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國內外局勢目前正在發生巨大的的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對塑造中國良好國際形象與加強多邊關系尤為重要。然而近年來我國文化安全屢遭侵犯,尤其是中國文化在美的傳播受到了相當大阻礙,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國采取了刻意的防備姿態,即文化壁壘現象。2017 年以來,美國的全球戰略由以往對外擴張轉向全面防御收縮的態勢,對外來文化產生明顯對抗傾向,給中國文化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世界傳播造成了一定挑戰,在此背景下提升我國文化傳播的能力、講好中國故事、加強中美文化交流機制、消除美國文化壁壘帶來的負面作用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完成“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有重要意義。本篇文章結構分為以下三部分,分別是:闡述何為文化安全和文化壁壘、中國文化在中美國文化壁壘的具體表現、中國如何打破美國文化壁壘。
關鍵詞:文化安全、文化壁壘、中美關系
一、文化安全和文化壁壘一般理論闡述
(一)文化安全和文化壁壘界定
1.文化安全基本理論概念
文化安全就是主權國家的主流文化價值體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識形態、社會基本生活制度、語言符號系統、知識傳統、宗教信仰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內部或外部敵對力量的侵蝕、破壞和顛覆,從而確保主權國家享有充分完整的文化主權,具備同國家政治、經濟發展協調一致、良性互動與不斷創新的文化系統,并在人民群眾中間保持一種高度的民族文化認同,同時確保作為政治實體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享有比較高度一致的文化合法性認同。
2.文化壁壘基本理論概念
現目前學術研究的文化壁壘概念界定并不完全明晰,在許多研究中將文化壁壘與文化例外原則的概念相混淆。要界定文化壁壘,首先要界定文化。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指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后者則專指人類的精神產品,包括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而一種文化區別于其他文化的差異總和就構成了文化壁壘,具體主要體現在語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道德風范、政治法律制度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文化壁壘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帶有異于傳統文化的政治色彩與人的主觀性。
(二)文化壁壘的特征分析
1.文化上的穩定性
文化具有穩定性,在歷史長期的積淀中,成為了文化團體成員內部共同認同遵循的準則與秩序,且不易隨著國家的消亡和政權的更迭而發生變化。世界上逐漸形成了五大文化圈。分別是拉丁文化圈、漢字文化圈、伊斯蘭文化圈、印度文化圈、東正文化圈,不同區域的文化能夠歷久彌新,長時間保持穩定狀態,文化的穩定性就決定了文化壁壘的穩定性。
2.政治上的隱蔽性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也加劇。保護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實施文化傳播和反傳播行為,通常以責難與批判異國的文化現象。把該國的反外來文化傳播措施隱蔽在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安全中,麻痹人的意志,降低敏感性。
3.邊界上的模糊性
文化是人類符號化的社會現象,包括藝術、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且在各個領域互相交叉影響,文化的邊界界定比較模糊,而基于異質文化之間形成的文化壁壘的具體范圍界定也較困難。由于文化壁壘邊界尚不明朗,消除文化壁壘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較為困難。
二、中國文化在中美國文化壁壘的具體表現
(一)中國文化貿易在美國受到不合理管控
美國等西方國家在筒鼓各種手段促進文化自由貿易的原因是想在全球文化市場中不受各國規則限制獲得更高的利益,這也導致我國文化安全視角下以文化貿易作為媒介的文化交流在美國常常受到文化審查機構進行軟文化審查,隨時可能遭受不公正的對待。比如奧斯卡獎項是全球電影行業中最重要的獎項之一,但歷年來受到美國主流“政治正確”的影響,白人至上主義與文化保守主義很大一部分導致獲得的相關獎項被白人壟斷,這也被觀眾接連吐槽,收視率也越來越低。
美國一直將薯片、影片、芯片這“三片”作為全球文化貿易市場中的美國文化載體輸出自己的相關價值。為了塑造美國自身的文化霸權,美國國內對于文化貿易的管制是非常嚴格的,這也導致美國國內形成了一套文化進出口管理機制,最值得注意的便是對國外文化產品加收關稅和配額限制。這些機構和政策無形之中對我國文化傳播形成了阻礙。
(二)孔子學院開辦在美受阻
我國開辦的孔子學院其初衷是為了推廣中華文化以及漢語交流,主要是滿足全球漢語文化愛好者的學習,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然而孔子學院卻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固有思想的挑戰,認為孔子學院是中國的文化滲透戰略,將其比喻成“中國的特洛伊木馬”,這與美國大刀闊斧向東方傳播美國個人英雄色彩主義思想文化形成鮮明對比。這些年來,美國通過了一系列手段打壓孔子學院,最具影響力的便屬特朗普上臺后簽署的《美國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其中的1091條明確規定不得將國防部的資金用于孔子學院開辦教學。孔子學院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但美國取消辦學資格、限制中文老師入境等極端做法,體現了美國惡意誹謗中國文化傳播,以及“麥卡錫主義”思想回潮,對我國文化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三)美國利用法律手段阻礙中國文化傳播
近年來,美國政府把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上升到法律層面,試圖通過法律約束意識形態,對美國認為的非主流意識形態進行嚴格管控,制約國內多元化意識形態措施規則化和制度化,這不僅使得國內民眾有了一道紅線,同時也讓對美投資的企業有了更嚴格的法律約束,維護了美國的霸權主義以及“政治正確”。美國加強自身與其同盟國家一直排外的政治主張,把制裁中國的措施上升到法律層面,中國的文化安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國在如何面對美國霸權主義和強權主義的道路上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四)零和博弈思維下用軟威懾阻礙中國文化傳播
軟威懾理論是二戰之后得出的軍事理論,與經濟制裁、使用武器等硬威懾手段不同的,軟威懾是一種以“話語”作為武器的威懾能力。當前中美兩國存在“中國威脅論”和“美國衰落論”,這無異給兩國增加了較大的戰略誤判風險,美國對華政策傾向于負面,美國的政界和新聞媒體更遵守“政治正確”,提高對中國軟威懾的力量。就經濟領域美國對我國的軟威懾措施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不斷封鎖打擊與我國在產業鏈與美國極度相關利益的企業;二是煽動盟友對我國進行經濟封鎖。
三、中國如何打破美國文化壁壘
(一)加強在共同利益領域的交流互動
美國社會對于中國文化缺乏認識,這導致美國政客容易誤導人們基本判斷,我們應利用好各種方式增強中國聲音,增進中美互動。在當下營造中美關系需要從四個方面開展,第一、雙方要正確客觀看待彼此戰略意圖,尊重彼此的利益,對于分歧要有管控性的方式談判。第二、雙方應不斷擴大在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基礎建設等領域的互利合作,實現共贏。第三、雙方繼續加強人文交流合作,強化在藝術、教育、旅游等各個領域的合作開展,鞏固彼此之間的友誼。第四、強化在國際與地區事務上的溝通合作,對防核擴散、打擊跨國犯罪、反恐領域犯罪打擊進行深入合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維護全球和平穩定。
(二)加強中國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美國由于配制進口對我國文化產業設置了重重障礙,限制了中美文化交流。但隨著我國日益強大,中美經貿交流加強,美國大眾不斷增長對我國文化的了解,圖書、影視劇、歌曲、電影等成為了加深文化交流的有效平臺。只有提升文化產品的經濟屬性才能提升文化產品的文化屬性,依靠全產業鏈的聯動推動和發展文化,增強文化對外傳播的能力,破除文化壁壘還是需要依靠“打鐵還需自身硬”的道理。增強我國文化認同是消除美國文化壁壘的基礎,同時打造文化龍頭企業對外文化傳播起到帶頭示范作用,調整文化產業產品供給標準適應西方民眾文化需求,提高政府主導文化交流的質和量,加強非政府組織對外文化傳播的培育與關懷。
參考文獻
[1]曹澤林,國家文化安全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崔婷.全球化與當代中國跨文化交流[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
[3]艾瑞克克萊默.全球化語境下的跨文化傳播[M].陳衛星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4]蔣兆平.經濟全球化的文化壁壘[D].鄭州大學,2003.
[5]張斌.國際文化貿易壁壘研究[D].山東大學,2010.
[6]朱敏在.中美貿易中的文化壁壘[J].天府新論,2007(1).
作者簡介:劉春鍝(1996.01—),男,漢,在讀碩士,西南政法大學國家安全學院,研究方向:反邪教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