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媒介突發事件作為一種突發事件存在本身多因、發展不定和結果易于反復以及影響往往無形的特征,他的陌生性和所具備的“軟殺傷”性不僅威脅了人們的生存而且對社會環境產生著巨大影響,處理不好會嚴重影響社會的秩序與穩定。因而,探討媒介突發事件的特征和危機應對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媒介突發事件、特征、危機、對策
一、研究緣起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信息是國家治理的重要依據,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發展電子政務,構建一體化在線服務平臺,打通信息壁壘。”1這句話一方面顯示了國家對網絡信息安全的重視,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央擬通過網絡技術加強國家秩序環境的治理。目前,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時期,同時也正處于一個危機環伺的時代,各種矛盾互相交織,突發事件頻頻發生,由此媒介突發事件也成為中國當代社會需要高度重視的主要問題之一。
網絡是一片無主的領域,任何時間都有可能引起網民的大范圍討論并且發展成為媒介事件,若是不能對媒介事件進行有效的引導,必然會影響社會的正常秩序。由此,有效預防或處理好媒介突發事件的發生或輿情危機的蔓延,進而消解相關問題與矛盾,但現狀是我國對于媒介突發事件的應對機制還比較薄弱,需要對之進行研究探索。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所用案例均以目前可信度高的輿情監測軟件和網絡中影響指數大的資料為主,通過對微博、論壇、微信等多種方式在網絡平臺中媒介事件的收集,制定一定的量化指標。根據觀察分析比較,最終確定 “青島大蝦事件”、“羅一笑事件”、“ 徐玉玉案件”等幾起影響力較大的媒介突發事件作為研究對象,以進一步分析媒介突發事件的危機與應對策略。
三、研究發現
(一)媒介突發事件的特征
隨著時間的發展與突發事件的不斷豐富,網絡成為了人們社交的平臺之一,一些社會熱點經由媒體傳播形成公共事件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并且在網絡中形成了一系列具備突發事件特征的網絡事件,以下將其稱為媒介事件2。可以發現媒介事件是發生于現實、爆發于網絡,并且在網絡中引起大范圍的討論。從媒介事件的特性上來看,媒介事件不僅具備一般突發事件的特性,
還具有自身的個性。
1.本身多因
媒介突發事件往往就是輿論熱點事件,他基本源于現實社會生活各個領域事件在網絡上的傳播,特別是官員的腐敗行為、富人或者貧富差距、社會公平正義、倫理道德行為等。其背后所涉及的話題諸多而且都是中國改革進行過程中民眾所關心的熱門話題與社會矛盾。況且參與討論傳播的人幾乎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參與對象跨地域甚至跨國界,其利益不同,立場各異,以至于造成媒介突發事件的誘因很多。
2.發展不定
媒介突發事件發展具有不確定和不平衡性,一個事件發生以后可能經過一段時間的傳播后就慢慢冷卻、消失,而有的事件經過一次次的傳播和議論反而衍生出更多的話題事件。而且一個媒介突發事件在傳播的過程中所折射出來的問題和帶來的影響可能是好的、有益的;但也有可能是壞的和有害的。
3.結果反復
媒介突發事件結果的反復性表現在一個事件你以為經過一段時間已經結束成為過去時了,但是消失了之后,當它受到新的關聯誘因事件的刺激時,可能再次被公眾提起重新演變成公共事件,這種結果只是表現為暫時的結束,這樣反復波動的過程可能會出現數次。
4.影響無形
隨著互聯網技術及社交媒體的發展,使得媒介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就會超越地域的限制,從而成為不可控性。一些媒介事件的影響已經突破原先自然災害、事故災害等突發事件的界限,媒介突發事件更容易指向政治問題、社會問題、道德問題等上層建筑。社會問題、道德問題頻發,將導致人們的道德觀念改變,對社會的公平、公正失去信心,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秩序失范。與一般突發事件不同,媒介突發事件的直接危害一般不大,也不像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那樣有直接的傷亡損失。但是,它們帶來的損失卻是難以量化的,同時也是無形的。
(二)媒介突發事件的危機
媒介突發事件產生的影響主要在于媒介事件所帶來的陌生讓人們感覺到了威脅,加劇了心理的恐慌,打亂了社會秩序,從而影響人們的日常判斷和正常生活。
1.本身形成陌生情境:威脅個體生存
與正常社會相比,被發展肆虐的媒介突發事件所營造的情境是一種陌生情境,其影響在于人們無法根據本能和常識進行認知、判斷和推理,從而形成陌生感 。 例如“表哥楊達才事件、 江蘇女教師監考中去世,中學生冷漠置之事件、準大學生徐玉玉遭電信詐騙身亡”等系列媒介事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媒介事件為青島大蝦事件:某網友在青島飯館點大蝦一份,并且與老板確認了大蝦38元一份,結賬時老板稱是38元一只,共消費千余元,隨后網友將該事件上傳網絡,立刻引發大范圍的討論,造成了大眾心理的恐懼。像“一只蝦38元?一個大學生可以無緣無故的被詐騙,一名老師可以在監考中悄無聲息地死去”,這些媒介事件所折射出的普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把控的意外與生活艱難,增加了個人的心理危機與對社會秩序的不信任。
2.傳播中造成心理落差:加劇心理恐慌
媒介突發事件由于網絡媒介技術上的難以控制性,從而使這類事件的發生具有不可預測性與偶然性,并造成社會秩序與心理秩序的混亂。如“女子和頤酒店遭遇襲擊門”、“北京八達嶺動物園老虎傷人事件”、“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事件等一系列媒介事件中,這類媒介事件的傳播會讓人們對生活處處充滿了小心,甚至會質疑生活的意義,長此以往會“使個體的心理在很短的時間里產生極大的落差,可能會使個體成員對世道產生一種不公平感”3,從而擾亂部分社會成員的心理秩序,使其心態扭曲,與此同時也加劇了人們內心的恐懼。
3.輿情加劇事件發酵:打亂社會秩序
以羅一笑事件為例,一篇題為《羅一笑,你給我站住》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并且稱作家羅爾女兒身患重病,為羅一笑籌集一元善款。該事件在網絡上快速發酵掀起了較大的輿論風波,之后有網友爆出該事件為惡意營銷炒作,最終真相水落石出。羅一笑患病額治療費用并沒有羅爾聲稱的極高,且羅爾本人在東莞深圳分別有兩處房產。 “2016年11月30日網友當日全天所有文章的贊賞資金原路退回至網友,經核算,共計2525808.99元”4。可見網絡在面對一個事件的討論或信息的發布時,由于網民的推潑助瀾極易引發媒介事件,若是不能對媒介事件進行有效地引導,必然會將媒介事件的影響轉移到現實生活中,從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
(三)媒介突發事件的應對策略
突發事件應對的目標是為了應對網絡謠言,穩定人心和穩固社會價值觀;形成共同應對危機、有效治理混亂秩序的局面。而為此目標的得到最大的實現,不僅是滋生助長媒介突發事件的媒體,還是作為當下享受網絡媒介的網民大眾,甚至是履行治理穩定社會秩序職責的政府都應該為此承擔一定的責任。
1.促進自媒體與大眾媒體優勢互補
作為后起之秀的自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了突發事件發酵的平臺之一,與此同時,大眾媒體也是推動輿情話題發酵的重要因素,正如白宮前發言人弗萊舍所言,“媒體會變成一頭20噸的大象,向你直撲過來,這時候,你想躲都躲不開了”,5可見它們都是面對突發事件時把控信息與輿論的主要平臺。在媒體社交化、移動化的今天,自媒體以幀秒的速度向外擴散,而且會引起跨越時空的大范圍多領域的輿論,從而帶來網絡秩序的紊亂。其獵奇與傳播的速度遠超過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的公信度和權威性要遠勝過自媒體,所以要發揮自媒體與大眾媒體共同的優勢,統一戰隊對信息進行有效正確的傳播,從而迅速引導輿論的正確方向。
2.提高公民理性應用網絡能力
理性的公民教育和理性批判思維的培養是最大限度減少網絡謠言和抑制媒介突發事件發生的長期途徑6。正是由于理性價值判斷的缺失,才會折射出網民在接受信息時不加選擇,出現盲目地認同或不假思索地加以評論和傳播信息,以至于五花八門、謠言四起。對于社會和公眾來說會帶來一系列連帶影響,造成二次傷害。而作為一名負責人的社會公民,在享受現代新媒體技術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應當承擔社會責任,在面對謠言信息時應當根據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知識儲備對其可信度進行辨別和思考,客觀審視網絡而不是隨波逐流跟從所謂的“意見領袖”的步伐,防止情感因素和情緒偏見的干擾與影響7。
3.加強政府議程設置功能
媒介突發事件背后所涉及的話題往往是社會熱點問題和社會存在的各類矛盾,政府部門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直接關乎民眾的切身利益與民心所向,若是處理不當極可能引起民眾的反感,從而加劇輿論。所以政府可以將現實生活中公眾關注的事件設置為議程,使其成為公眾議題,并通過大眾反應的聯動性將輿情引向既定的方向;也可以主動設計輿論議程,合理的設置議程可以有效地回應外界,也可以引發新的話題焦點,從一定程度上轉移公眾視線。總之政府應該在媒介突發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粉碎網絡謠言,這樣“不僅能夠安撫公眾緊張、恐慌的社會心理,而且能夠凈化網絡環境,有效的維護社會秩序”8。促進網絡輿情的理性化,減少媒介突發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黨安榮,王丹,梁軍,何建邦.我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與趨勢[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04):1-7.
[2]李向東.媒介突發事件的應對研究[J].政治研究.黑龍江史志,2010.21(總第238期).
[3]丁烈云.危機管理中的社會秩序恢復與重建[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5):2-8.
[4]人民日報.“羅一笑事件”贊賞資金3天內原路退回共26余萬[EB/OL].http://news.163.com/16/1201/17/C77ELFTJ0001875P.html,2016-5-20.
[5]牛艷艷.利用政務微博引導突發事件—網絡輿論的策略體系[J]新媒體研究,2016年第23期.
[6]姜勝洪.網絡謠言應對與輿情引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9):267
[7]趙麗濤.地方政府辟謠的困境分析及其應對策略研究[J].云南社會科學,2014(2):6-10.
[8]唐夢斐,王建成.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辟謠效果研究——基于“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的案例分析[J].情報雜志,2015,34(08):98-103+36.
作者簡介:白丹(1992年2月-),女,漢族,遼寧錦州,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體,南昌影視傳播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