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玉亮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為保障企業員工的各項權益,工傷保險制度已經通過國家立法而強制實施。這不僅是國家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更代表了社會人文的進步,同時,工傷保險對于社會中某些高危行業而言,更是對其員工的重要保障,在企業的運行、發展中,工傷保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安撫員工情緒、激勵員工工作動力的作用。為提高工傷保險制度在企業中的實際效用,本文以工傷保險制度在企業中的保障作用發揮為題,對工傷保險的實際操作和意義進行研究,希望本文的觀點能夠為各企業的員工保障提供幫助。
關鍵詞:工傷保險制度;企業;保障作用發揮
為了保障勞動人民的權益,我國法律規定:在公司與個人是勞動關系的前提下,每個公司都應給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其中五險就包括工傷保險。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0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共死亡27412人!生命是可貴的,為了保障人們在工作中的權益,企業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不僅是履行法律規定,更應是出于基本道德觀念的正確選擇。
一、工傷保險的基本概念
(一)工傷保險的基本特點
在當前的社會中,任何的工作崗位都存在發生工傷甚至工亡的可能,工傷保險是國家為保障員工的經濟利益而設定的。工傷保險能夠在企業員工發生事故后,根據員工的工傷、工亡情況,以其損失勞動權、喪失勞動權或喪失生存權為衡量標準,對其進行經濟賠付的保障方式,工傷保險不僅針對在工作期間發生的事故,對因工作而導致的職業病也具有作用。工傷保險是區別于其他保險的,工傷保險的繳納是完全由用人單位承擔的,不需要被保人自己出資,同時,工傷保險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即無論事故的發生是因為用人單位導致的,還是因被保人自身導致的,又或因第三方人員導致的,用人單位都必須承擔保險責任,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企業員工的權益[1]。
(二)工傷賠付標準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企業員工因公致殘共分為十級,根據鑒定工傷的級別不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首先每個等級的工傷員工都能享受到從工傷保險基金按照工傷等級發放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從一級傷殘至十級傷殘分別為:24個月、22個月、20個月、18個月、14個月、12個月、12和月、10個月、8個月、6個月共十個檔次的本人工資待遇。而后,一級傷殘至四級傷殘的企業員工,能夠保留與用人單位的勞動關系、退出勞動崗位,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按傷殘等級支付傷殘津貼,一級傷殘至四級傷殘分別為:本人在崗工資的90%、85%、80%、75%共四個檔次,若按照此標準執行,傷殘員工實際所得低于當地人均收入標準,其中差額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一至四級傷殘人員,在滿足退休年齡后辦理退休手續,停止發放傷殘津貼,享受養老保險,若養老保險金額低于傷殘津貼則由工傷保險基金補足,在發生事故鑒定為一至四級傷殘起,用人單位需要按照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為傷殘人員繳納醫療保險[2]。
五至十級傷殘人員,在勞動合同到期后,或本人提出終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需要向傷殘人員一次性支付工傷醫療補助和傷殘就業補助,具體支付標準以各地區標準為準。
二、工傷保險在企業中發揮的作用
(一)能夠穩定員工情緒,激發員工工作熱情
隨著社會的逐漸發展,人們的物資生活已經得到高度滿足,隨之,人們對生活的工作待遇的追求已經不再滿足于工資和物資,逐漸轉向安全、保障等方面。在這之中的代表行業莫過于化工行業、建筑行業等帶有“危險”屬性的行業,當人們在工作中遇到需要解除危險品或需要登高涉水時,如果在自身安全得不到百分百保障時,若沒有工傷保險來解決人們的“后顧之憂”,極易發生工作現場“罷工”的問題。因此,就企業運營和發展而言,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不僅能夠讓員工獲得心理寬慰,也能讓員工在工作中更加為企業利益著想,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3]。
(二)能夠保障雙方利益,減少事故發生后產生的損失
在實際的工作中,沒有任何的工作是絕對安全的,為了保障員工的生命財產安全和企業的利益,雙方只能在可控范圍內最大限度的減少安全隱患的存在,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但安全事故發生之后,如何減少雙方的利益損失,則成為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工傷保險不僅能夠按照員工受傷情況進行合理賠付,與此同時,企業也能減少因必須承擔的責任而造成的利益損失。反之,若企業一意孤行,不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而后發生安全事故,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用人單位需要全額承擔本應由工傷保險基金所需支付的金額,這一條例也是對不遵守法律法規的企業單位的一種懲戒。因此,社會中各企業領導應正確看待員工的安全問題,為員工繳納工傷保險,在保障員工利益的同時,將企業自身的利益損失最小化[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各項法律法規的日漸完善,就國家層面而言,進一步完善勞動人員工作保障越來越受關注。但在當前社會中,仍有部分企業受利益蒙蔽,將利益的爪牙伸向勞動人員的保障問題上,究其原因在于企業自身的管理不力。各企業領導需要正視這一問題,深刻理解安全生產的理念,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冬梅.工傷保險補償模式的經濟分析[J].河北企業,2021(03):22-23.
[2]陸小平.未參保企業工傷保險的經濟補償責任及落實研究[J].法制與社會,2021(08):61-62.
[3]李春輝.解決小微企業工傷保險問題的有效措施探討[J].企業改革與管理,2021(07):77-78.
[4]尹現波,張小曼.建筑業用工單位工傷保險責任淺析[J].法制博覽,2021(1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