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斌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林業生態環境保護,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實現對天然林的科學保護,禁止胡亂開采、胡亂砍伐天然林,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基于自然生態發展、生物演化和人的生產、生活行為規律,病蟲害已然成為森林資源破壞和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發生的主導因素之一。從病蟲害的生成邏輯中找尋防治森林蟲害的方法、措施,推進蟲害防治由化學殺蟲向生態治理、綜合治理轉化,實現森林蟲害防治效率的大幅提升是保障林業生態環境建設,切實落實發展綠色向綠色發展戰略轉變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林業生態;環境建設
引言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生態環境遭受嚴重破壞、極端氣候環境和國際貿易往來間生物有害物種的攜帶下,森林病蟲害發生頻繁,成為危害林業生態環境的高危因素,給林業生態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加強森林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成為解決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發展困境的重要突破口。
1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系統建設的現實意義
1.1有利于維持林業生態系統平衡
近年來,森林系統當中林業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面積呈現逐年增多增大的趨勢,病蟲害一旦發生流行,如果不能夠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進行處置,得不到有效的遏制,會迅速向著整個林區擴大蔓延。當伴生種群成為優勢種群之后,會造成病蟲害大面積的爆發,極大地減少森林病蟲害的數量,破壞林業生態系統安全。如果森林病蟲害的發生,前期得到有效的控制,則能夠有效縮短病蟲害的潛伏期,防止病蟲害的傳播蔓延。嚴格落實森林病蟲害防治機制,控制森林病蟲害的傳播范圍,可以大大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生物群落的多樣性,保證整個生態系統平衡維持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同發展。
1.2提高經濟效益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并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從不同角度來看,森林資源屬于可再生資源,通過妥善有效的開發森林資源,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能夠給予森林生態系統更新換代的時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兼顧,真正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同發展。而要想切實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就要將影響生態系統穩定的各種不利因素及時排除,落實病蟲害防治工作理念,維護林業生態系統穩定加強林業生態建設。
2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2.1危害初期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控
現階段在病蟲害防控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防治時間掌握不足、防治措施不合理的現象。很多森林病蟲害往往在大量繁殖擴展到最后階段之后,才會進行針對性的防控,此時防治難度逐漸增大,多種防控效果逐漸降低。另外,后期病蟲害爆發流行之后,會造成森林管理人員難以準確的評估和判斷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范圍,造成病蟲害的局面難以得到控制,往往面臨巨大經濟損失。
2.2防治技術不合理
現階段在很多林區化學農藥防治模式仍然是主要的防控手段,雖然在短時間內能夠起到很好的消殺效果,但某些沒有死亡的林業病蟲害抵抗能力會進一步增強,耐藥性顯著增加,促使病蟲害不斷進化,增強了其侵染破壞能力,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難以恢復,破壞林業生態系統平衡。傳統的藥物防治模式根本不能夠從根本上預防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需要轉變傳統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模式。
2.3防治理念落后
森林病蟲害防控過程中不能夠將工作重點放置在事后的治理,應該在前期做好針對性的預防工作,這樣能夠降低病蟲害對林業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降低經濟損失。但從現階段的森林病蟲害防治現狀來看,很多工作人員不注重做好事前的預防,當出現病蟲害之后,尤其是病蟲害加重發生流行之后,使用簡單的手段進行針對性防控,無法保證整個林業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3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措施
3.1構建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
有效科學合理的森林病蟲害預警防治體系,可以保證管理人員,及時確定病蟲害的發生狀態和發生范圍,盡早發現病蟲害問題,并及時采取措施,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方案,提高病蟲害防治的針對性和合理性,將病蟲害扼殺在萌芽階段。實際病蟲害監測工作開展過程中,應該將大數據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和智能識別技術,以及無人機拍攝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和先進的技術設備應用到林業標準化監督監測過程中,及時發現苗木當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病蟲害的發生跡象,制定合理的處置方案,降低病蟲害對林業生態系統造成的破壞。
3.2綜合應用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
森林病蟲害防治手段主要包括了藥物防治和生物防治兩種方式,加強病蟲害防治工作,應該將上述兩種技術有效融合。與傳統的農藥防治相比,新型農藥具有污染小針對性強、滅蟲效果好的特點。同時,也不會對周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不會影響到天敵的正常生長。因此,在今后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應該積極推廣應用新型農藥,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結合實際情況推廣應用微生態農藥、植物性農藥、仿生物農藥,減輕對林業生態環境土壤水源造成的破壞。此外,應該將生物防治手段放置在首要地位。生物防治手段成本相對較低,操作較為簡單,能夠有效避免傳統防治模式下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危害。在現階段,生態林業在目前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常用的生物手段主要包括了以蟲治蟲、以菌治蟲,利用天敵治蟲等方法。
3.3加大基層管理人員的培訓教育
主管部門應該進一步提高基層森林管理人員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認知,加強有效的宣傳和培訓。管理部門應該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分析本年度和以往病蟲害防治過程中所取得的突出成果和存在的問題,并配合宣傳手冊,不斷提升整個基層工作隊伍的病蟲害預防意識,使廣大管理人員能夠充分認識到病蟲害防治與森林生態系統穩定之間的關系,充分調動林業工作人員的積極性。除此之外,還應該注重做好高素質工作人員的引進工作,通過政策資金等方式聘請林業專家加強對職工的專業化培訓,提升職工的工作能力,并將培訓效果和薪酬相掛鉤,提高基層工作人員并處害防治的積極性。
3.4樹立責任意識,構建科學化防治體系
結合森林病蟲害防治實踐、經驗和國外防治管理模式,提升相關責任人的防治意識、責任意識,向構建科學化防治體系邁進。自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生追究制成立以來,國內有關部門就一直致力于其應用的可行性探索。因此,應構建一套科學的防治效率評價體系,通過不同地區年度森林病蟲害發生橫向對比和本地區年度森林病蟲害發生縱向對比,量化數據信息,為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生追究制的應用提供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做好森林病蟲害防控,對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要加強對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有效研究,要進一步探討引起森林病蟲害發生的具體原因,構建完善的預警體系,積極發展生態林業,加大對林業病蟲害隊伍的有效建設,并制定科學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減少森林病蟲害發生流行對生態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影響,保證林業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祁智霞.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森林病蟲害防治作用分析[J].新農業,2021(14):68-69.
[2]方強.森林病蟲害防治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的影響[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1,33(04):20-22.
[3]郭愛芳.林業生態環境建設現狀與生態環境保護措施[J].皮革制作與環保科技,2021,2(12):138-139.
[4]楊荔.林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方法探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21(0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