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埃貢·席勒是奧地利偉大的表現主義畫家之一,也是維也納分離畫派的重要代表。席勒的作品主題多為自畫像與肖像。且大多數人第一次看席勒的畫作時都會被他筆下扭曲的人體與“神經質”的線條以及其夸張的色彩所營造出的詭異、激烈的氛圍吸引到。體現了一戰前人們對自身的困惑與末世來臨時的掙扎與恐慌。他筆下的人物形體瘦長,那冷峻剛直的線條令人震撼,他強調形象清晰的外輪廓,喜歡用紅、黃和黑色來表現強烈的情緒。他喜歡刻畫人物夸張的表情和動作,甚至是人物神經質的情緒。本文所淺談的《家庭》通過纖細而又敏感的線條,大膽的色彩運用,表現了對生的欲望,對死亡的思考,二者相互糾纏,矛盾而又共存。
【關鍵詞】埃貢·席勒,表現主義,死亡,線條,家庭
埃貢·席勒與倫勃朗、維拉斯貴支、維米爾和拉圖爾這四位17世紀的西方繪畫大師不同,在二十世紀初奧地利生活的畫家埃貢·席勒從藝一開始就帶有那個時代鮮明的烙印,即強烈的主體表現欲。他是位個性鮮明的畫家,在他28年短暫的人生中,充滿著戲劇性的動人故事,同時在這些故事的身后無不表現著他桀驁不馴的個性和對墨守成規的繪畫方式的抵觸。同時,其最為重要的是,他勇于以一個畫家犀利的直覺,揭露真實的存在在人們心底的黑暗的隱秘。
一、席勒表現主義背后之內涵
疫情期間無人打擾,又沒有多余的活動,正好是揮毫作畫的好機會,可是,我當時好像被鋪天蓋地的信息淹沒了,畫畫的情緒幾乎一點也提不起。在這樣的狀態下,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了奧地利畫家埃貢席勒,我依稀記得他是死于一場世界性的瘟疫。
在學校上學時,美術史的課堂上,老師照本宣科定性他為表現主義畫家。后來,我曾在院圖書館借閱到他各個版本的畫冊,悉心鉆研揣摩過他的繪畫技法以及藝術風格。
現在看來,他的繪畫應該歸類為夢幻現實主義(或稱為魔幻現實主義)的藝術范疇。在他在作品中,除了有以死亡為主題的超現實主義氣息,同時還顯露出,被后來的世界文壇稱為魔幻現實主義的精神特征。后來,我閱讀魔幻現實主義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時,其中的情節,常常讓我想到埃貢席勒的繪畫所傳達的那種神秘意味。
二、席勒與《家庭》
1、畫作背景
1918年,席勒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席勒在作品高產,生活最美好的時候,遭遇了重大的打擊。西班牙流感席卷歐洲,當時席勒的妻子愛迪絲已懷有六個月的身孕,夫妻倆對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即將出世充滿了甜蜜的憧憬。但是,當兩人都被西班牙流感感染之后,懷孕的愛迪絲敵不過病毒,早三天先于席勒離開了人世。悲痛欲絕的席勒支撐著羸弱的身軀,掙扎著用畫筆畫出他心中最美的畫面。當席勒畫完最后一筆,他也油燈燃盡,追隨妻子愛迪絲和為沒有機會出世的孩子的腳步,去了他們可以一家團聚的天堂樂園。
2、畫面中的藝術風格
埃貢·席勒的繪畫具有強烈的表現力,這種表現力呈現為自身特有的明晰繪畫語言對人物情緒的表達,這種情緒帶有明顯的“弗洛伊德式”的特征,那呈現在人物臉龐和扭動的身軀中的驚恐和戰栗,對生與死的主體的反復詠嘆,以及被描繪者的眼神中透出的神秘和無奈………… 都能體現埃貢·席勒的繪畫思想總行進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并攪動著那個時代藝術思想的狂潮
三、繪畫風格暗藏悲劇人生
埃貢·席勒出生在一個充滿磨難的中產階級家庭,從小經歷了自己最尊敬的父親的離世,而且在他出世之前,有哥哥姐姐因為父親的梅毒而相繼夭折。死亡籠罩著他的整個童年,在他心中留下了陰影,使他對死亡有超出常人的思考。他暗藏著悲劇的人格,性格也變得敏感而內斂。
四、死亡中的表現主義
縱觀埃貢席勒一生的繪畫作品,多醉心于表現跟死亡有關的題材,這或許與他自身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埃貢席勒十多歲時,親眼目睹了自己的父親因感染病毒而遭受的痛苦折磨,在他15歲時父親最終去世了。父親死后,席勒的叔叔成了他的監護人,然而,一年后叔叔也不幸撒手人寰。雪上加霜的痛苦經歷,在少年埃貢席勒的心靈上烙下深印,因此,在他以后的創作生涯中,死亡恐懼與情感掙扎的主題,便緊緊與他裹挾在一起。
20世紀早期,西方具有現代意識的畫家們,對人類情緒狀態具有強烈的表達興趣。這一時期,埃貢席勒受其整體藝術氛圍的影響,其作品也明顯展露出表現主義繪畫的某些特征。尤其是他的速寫作品以扭曲的形式為特征,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度。當時克里姆特在西方畫壇已頗具影響與地位,在他與梵高、蒙克等人的作品聯展中,他友好地邀請埃貢席勒一同參展。克里姆特的這一友好之舉,為埃貢席勒在當時畫壇的立足奠定了基礎。通過這次畫展,蒙克與梵高的作品給席勒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以至于在他后來的繪畫作品中,那些體容消瘦扭曲、充滿痛苦與掙扎的藝術形象,依稀還可以看到梵高、蒙克畫風的影子。
五、結語
埃貢·席勒的繪畫作品風格十分獨特,隱藏著他對生命的思考。他激情的火焰燃燒著生命,用畫筆詮釋著黑暗與浮華。以獨特的線條與色彩表現力告訴人們他的美學追求。雖然他的生命短暫,但是他打破了繪畫的成規,開創了新紀元,用敏感而尖銳的直覺揭開了人性的本質。尤其線條的表現有強烈的視覺效果,把線條的表現力提高到一個審美的高度,這在西方繪畫里是比較少見的。線條有華麗流暢之美,也有蒼勁晦澀之美;這說明線條本身就有很寬的表現維度,而席勒的線條在我看來更有耐人尋味的味道,更有繪畫的感性,更有節奏變化理性。所以更顯精煉到位,幾許線條就已很有分量的展現作者的才華及情感的豐富程度。再加上線條疏密、強弱的處理與色彩的配合處理,更加凸顯了才華橫溢的席勒悲郁的情懷。
【參考文獻】
[1]馮艷芹.埃貢·席勒作品中的裝飾意味[J].名家名作,2021(05):136-137.
[2]莫小紅.朱光潛前期文藝思想中的“席勒元素”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50(02):112-118.
[3]程瑩.淺析“死亡”和“性”在埃貢·席勒繪畫作品中的表現[J].文教資料,2021(09):45-47.
[4]李玉敏.埃貢·席勒繪畫作品中的情感表達研究[J].喜劇世界(下半月),2021(03):28-29.
作者簡介:錢德瑾,女,籍貫安徽,2000年5月9日生人,漢族,本科在讀,職稱無,于四川大學就讀繪畫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