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浪漫主義樂派的舒伯特一共編寫了600多首的藝術歌曲,被人們稱為藝術歌曲的創始人。我們可以想象,《水上吟》這首歌是在描寫這樣一幅場景: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一艘小船獨自蕩漾在水面上,仿佛天鵝一樣的游戈,激起了歡樂的漣漪。此刻我的心也一樣在呼吸著這份“快樂”,絢爛的斜陽照射著平靜的樹林。
關鍵詞: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美學特征
一、作者介紹
弗朗茲.彼得.舒伯特是早期的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奧地利,是一位非常出名的作曲家和音樂家,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他出生在維也納,他的父親是當地一所小學的校長家庭十分貧困。他從小就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十一歲的時候被維也納帝國小禮堂唱詩班錄取,并且允許他住進神學院,成為學校樂隊的小提琴手,同時他還擔任指揮的角色,這樣的條件下使他有機會接觸維也納古典樂派一些著名作曲家的經典名作,但是他后來因為變聲離開了神學院,因此舒伯特為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到他父親的學校里擔任助教和講師,這樣并沒有讓他感到氣餒,反而一直在不斷的努力創作。
《紡車旁的格麗卿》是舒伯特根據歌德的詩譜的曲,正是這一部歌曲杰作打開了舒伯特創作靈感的大門。舒伯特英年早逝,31的時候就離開了我們,他的一生可以用“凄涼”二字形容,沒有過上一天安逸的日子,整日為過生活而給別人寫稿子賺點生活費,和朋友們的照顧。但是他留給我們的作品是不朽的,特別是歌曲,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
二、創作背景
《水上吟》描繪了一群美麗的天鵝在水中嬉戲打鬧的畫面,呈現出一副美麗的自然風景圖畫,是舒伯特創作中藝術歌曲中的一首。通過這首歌的歌詞我們可以看出是作者寫出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是如此平靜,和作者的理想還有追求等。舒伯特的創作一般是采用著名詩人的詩詞等進行的。六百多首藝術歌曲都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特色。尤其在鋼琴伴奏的寫作上,《水上吟》這首歌舒伯特把伴奏的旋律提到了與主旋律同等地位,本質由和聲輔助改為烘托氣氛、襯托情緒的“寫意”。他長大后創作的時期,主要是正值歐洲封建主義勢力猖狂復辟的黑暗時期,舒伯特對這樣的現象極為不滿。他生活在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轉變的時期,是一位具有幻想情節的詩人。
三、《水上吟》美學特征
(一)文學美
藝術歌曲《水上吟》是采用德國詩人施陶貝爾格的同名詩歌創作而成,情感真摯、意蘊悠長體現出了文學美。具體來講,《水上吟》的文學美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韻律美。該作品的歌詞韻腳往復回旋,韻頭飽滿圓潤,音組排列勻稱整齊。這使得歌曲聽起來抑揚頓挫、和諧統一節奏也更加鮮明。下面從押韻和音組排列對其韻律美進行詳細分析。首先,押韻。《水上吟》的歌詞以偶數句或奇數句的形式押韻,其中第一段的韻腳押在wellen(n)、kahn(n)的兩個詞上,第二段韻腳押在Haines(s)、Schein(n)兩個詞上,第三段押在Flugel(l)、Zeit(t)上——n、s、l、t四個韻腳極富規律的間隔使詩歌在演唱時產生了和諧動聽的韻律感。其次《水上吟》的音組排列,第一段由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組成,其排列順序為六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七子句——八字句——七子句;第二段則是由六字句組成;第三段由五字句、六字句、七子句組成,順訊為六字句——七子句——五字句——七子句——六字句——五字句。這種長短交替、反復回旋的排列即保證了段落內句式的整齊一致,又避免了句斷過于單一、死板。二是語言美。詩歌表現了作者內心追求平靜自由,用詞巧。畫龍點睛,往往能在寥寥數語之中傳達無限韻味。下面依次簡介三段詩歌中的用詞最經典之處。在詩歌第一段,詩人用Spiegelndenwellen(明鏡般的湖水Sanftschimmerndenwellen(柔美的湖水)、以及Aufiewellen(晚霞蕩漾的湖水)三種修飾性用詞描寫了湖水一天內三種循環的變化。在詩歌第二段,詩人用WwstlichenHaines(西方的樹葉)、OstlichenHaines(東方的樹葉)、Wipfeln(樹梢上)、UnterdenZweigen(繁枝下)四個不同的方向、不同角度、不同狀態的形容詞或名詞描繪了湖水周圍叢林的茂盛、寧靜與美麗。在詩歌第三段,詩人用Tauigenflugel(翩然的翅)EntschwindemitSchimmerndenFLUgel(高翔而閃亮的翅膀)以及StrahlendenFLUgel(光芒萬丈的翅膀)等三個帶有不同形容詞對翅膀進行遞進式描繪。
(二)旋律美
《水上吟》是一部集詩、歌、樂與一體的經典之作,旋律悠然、婉轉及其富有藝術感染力。具體來講。這部作品的旋律美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歌曲旋律的節奏節拍美。從節拍上看,《水上吟》的旋律主要采用了六八拍。這樣,每小節內部就形成了強弱人次強弱弱的力度對比,有效的加強了樂曲的動力性,該作品聽起來更加的積極向上。從節奏上看,舒伯特采用了錯落而又勻稱的十六分音符與四分音符、八分音符連接的節奏型。這樣,主旋律同伴奏旋律共同行進時,二者就形成了一種快中有慢的節奏效果,形象的描繪了湖水波浪涌動的畫面。以作品前奏為例,舒伯特在第1~5小節中采用了強拍八度、九度大跳的方式進行節奏組織,這形成了聲音向上的通道,有效的增強了樂曲的動力性,令人看到了湖水不停流淌的景象。二是旋律的織體美。在《水上吟》中出現了多處音符密集的織體,它們大多以強拍、大跳的下行音階構成,給人一種連綿不斷、開闊明朗的聽覺體驗。第一部分第6~8小節處,舒伯特在降a、降f、降e以及降b四個下行強拍音上發展了一個下行音階,這樣,音符就能逐級、連續不斷地下行,從而塑造出一幅風輕浪柔的動態畫面。三是歌曲的旋律調試、調性美。在這部作品中,舒伯特利用降a小調中的還原g與七級音降g的半音變化使旋律在降a自然小調與降a和聲小調之間的循環交替。有效的豐富了樂曲的層次,使作品在調試、調性轉換下表現出了色彩豐富的對比美。
在第三段的結尾處,在26小節長音降e的第八拍,作者順勢將作品從降a自然小調轉入降A自然大調,使音樂的色彩發生了變化,將整首曲子推向高潮第15小節到20小節,樂曲的旋律在降a和聲小調和降C大調之間來回交替。 這精心的布局和強烈的調試、調性對比使音樂更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四、結語
就本人論述的《水上吟》而言,不僅傳遞給聽眾和自我一種充滿想象之情,更重要的是傳遞給觀眾和自我如何正確的發聲位置來演繹出這首歌所要表現出的意境,其次是這首歌的咬字。第二是歌曲的旋律,雖然旋律不難但是它的連貫性和氣息的運用卻是很難掌握的,一定要反復聽反復唱找出自己的不足,第三是歌曲的伴奏,這首歌曲的伴奏水平是很難得,李斯特還改編出了一首完美的鋼琴曲,所以對伴奏老師的水平還是較高的。要與伴奏老師達成默契,整首曲子的伴奏從來沒斷過,所以具有非常強的連貫性。最后將這些所有的點相結合并且加以自我理解和領悟,最終會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線,也會從此得到新的對德語藝術歌曲的感知與領悟。
參考文獻:
[1]楊千毅.舒伯特藝術歌曲的藝術表現和審美內涵[J].大眾文藝,2015(22):166-167.
[2]翟曉霞. 舒伯特藝術歌曲《水上吟》美學特征芻議[D].山西大學,2013.
[3]宋志軍. 對舒伯特藝術歌曲的認識與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07.
[4]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10.8-13 121-206
[5]管謹義.西方聲樂藝術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8.202-211
[6]韓敏虎 陳世賓. 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J],鋼琴藝術.1999.02
作者簡介:傅江波,男,出生于1995年8月,籍貫重慶市,研究方向: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