運行為本,注重實測,科學唯物的制歷思想。正是基于這一制歷思想,郭守敬集中精力,短時間內研制出簡儀、高表、仰儀、玲瓏儀、正方案、大明殿燈漏等一系列天文觀測、演示、計時等儀器,并在全國設置了27個天文觀測站,在不同經緯度對天體運行進行了長期觀測,得到了大量天文數據,在此基礎上,制訂出了我國最優秀的歷法——《授時歷》。
為了編制新歷法,他上書忽必烈,提出在全國各地進行天文觀測的建議。他說:“唐玄宗開元十二年,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奉命制定新歷法,讓太史監南宮說帶領人員,到全國進行天文觀測,史書記載的觀測點就有十三個。現在,我元朝的疆域比唐朝要大得多,如果不進行廣泛的實際觀測,有些數據就無法確定,因此,就制訂不出適合全國使用的精密歷法。”上奏時間從早晨到傍晚,忽必烈一直細心傾聽,十分贊賞。于是下令按郭守教的規劃,在全國設立了27個觀測站。委派14名監候官分路出發,到各地進行觀測,開始了歷史上稱作“四海測驗”的大規模天文觀測活動。
郭守敬主持的“四海測驗”規模空前,范圍廣闊,從中國南海到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從朝鮮半島到川、滇地區與河西走廊,南起北緯15°,北至北緯65°,南北總長5500公里;西起東經102°,東至東經128°,東西寬2900公里。如此大規模的天文測量,這只能在疆域遼闊、國勢強大的元王朝才能進行,它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天文觀測活動。
總之,郭守敬在天文、水利、數學、儀器儀表制造等方面的成就,以其發明創造之多,涉及領域之廣,使元初中國科學技術遙遙領先世界水平。他那破除迷信,勇于創新的科學思想以及求真務實、精誠團結、躬身實踐、精益求精的科學態度;開拓進取,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將永遠激勵人們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勇攀科學技術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