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妹 譚貴花 賀晶 李玉紅 崔婷
摘要:婚姻習俗作為社會的一種產物,當其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時就會發生變革。而婚姻習俗自然也會隨著社會、經濟及文化的發展而變化。婚姻習俗的變遷作為當地官方和民間對社會變遷的響應,自然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尚。
關鍵詞:谷隴鎮;苗族;婚俗變遷
一、谷隴苗族概述
學界對苗族的研究呈現上升的趨勢,學者對苗族生活生產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涉及,但目前對苗族婚俗的研究文獻較少且較為籠統?;橐黾彝ナ侨祟惿鐣罨締卧哂猩鐣M織和文化價值雙層內涵。婚俗變遷反映經濟社會條件并隨之演進表現為婚姻嫁娶等儀式活動和習俗信仰,跟經濟活動和國家政策相互影響。
谷隴鎮隸屬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總人口39.03萬人,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數的97%、98%,主要以苗族居多,苗族人民長期生活在黔東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特有的地方管理模式,形成了特定地域環境下獨具特色的婚姻習俗。以谷隴鎮苗族婚俗變遷為研究對象,作為透視民族文化實質的重要窗口,從而更好地了解該地的經濟社會背景,利于苗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以及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為了深化理解苗族婚俗變遷這種現象,把靈活適應社會的婚俗變遷作為一種“顯性社會”,將去探索內在韌性機制為“隱形文化”。
對苗族婚俗變遷主要從財禮、戀愛方式、婚姻對象、婚禮程序和服飾等方面作為研究的空間范圍,力圖厘清苗族婚姻財禮與婚姻對象本身的發展脈絡與社會變遷的關系。研究討論的時間范圍主要是改革開放到現今。
二、谷隴苗族婚俗變遷表現
苗族婚俗是透視苗族文化實質的重要窗口,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不斷更新與替代,苗族人民生活的各方面在此大背景下也不斷演變,尤其是苗族人民婚俗的變遷。
(一)結婚程序的變遷
谷隴地區苗族人民結婚程序自改革開放以來未有較大變化,整體流程包括:一、定情。男女雙方定情,雙方父母認可;二、提親。男方家邀同村德高望重的長輩一同至女方家提親。三、迎親。雙方對對方的各方面狀況都滿意后共同協商確定男方來女方家接親的吉利日子,這一天定為女子出嫁的日子;四、拜堂。苗族的拜堂在晚上十二點后,當晚,男方請出長者與新娘相認,夫婦拜祖宗,父母宰肥雞煮熟撒食鹽請各長輩、兄弟姊妹前來享用,意味新娘已認祖,屬男家人。五、定親。每天男方族里每家輪流宴請新娘,家族龐大的一天要走五六家。六、擺酒宴。拜堂后的第十二天,男方家擺酒宴請親朋好友前來吃酒。第二天,新娘回門,男方請同齡年輕男子挑著肉、布匹等物品至女方家,當天女方家擺酒宴請親朋好友。
谷隴地區苗族婚俗程序簡化和保守思想逐漸趨于淡化,在定親的13天內,有的地方新娘需要去挑薪水,男女不得同房,新娘不得洗頭、洗澡、洗衣服。如今觀念進步,很少有人會刻意去作此要求。
舊時女子婚前有“拔苦發” 的流程。只有完成成人禮才可以婚嫁,否則將缺乏神靈庇佑。這也是苗族追求女性美的體現,而現在生產技術進步,女性追求美的途徑得到極大拓寬,這種古老的手法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流失。
舊時因交通條件及主人家要求,回門當天,代表男方回門的客人都會留宿一宿,而現在交通越來越便利,也包括主人家的要求,大多為當天吃酒畢便回去。
(二)戀愛方式、結婚年齡的變遷
在網絡信息不發達的年代,大多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男女雙方為親戚介紹而認識,便聽父母意愿出嫁。其次,通過游方得以認識并產生感情的也占部分,在游方的過程中表達心意,相互對唱歌,互贈信物,以表示對對方的心意。除此,通過其他方式結締的很少見。
舊時最早結婚年齡是十七八歲或往上,2000年始,網絡信息逐步發展及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谷隴苗族男女結婚年齡最低下滑至十四周歲,早婚早育社會問題突出。直至2010年左右,早婚現象才得以緩解。
現今,谷隴地區年輕女子的普遍結婚年齡為國家法定結婚年齡20周歲,甚至最晚有推遲至30周歲的,包括在受教育的學生以及已經出社會的女子。
(三)從族內婚到可與外族通婚
在苗族村寨這一“熟人社會”,人品、心地等諸多條件比錢財更重要,對歌 對得好的男青年即使家中清貧如洗,女孩子也愿意嫁給他。族內婚中,女子父母對于女婿的要求,大多數要求都是男子身體健康、為人勤奮,能得到父母喜歡最佳;有比較愛酒的父母還會看對方父母是否好酒,家里生活是否充裕為次要條件。改革開放以前,谷隴苗族以普遍的族內婚為主。谷隴苗族人民在改革開放以前絕大多數為族內婚,極少與其他民族通婚,只有存在身體缺陷以至嫁不出去會與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結婚。也存在部分苗族女子被拐騙走,并被人販子賣與漢族或其他民族男子來收取數額不等的“介紹費用”。
改革開放之后,當地苗族與外族通婚成為一個不可擋的趨勢。而外嫁的女子大多數被父母斷絕關系,不得再回家;男子也不得娶外族女子作媳婦。直至二十一世紀初,這種觀念才稍稍得以改變。仍然不支持本族與外族通婚,并且對與外族通婚的男子和女子看法有異同,男子帶回外族女子父母一般容易接受;但是本民族女子和其他民族男子結婚會遭到別人的恥笑,女子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不能回門,父母認為會影響其姐妹出嫁。有少數此類觀念仍然延傳至今,但支持族外婚的人數占比無疑是不斷上升的。
(四)聘禮方面的變遷
谷隴地區1941年之前,結婚幾乎沒有彩禮一說,條件相對寬裕的人家大多也只是給予生活物品。如男方殺一只豬,分女方家一半,供給雙方吃酒當日到來的親朋好友食用,用金錢做彩禮的少之又少;1961年以前,彩禮最好的為豬肉、鴨、糯米和苗漢服飾等。而在改革開放之后,多數年輕人借助打工獲得錢財,以金錢為彩禮才日漸成為潮流。
(五)結婚服飾的變化
女性服飾由簡入繁。苗族人民以繁為美,苗服都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工藝。服飾圖案多以生活為素材,在服飾中刻畫出各種活生生的物象。盛裝相對便裝而言,從服裝的內容和配飾上都豐富很多。服飾顏色由單一暗沉變為鮮艷。舊時家中有女孩的,母親便很早為其準備嫁妝,服裝多為自己繡制,成品顏色較為暗沉。而現今的盛裝以鮮紅為主,衣服掛滿銀飾,用繪繡、散繡、堆繡等手藝把銀片綴在前襟、后背、衣袖、下擺等位置。多數是購買成品,后期把銀飾綴在衣服上,通過自家母親一針一繡而制成的越來越少見。
男性舊時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身穿對襟衣,褲簡短而大,而現今男子結婚多以西服為主。
三、谷隴苗族婚俗變遷的原因分析
(一)生產方式的進步
恩格斯指出:“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底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類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谷隴地區位于山地高原區,道路大多被山阻斷,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更替速度緩慢,經濟發展落后,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民族發展遲緩。
改革開放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對谷隴婚俗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從青年的談情交友到組建家庭一系列過程都有了新的變化。順應時代大潮,對于文化素質較低的苗族人民,外出打工成為時尚,部分人民投身于經商,極大的提高了收入水平。
(二)上層建筑不斷適應經濟基礎做出變革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施行,更好保障各少數民族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各民族減除民族歧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使得苗族人民也不斷走向開放,與其他民族包容互助、共同發展。
義務教育制度的全面普及、國家西部計劃等多項重大政策的落實以及特別政策向西部邊遠地區傾斜。為促進谷隴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有益的條件,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貧窮落后的面貌逐漸被改變,人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得到更高層次的改善。
(三)科學技術發展與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信息技術日益先進和普及,人與人的交往方式通過面對面對、書信才可聯系到利用一臺手機便可與千里之外的家人或者朋友聯系,同時不斷拓寬自己的朋友圈以及知識面。讓苗族青年男女不再限于本族之中來尋求自己的另一半。外來民族文化的不斷沖擊,使得谷隴苗族婚俗日趨呈現開放性和包容性,與其他民族之間和諧相處,團結友好。
(四)國家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是谷隴苗族婚俗變化的重要原因
隨著黨的領導和教育制度的貫徹和施行為逐漸改變苗族人民的貧窮的代際傳播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礎,日益改變苗族地區貧窮落后的面貌。隨著時代更替,越來越多谷隴苗族人民入學堂接受教育。谷隴人民綜合素質得以提高,落后的觀念逐漸被摒棄?;ヂ摼W的普及也極大的拓寬了人們學習的渠道,為廣大苗族各個年齡層次的人民提供了學習識字的空間和條件。同時,人們與時俱進,在保留與繼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時,不斷克服舊時婚俗中的不足,吸收先進的思想,形成豐富多彩的苗族婚俗文化。
四、結論
谷隴鎮苗族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婚俗文化類型,其婚姻財禮、戀愛方式和婚姻對象的變遷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色。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條件下,苗族婚姻習俗也受到了改變,呈現出“封閉”到“開放”,由“繁”到“簡”,“早婚”到“適婚”的變遷特點。苗族婚俗的變遷在苗族社會傳統的習慣法基礎上,也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國家和地方民族自治組織的共同推動作用。隨著社會的變遷,谷隴鎮苗族在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受到外來文化極大地浸潤,一些原本特色鮮明的傳統婚姻習俗變化明顯。
谷隴鎮婚俗變遷的研究與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等聯系密切,希望本次研究對當地對學生的教育重視以及經濟發展、對增進民族間的了解以及對推動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向麗.黔東南地區苗侗民族婚姻財禮的變遷[D].貴州師范大學,2016.
[2]肖雷.貴州盤縣保基鄉苗族文化變遷研究[D].貴州民族大學,2016.
[3]李向玉.黔東南苗族婚姻習慣法與國家法的沖突與調適[D].貴州大學,2009.
[4]楊昌萍,徐海兵.黔東南苗族婚俗的變化[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03):58-60.
[5]吳青,鄭和兵.黔東南苗族婚俗文化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02):74-75.
[6]王元鯤. 苗族婚俗禮儀[N]. 黔西南日報,2011-07-15(008).
[7]黃平縣地方志編篆委員會編.黃平縣志[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