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浩
所謂漁港經濟區,是指在建設現代漁港的基礎上,密切結合城鎮建設和產業集聚,使之形成以漁港為龍頭、城鎮為依托、漁業為基礎,集漁船避風補給、魚貨交易、冷鏈物流、精深加工、海洋藥物、休閑觀光、城鎮建設為一體,區域產業結構平衡、產業層次較高、輻射效應明顯的現代漁業經濟區。
一、漁港經濟區發展現狀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國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度3.2萬公里,海洋與漁業資源豐富,人工漁港及各類漁業港灣眾多,形成了以中心漁港為主,一級漁港、二級漁港、三級及以下漁港協同發展的漁港格局。從空間分布上看,已初步形成遼東半島、渤海灣、山東半島、江蘇、海上-浙江、東南沿海、廣東、北部灣、海南島、南海等10大沿海漁港群。
(一)漁港經濟區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發改委發布《全國沿海漁港建設規劃(2018-2025)》,提出了力爭通過5年建設,推動形成93個漁港經濟區,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為漁業的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沿海有關省市將漁港經濟區建設納入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范圍,進一步明確了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措施,對試點建設的綜合性漁港經濟區項目,優先安排專項資金,結合漁業油價補助政策調整,積極爭取涉農涉漁補助資金,全力支持漁港經濟區建設,提前進行規劃建設和部署,研究推進漁港管理的新機制、新辦法,漁港上下游產業鏈進一步延長、產業規模得到擴大。
(二)“依港管船”措施逐步落實。前期開展的漁港普查工作,對人工漁港和漁業自然港灣進行了登記,全面核定了涉漁港口的生產經營主體、港界、港口設施、港內漁船以及港口功能等情況,摸清漁港底數。開展漁港認定,根據相應的設施要件、范圍要件和功能要件,引入第三方機構對漁港進行全面的技術評定,綜合考慮漁港安全生產條件,評定漁港等級。推動依港管船措施落實,建立實施了漁港港長組織體系,分級設立漁港港長,落實漁港管理職責,固化了經實踐有效的母港制、漁船信用評價等管理制度,為漁民提供一站式服務和綜合配套服務,提升漁港經濟區的經濟社會服務效能。加強漁港管理信息化建設,強化漁港視頻監控、射頻基站、AIS漁船識別等資源整合,建設統一完善的漁港動態管理系統,打造“智慧漁港”,提升漁港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依港管船、依港為民服務的綜合效果初步顯現。
(三)漁港環境整治得到全面加強。當前沿海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對漁港港容港貌、港池、碼頭環境衛生進行清理整頓,加大船舶港內污染物排放的監督檢查,規范漁港管理秩序,提升漁港環境品質,漁港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漁港經濟區綠色發展動能凸顯。
二、振興漁港經濟區對策建議
當前漁港經濟區建設大都處于起步階段,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鑒于漁港經濟區對于優化振興漁區經濟、助力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如何更好更快推進漁港經濟區建設顯得十分迫切。根據漁港經濟區建設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一)強化漁港規劃引領。好的規劃是成功的前提。一般情況下,漁港相連接的土地資源有限,建設之前往往沒有預留陸域空間,漁港經濟區的新項目要想落地,就需要重新進行土地規劃和整理。珍惜漁港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傳統漁港,強化政府空間管控能力,把漁港經濟區建設規劃納入當地城鎮發展規劃,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和各級港口規劃及生態保護紅線的銜接。漁港經濟區的規劃建設,要與各級港口建設和海事管理相協調,依據自然條件和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因地制宜、科學設計,確保漁港經濟區功能充分發揮。成為漁業發展重要增長點和沿海經濟社會發展重要增長極。
(二)理順漁港管理體制機制。要進一步認識漁港經濟區建設的重要意義,思想上高度重視,由所在地區政府牽頭,組建專門的工作專班或建設指揮部,相關部門的主要領導直接參加,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班子。漁港經濟區建設靠政府,維護運營靠企業。漁港經濟區特別是漁港建設的公益屬性較強,政府應該扮演好三重角色:一是投資者,二是籌資者,三是規劃者。要對漁港功能和產業布局進行長遠規劃,也可通過讓渡部分經營權的方式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漁港經濟區建設的積極性。在后期的運營和維護中,政府應該逐步淡出資金投入、人員保障等具體事務,讓更多市場主體發揮作用,形成“誰使用、誰維護、誰受益”的良性循環。
(三)加強漁港基礎設施建設。一是提升公共服務功能。港區建設漁業綜合服務中心,試行一站式管理,為漁民提供政務服務、技術培訓、就業指導、醫療保險等公共服務事項。建立漁民服務中心、漁民之家等公益性服務設施,為船員提供休息、就餐、活動場所,建立集生產經營、公共服務、安全監管為一體的漁港綜合服務平臺。二是強化漁船漁港信息化建設。對現有監控設施進行升級換代,安裝具有統一標準的高清視頻監控設備,在試點漁港配備視頻監控設備及射頻基站,建立監控中心,實現漁港情況的實時管控,逐步建成全省統一的漁港監控平臺。加快互聯網與漁業管理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建立漁業管理大數據,打造“智慧漁港”,提升漁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水平。
(四)加大漁港建設資金投入。漁港是漁港經濟區建設發展的載體。完備的基礎設施是漁港經濟區形成并發揮作用的關鍵。加快投融資平臺體系建設,加快建立政府投資為引導,社會、企業等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探討多元化融資體系,協調推動金融機構對重點漁港經濟區建設項目提供貸款授信支持。支持海域使用權、水域灘涂養殖證使用權抵押貸款,為漁港經濟區建設提供資金保障。結合中央基本建設投資、油價補助政策調整等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有計劃、有步驟的將綜合性漁港經濟區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公共財政支持體系,為漁港經濟區提供基本資金保障,充分發揮財政性資金的“領頭羊”帶頭作用,引導社會各類資金積極投入綜合性漁港經濟區建設。
(五)拓展漁港產業鏈條。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要強化漁港招商能力,靶向對接、定向引資,以捕撈、水產養殖為依托,通過優惠政策引入中下游漁業加工、物流倉儲、漁需服務(漁船修造、制冰、燃油供應等)等企業,帶動休閑、餐飲、旅游、金融、醫療、保險等行業的發展。充分利用財政政策、金融政策、保險政策等引導港區內產業投資行為,通過產業政策調整海洋經濟結構,同時建設一批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的漁業港口,盡力做到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
(六)推動漁港可持續發展。在推動漁港建設過程中,要強化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生態意識,實現“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漁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根據國家和省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部署,開展漁港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含油污水、洗艙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清理整治,推進漁港污染防治設施建設,提高漁港船舶污染物接收處置能力。加強對污染物偷排漏排行為的監督檢查,堅決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積極探索休閑漁業、生態漁業、海洋牧場的質量效益漁業新模式,把生態效益與生產效益、經濟效益結合在一起,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