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贊飛
摘要: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但氣象災害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因此,只有明確農業氣象災害的類型,了解農業氣象災害的特點,采取科學的措施,積極應對農業氣象災害,才能保證我國的農業生產。在此基礎上,研究我國農業氣象災害的類型及防治策略,可以預防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嚴重影響,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關鍵詞:農業氣象;氣象災害;防御策略
引言
氣象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氣象災害會導致農作物產量甚至減產,現如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氣候變化更加復雜。由于我國不同地區環境的不同,農業生產面臨著不同的氣象災害,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應對措施,將會給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農業部門、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和農民個體應掌握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的知識和對策,以確保農業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1農業氣象災害的相關概述
1.1農業干旱
農業干旱與我們日常所說的氣候干旱有著較大的差異。氣候干旱是對我們所處的環境而言,主要是指我們生活的大氣環境中空氣濕度較低而造成的干旱,這種缺乏濕度的、干燥的環境會使人體產生一定的不適,如皮膚干燥、開裂,部分黏膜出血等。而農業干旱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自然災害現象,受影響的對象為農作物。發生農業干旱時,土壤的溫度、濕度以及含氧量與平時差異巨大,對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一些在作物生長特定時期需要的營養元素供應不及時,導致作物生長緩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減產或者絕產的現象,對我國農業經濟穩定發展來說是十分不利的。農業生產的一些地區,很難有效灌溉作物由于缺少降水和濕度在這個地區很長一段時間或一段時間內,導致耕地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作物生長的需求,影響作物的正常生長,如果不及時采取人工降雨、引水等有效措施,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就會受到影響,造成了很多損害[1]。
1.2農業洪澇
農業洪澇包括洪災、澇災以及濕害三種類型。發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我國大部分種植區屬于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降水集中,極易產生暴雨天氣,形成洪澇災害。農業洪澇嚴重影響農作物正常生長,對農業發展極其不利[2]。
1.3農業冷凍害
農業凍害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低溫冷害,另一類是低溫凍害,又分為凍害和寒潮凍害。凍害多發生在春、夏、秋三季。由于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不同,農作物生長的類型也不同,對生長環境的溫度要求也不同。因此,不同地區的寒害發生情況不同,產生了不同的災害名稱。現在人們常說“晚春寒”其實是古人對華南、華南低溫冷害的俗稱。在同一地區,秋季的寒害稱為“露水寒風”,東北地區夏季的低溫災害稱為“夏季低溫”。
1.4低溫霜凍災害
低溫霜凍災害嚴重影響作物的成活率和健康生長。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區發生了嚴寒或大雪,導致氣溫驟降,造成低溫、霜凍等災害,低溫凍害主要包括冷害、凍害和冷害,對農業和作物生產極為不利[3]。
1.5暴雨災害
強降雨是一種與過度降雨有關的洪水,它阻礙了雨水徑流,導致農田洪水,不僅對作物有物理影響,而且對作物根系也有重大影響,導致作物歉收和根腐病,嚴重影響作物收成,造成農業資源的浪費。
2農業氣象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
農業氣象災害是造成我國農作物產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農業干旱對于農作物的產量影響最大,且涉及到的區域范圍最廣。在這些農業氣象災害中,農業干旱是較容易出現的一種天氣災害。干旱對于農作物的傷害也遠比其他類型的災害造成的傷害大。干旱除了影響了作物的產量之外,對于土壤的危害也是極大的。在我國整體的環境中,淡水資源缺乏對我國農作物的生長本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再遇到農業干旱,那么對于農作物的生長來說,將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3農業氣象災害的防御策略
3.1提升農業生產者的防護意識
農戶要不斷提高對氣象災害的預防意識,對于可能會出現的氣象災害制定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并加以防范。盡量將不可避免的自然災害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降到最低,減少經濟損失。例如在農作物播種生長的期間,如果遇到了寒潮,農民可以事先在農作種植的區域鋪上塑料膜,保證農作物生長的必要溫度,減少寒潮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除此以外,在進行種植期間如果出現了洪澇災害,要對田間的積水進行及時地排水,防止農田中積水過多,淹沒農作物,造成農作物的死亡,影響產量[4]。
3.2相關部門要建立好防護系統
在農業種植期間,相關部門要對當地的天氣進行實時的監測,對于影響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必要的建設和維護,將已有的設備進行聯合,構建合理的防御體系,這樣可以有效地降低氣象災害對農作物的影響。例如,對于一些水資源不豐富、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相關部門要提高當地的水資源儲備,采用滴灌的方式進行農業灌溉,不斷推廣節水農業。
3.3暴雨災害的防御策略
在暴雨災害的防御上,要加強地質氣象預報的準確性,以氣象預報為基礎,提前開展農業措施。例如,如果預報有大雨,一方面可以提前加固農地周邊的堤壩,壓實農地土壤,將強降雨的影響降到最低。另一方面,加強農用地周邊的建設設施,防止農作物墜落和損壞。
3.4風(雹)災害的防御策略
風(雹)害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發生的季節比較規律,但時間不好確定。為此,在預防農業風(雹)害時,有關部門和農業人員應提前采取適當的預防策略,以減少風(雹)災害發生時其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5]。
4建立農業氣象災害的事后防御體系
預防農業氣象災害,既要做好預防工作,又要做好預防工作。預防農業氣象災害有兩個方面:一是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后的經濟對策,即及時收獲作物,減少經濟損失。第二,通過技術對策,即采取有效的農業技術來處理受影響的作物,使其正常生長。一般來說,農業氣象災害后續補救措施的基本目標是盡量減少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因此,有關部門應積極應對農業災害。發生農業氣象災害時,積極的組織和職工應當撥出資金幫助農民;不能繼續種植的,應當組織新的農業生產項目;做好農業保險工作,引導農民了解和參與農業保險,積極利用災后保險的內容,減少農業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6]。
結語
由于生態環境不斷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氣象事故頻繁發生,對農業生產活動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為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關部門和農業人員應加強氣象防災意識和氣象防災體系及預警,提高農業生產力,減少農業和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并對其進行升級改造,以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安紅,李森,何亮,張蕾,王純枝,程路.近十年國家級農業氣象災害預報評估業務技術進展[J].氣象,2021,47(06):693-702.
[2]楊麗霞,陳佳,張玲,楊洋.遂寧市中藥材農業氣象災害及氣象服務對策探討[J].四川農業科技,2021(06):78-80.
[3]張艷艷.淺析農業氣象服務與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J].南方農業,2021,15(15):188-189.
[4]徐震宇.探析提升農業氣象災害預測能力和防御水平的措施[J].河北農機,2021(05):21-22.
[5]曹芝霞,陳亮.山丹縣馬鈴薯生長期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影響及防范[J].南方農機,2021,52(06):80-81.
[6]溫濤.信陽市大棚草莓農業氣象災害預警指標及防御措施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21(0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