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藝潘 王媛媛 冉濤
摘要: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精神養成路徑基于當前小學全科教師現狀,分析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精神的構成要素以及培育全科教師師范精神路徑分析,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精神從基本的個人德性修養到專業的職業精神研究,在師范精神培育路徑中需采取職前學習過程評價、以及“名師講座”專業系列活動等多種方式,系統的引導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精神的培育。
關鍵詞:全科教師、師范精神、路徑
一、小學全科教師現狀分析
(一)需求與培養比例嚴重失調
調查發現,農村小學中有2/3以上的學校沒有小學全科教師,而90%以上的學校需要小學全科教師,這造成了嚴重的比例失衡。基礎教育需要大量的全科教師承擔教育教學工作。但是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也成為了一個突出的問題。調研發現,能夠承擔培養小學全科教師的高等院校很少。由此可見,小學全科教師的需求與培養存在嚴重失調的問題。
(二)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還處于探索階段
從時間維度看,小學全科教師教育自實行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對于小學教師的培養處于初級階段,目前也沒有出現一個成熟系統的培養方案。從社會角度看,目前開設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的高等院校較少。除此之外,大眾對于小學全科教師的了解還較淺,沒有更加深層次的理解。
(三)小額包班制難以實現
全科教師雖然有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是從社會現實來看,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首先是,綜合課程不能替代學科課程;其次,我國職稱評定仍然以分科教師為主。因此全科教師的推行仍面臨困難。所以當前小學全科教師的改革還存在著一些實踐障礙。
(四)小學全科教師的學科素養存在問題
大部分學生選擇全科教師這個專業不是自己的意愿,多半是父母的意愿。有的是為了減輕就業壓力而選擇了本專業。所以,大部分人并沒有因為選擇了本專業而努力學習學科知識,而是想著自己沒有就業壓力而娛樂消遣。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可能無法承擔包班教學的重任。
(五)全科教師的培養面臨課程計劃總學分有限的困境
現代大學教育實質上是專業性教育,而全科教師更多的是通識教育和專業性教育的結合。雖然通識教育在教育理念上不斷被肯定,但是在實踐中卻不斷被淡化,甚至忽視。面對這一現實,全科教師的同時課程就難以達到要求。而專業課程對于小學全科教師來說,高達九門,在課程計劃總學分中,的確受到很大限制。
二、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精神構成要素
(一)良好品性修養
小學全科教師良好的品性修養更是會對成長中的小學生身心發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區培養小學全科教師是為了提高偏遠地區的教學質量,經調查處于偏遠地區的學生的家庭狀況多數是屬于父母或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面對這樣的情況,更是應該對學生進行心靈上的關懷。人文教育也是作為現代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自身品性修養良好將會影響學生。
(二)職業精神
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方案涉及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但全科教師的教學方面也并不是將所有學科知識混合形成的學科,全科教師需不斷完善自己缺漏的學科知識和強化自己擅長的領域,它主要是面對農村教育資源的缺乏,一個教師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能夠進行多科教學。俗話說:“術業有專攻”。小學全科教師盡管有各學科專業知識的儲備,但更應該具備自己有優勢的教育學科。小學全科教師的職業標準相較普通教師要求就會更高,這也是對全科教師綜合能力的考驗,面對多元化社會,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的開放也是為培養多元性人才作準備,避免學生視野狹窄,多方面掌握除專業基礎課程之外的其他課程。職業精神是作為小學全科教師師范精神構成要素的重點內容,它也是作為人類思想層面對待職業的認知態度。職業開展的過程少不了精神世界的活動,小學全科教師的更是需要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對待工作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去完成,敢于吃苦耐勞接受工作環境的艱辛和工作過程的艱難。
(三)科學創新精神
科學創新理念是各行各業發展的先導。在科學創新的這方面的提出,個人最需要的是掌握基礎環節,其次是嘗試模仿優秀教師教學案例,最后在通過科學專業的教學知識,個人能夠結合獨特教學能力塑造風格鮮明的全科教師形象。在學習中提升是科學創新精神發展的必經之路,在學習探索的道路上,將個人局限的教學經驗同經驗豐富教師教學經驗相結合,并將教學對象反饋的結果綜合考慮,科學創新提出適合全科教師以及對應學生發展路徑。
三、培育全科教師師范精神的路徑
(一)關注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體現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凸顯小學全科教師精神培養的內涵與目標
小學主要是6—12歲兒童,針對該年齡段兒童,因此可以根據相關教育學、心理學等專業知識對教師進行精確指向性培養,以便老師能即時發現問題,迅速解決問題,在面對教育問題中不斷成長,積累經驗。其次,結合當今大時代的發展,對于兒童個性化的發展全科教師不僅需具備精確專業的教育素養,而且需要融合個性化、結合時代的師范精神。
(二)增強師范生實習“師帶徒”模式運行效果
跟隨實踐指導教師,能讓準教師們直接地感受到老師身上所具備的師范精神,學習效果更佳。從優秀教師課前準備、課堂教學、課后輔導、教學反饋的教學活動中以及面對學生、處理事情的細節中,進而提升教師精神境界。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建立“權責明晰、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長效機制。中小學全程參與教師培養,積極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優質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三)構建師范生職前學習過程性評價機制
未來教師在剛進入大學校園就開始建立該檔案,定時的記錄他們精神狀態及其它方面的成長情況,并及時的對其進行糾正與調整。對個人:不在是簡簡單單的會做題、上課,而是側重于教師們解決問題方面的實踐能力,如應對小學全科教師的課前準備教案設計的專業性、上課途中學生們思維跳躍到與課堂不相關的問題等等。對團隊:在一個組中,觀察是否喜歡發言,有團隊合作精神等方方面面來對未來教師進行記錄。
(四)深入推進“名師講座”專業引航系列活動
一是,教師們可以獲得教育事業話題的經驗積累以及學習當今名校豐富的教育理念。二是,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師們的精神思想意識,拓寬眼界而不僅是單一局限固定的思維模式。三,宣講人可以作為一個榜樣、時代標桿為教師們起鼓舞、激勵作用,使教師們增強工作積極性,成為有夢想有追求的先鋒。
(五)與時俱進開設職前師范精神相關課程資源
21世紀同20世紀不同,現在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教育在改變,教師的精神素養也要做相應改變。更新觀念,具備科學創新精神、新時代人文精神,對學校老師發展以及學生成長都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江凈帆.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要解決哪三個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2017,37(07):100-105.
[2]江凈帆.小學全科教師的價值訴求與能力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6(04):80-84.
[3]劉國華,邱德雄.現代師范教育的本體轉向:培育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11(05):64-67.
基金項目:重慶第二師范學院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項目資助(項目編號:KY2019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