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真
摘要:鵝細小病毒病主要侵害20日齡以下雛鵝,20日齡以上少見,大腸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在應激反應大、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多發,二者混合感染對養鵝業造成的危害極大。通過臨床癥狀、剖檢變化、細菌的培養分離鑒定、病毒的監測確定了二者的混合感染,通過藥敏試驗篩選出了高敏藥物,運用中西藥結合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關鍵詞:小鵝瘟 大腸桿菌 混合感染 細菌 病毒 分離鑒定 藥敏試驗 精制抗體 硫酸粘菌素
小鵝瘟是由鵝細小病毒引起的雛鵝急性或亞急性的敗血性傳染病。主要侵害4~20天的雛鵝。病雛鵝主要以精神萎靡不振、食欲廢絕、嚴重下痢,有的出現神經癥狀,死亡率高主要為特點,對養鵝業的發展造成了重大的影響。鵝的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的埃希氏大腸桿菌引起的鵝的急性傳染病,該細菌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動物體內的一種條件致病菌。當鵝的機體發生應激反應或有其他的病毒性疾病感染,造成機體抵抗力下降時可使本病發作。本病以2周齡內的雛鵝多發,呈急性敗血癥。當本病與其他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時死亡率極高。筆者在2021年6月份曾遇到了這一情況。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 發病情況
我縣某養殖場從本地引進大三花種鵝苗2000羽。進場后按照正常育雛程序進行育雛,用10%阿莫西林100g兌水150KG全天飲用,連用4天,其中雛鵝在出殼24小時內和第3天分別注射小鵝瘟精制卵黃抗體,每只0.5ml,第14天皮下注射新城疫、禽流感(H9)二聯油苗,0.4ml/羽。在25日齡發現有拉稀、甩頭、腫眼流淚癥狀,兩天后出現零星死亡,本場獸醫診斷為感冒與漿膜炎混合感染,用雙黃連、復方阿莫西林、卡巴匹林鈣混合飲水,連用5天,病情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死亡增加,每天死亡10多只,并且大群出現病鵝。隨來我處就診。
二 臨床癥狀
養殖場為簡易塑料大棚,塑料大棚占地大約有500平方米,運動場是泥土地,由于連續下雨場地泥濘不堪。棚內中間大約有一條2m寬的飼喂通道,兩邊是鵝的活動區域,顯得十分擁擠。鵝群發育極不均勻,大小參差不齊,呈現“祖孫三代”情況。鵝群內有十幾只病鵝離開大群、獨自站立,病鵝精神沉郁,羽毛松亂,弓背縮頭,閉眼呆立,不愿走動或行動緩慢,有的病鵝步履蹣跚不穩、搖搖晃晃、東倒西歪,嚴重者倒地不起,有的腳掌呈游泳狀抽搐。病鵝有的不愿采食或食欲退絕,有的雖然跟隨大群采食,但采食時吞咽困難,隨吃隨掉或丟在一旁。病鵝鼻孔流出無色透明分泌物,鼻孔周圍發黑發暗、沾有料渣,病鵝因鼻腔分泌物多并沾有雜物影響呼吸而不停甩頭。病鵝嚴重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黃綠色稀糞,常呈現小米湯樣混濁,帶有氣泡、未消化的飼料或纖維狀碎片,肛門周圍絨毛呈黃白色石灰渣樣污染。個別病鵝臨死前頸部扭轉或抽搐,腳掌呈游泳狀劃動,呼吸困難、衰竭、窒息而死。
三 剖檢變化
取病死鵝5只、瀕死鵝5只現場解剖。剖檢可見心包內有含纖維素性滲出物的積液(3只,占3/10);心包膜增厚、渾濁、呈灰白色(5只,占5/10)。氣囊膜增厚表面附著纖維素性或黃白色干酪樣滲出物(6只,占6/10)。肝臟腫大,充血出血,膽囊脹大,充滿暗綠色膽汁(3只,占3/10),肝臟被膜表面由纖維素性薄膜覆蓋,薄膜易分離(7只,占7/10)。脾臟腫大,呈暗紅色;胰腺顏色變暗、充血,上有灰白色壞死點(7只,占7/10)。腸道血管怒張,十二直腸粘液增多,黏膜呈現橘黃色,小腸中后段外觀膨大,腸黏膜充血、出血、脫落、壞死,腸腔內有大量纖維素性凝塊和碎片(3只,占(3/10),有的形成大小不一、灰白色臘腸樣栓子(1只,占1/10)。
四 細菌的培養、分離、鑒定
1 取病死鵝的新鮮尸體解剖,用燒過的外科手術刀片燒烙肝背膜后,再用接種環刺入肝實質取樣,劃線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做分離培養,至于37°C需氧培養24h,麥康凱瓊脂上長出圓形隆起、中間凹陷、邊緣整齊、光滑濕潤的粉紅色小菌落,菌落直徑為1—2mm。
2 取紅色菌落接種于伊紅美藍瓊脂平板,37°C培養24h,可見到紫黑色具有金屬光澤的小菌落。
3 取紅色菌落接種于普通斜面培養基培養,用該細菌做生化反應。該細菌能夠迅速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產酸;能夠分解阿拉伯糖、木膠糖、麥芽糖、鼠李糖、乳糖,不能分解肌醇;靛基質試驗和M.R.實驗陽性;不產生尿素酶和硫化氫。確定該細菌為大腸桿菌。
4 取病料在滅菌載玻片上輕輕涂抹一層,讓載玻片的標本面向上,然后在酒精燈外焰處快速來回通過3次,同時用手背皮膚感受載玻片背面的溫度,以實感不超過60°C,待其自然冷卻后,即可進行革蘭氏染色。在制備好的涂片薄膜上先后滴加草酸銨結晶紫、碘液進行染色,然后用95%乙醇脫色,最后滴加番紅染液染色,沖洗晾干后鏡檢可見紅色、短小桿菌。確定該細菌為大腸桿菌。
5 取病料接種普通營養培養基上,貼上藥敏試紙片,置37°C溫箱內培養24h,可見硫酸粘菌素、硫酸安普霉素高敏,鹽酸環丙沙星、氟本尼考中敏,阿莫西林、青霉素不敏感。
五 病毒的分離鑒定
無菌操作取病死鵝的肝臟、脾臟和肺臟研磨,用滅菌生理鹽水制成懸液,離心10min,沉淀后取上清液,每毫升加入青霉素、鏈霉素各2000單位,接種于12—14日齡鵝胚囊尿囊腔內,每胚2.5ml,置37°C孵化箱內孵化,每天照蛋一次,鵝胚在72—96h內全部死亡,剖檢死胚,發現絨尿膜水腫,胚頭水腫,胚體皮膚充血、出血、水腫,心肌變性呈瓷白色。用鵝胚尿囊液接種易感雛鵝,并設立空白對照。在感染后5—8天,實驗組病死鵝出現小鵝瘟的臨床癥狀和典型病例變化,即腸道嚴重發炎,小腸黏膜有大片壞死、脫落和凝固,形成栓子,阻塞腸道。對照組則正常。
取5只雛鵝作為實驗組,先皮下注射小鵝瘟標準毒株血清2ml,對照組用生理鹽水代替血清,然后兩組同時注射含毒尿囊液0.1ml/個,結果實驗組全部得到保護,而對照組在2—5天內全部死亡。
實驗證明該病毒為鵝細小病毒。
綜上所述,該雛鵝是由鵝細小病毒和大腸桿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大量死亡。
六 防治措施
1 預防 改善飼養環境條件,加強對鵝群的管理,消除不良因素,保持鵝舍內的清潔衛生。良好的通風、適宜的溫度、適當的飼養密度、品質優良無霉敗變質的飼料、清潔的飲水,這些都能夠減少機體的應激反應,避免誘發小鵝瘟和大腸桿菌病的發生和流行。
2 加強消毒工作 認真落實養殖場的衛生防疫措施,全場全方位定 期進行消毒,每周1—2次。對墊料、料槽、水槽、以及周邊環境、運動場地用百毒殺和聚維酮碘溶液進行噴霧消毒,二者交替進行。
3 做好日常疾病預防工作 育雛期間,在飼料中適量添加一些抗生素和提高集體免疫力的中草藥,可以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減少大腸桿菌病的發生。
4 治療 大群立即注射小鵝瘟精制抗體,每只雛鵝皮下注射3ml,同時在水中加入硫酸黏菌素霉素(10%),每升水加入本品0.6g,每天早、晚兩次集中飲水,每次飲水2—3h,連用5天。當歸、黃芪各240g,白芨、地榆、大青葉各160g,綠豆、甘草各200g,板藍根320g,水煎服,藥汁飲水,藥渣拌料,每天一劑,連用3天,每天加藥前停水1—2h,2h內將藥液飲完。個別嚴重者人工滴服藥液。24h后死亡減少,5天后基本痊愈。
七 小結
1 小鵝瘟多發于20日齡以內的雛鵝,20日齡以上很少發病。本群雛鵝達到30日齡以上,且剖檢時特征性病變少、不典型,所以本病被忽視。
2 大腸桿菌是條件致病菌,在飼養環境差、應激反應嚴重的情況下多發。當時氣候條件十分惡劣,高溫、高濕、多雨,外部環境條件差,棚內擁擠不堪,造成了本病的大爆發。
3 由于有氣囊型大腸桿菌病的存在,個別雛鵝有呼吸道癥狀,導致本廠獸醫 懷疑有溫和型禽流感感染而忽略了小鵝瘟的存在。
4 現在養殖業抗生素濫用情況十分嚴重,這樣導致了許多細菌病在治療時效果很不理想。只有通過藥敏實驗才能夠確立出哪種抗生素對該細菌敏感。
參考文獻
1《禽病學》 刁有祥 張萬福主編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2《中草藥治療小鵝瘟》 劉玉玲、魏曉靜、陳靜 《中獸醫醫藥雜志》 2006年01期
3《雞大腸桿菌病的實驗室診斷和防治》 劉海成 《畜牧與飼養科 學》2015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