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逐步進入了高增長、多元化階段,從中共十九大再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我國對文化產業發展做出了新的要求。自此,廣播電視領域的文化成果愈發璀璨豐富了。
關鍵詞:廣播電視、創新擴散、文化堅守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背景下,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日益增長,電視文化的藝術發展就此展開。到如今,在無數文藝作品群星璀璨的幕布下我們仍需牢牢把握好中國文藝事業的核心思想:文藝事業的發展最終要回歸本心,創新源自守正的驅動,守正是創新的內核。
一、“主旋律”影片的發展趨勢
從1959年開始,以對國家的贊美為主題的一系列“獻禮片”相繼出現,這也成為了后期“主旋律”影片發展的基石。此時的國家“獻禮片”以《開國大典》、《焦裕祿》等影片為代表,一方面為了鞏固改革開放后的中國文化核心思想,一方面歌頌黨的英雄人物在長久革命時代下的光榮形象與革命精神。在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贊頌革命的意識基礎上,這一時期的廣播電視行業發展迅速并且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如1991年百花獎最佳影片《焦裕祿》其中傳播的主要內容如今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事跡。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完善和人民素質的提升,此時此刻我國的文藝事業已經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依舊停留下簡單的歌頌和展現層面,導致出現了“主旋律”影片的表面化和形式主義。此時此刻,影視文化事業也到了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出現了融合人民生活文化表現形式的娛樂化文藝影片。隨著人民的精神自由化和國家文化發展,文藝作品的創作不再局限于過去的“獻禮片”,而出現了許多的生活文藝片,這樣的泛娛樂化影片很快占據市場。這一時期我們的娛樂化文藝作品發展迅速,但由于其缺乏內涵和根本的主旨,最終無法成為大勢,反而愈發偏離社會文化“守正”的發展趨勢。而我們的“主旋律”電視作品還沒有找到正確的創新思維,同時期的影視作品有被后人一直詬病的《抗日奇俠》《鐵血使命》等等一系列脫離文化發展階段的冷劇。脫離了人民審美和需求的文藝作品必將遭到淘汰。
拯救這一階段的是我國的“主旋律”影視行業逐漸走上正確的道路。產生了一批較為亮眼的影視作品。例如現在被稱為教科書式的紅色經典《我的團長我的團》,以及廣為傳頌的抗戰題材電視劇《亮劍》。此時的“主旋律”廣播電視事業找到了發展核心目標,即“堅守正道,內容為王”的求實、求真高標準。
此后,在眾多文藝工作者們的不懈創新發展,并基于上一時期文藝作品在大眾傳播中的成功經驗,我們迎來了“主旋律”電視作品的巔峰時期,2017的國產影片《戰狼2》一舉打開國人的心門,也打開了中國“主旋律”影片在國際上的大門。
二、接受美學理論下電視劇的崛起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我們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文化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由此可見,文化是社會進步的強大驅力,而文化的發展核心是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時代的雕塑者。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縱觀廣播電視的文藝發展歷程,要以人民為核心的發展文化,需要走到人民群眾中去,強調文學作品的社會效果,重視讀者的積極參與性與接受姿態。從真正意義上將文藝作品在人民心中綻放多彩。
基于接受美學理論下的文化作品發展,要求我們將受眾和讀者的價值加入作品創作之中。與人民產生主動共鳴,藝術的接受不該是被動的消費,而是顯示贊同的審美活動。當下社會中的人民,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文化產品的質量、品味、、內容等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我們的影視節目制作也在不斷靠近人民,創造出了一系列全民贊美的優秀作品。如2021年大火的《三十而已》、《理想照耀中國》等。這些新一代的文藝作品不僅保留了歷史厚重文化的核心內涵,同時融合了現代美學的多元因素:表現手法、傳播方式等等。可謂是在中國文藝作品“守正”的基礎上大膽創新,認真創作的優良作品。
至此,“主旋律”文藝作品又一次以優秀奪目的方式出現在人民面前。作為新時代的新主流文藝作品,不僅需要把握文藝作品的重要基礎:內容生產主旋律,堅守傳播中國文化的正確思想,同時融會貫通,創新思維與表現形式,使文藝作品不再是單薄基調的內容表達,而成為了“活起來”的文化流動。
文藝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藝工作者和廣播電視節目的傳播在人民接受美學的角度下應以提高全民審美素質和守護社會發展平衡為目標,激勵人們永葆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和進取精神!
三、文化的創新擴散使“英雄”更動人
文化傳播的先驅者們在文藝作品的創造中往往加入了自覺性的推動創新。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到底都來源于人民。在文藝作品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的文藝工作者在其中不斷創新,堅守內心,在新時代媒體環境中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精神財富再發展、新傳承。
融入了埃弗雷特羅杰斯提出的創新擴散理論使我國的影視發展迎來新的機遇。羅杰斯認為,創新是一種被人或其他采用單位視為新穎的觀念、實踐或事物,而創新擴散即指一種基本的社會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主觀感受到的關于某個新主意的信息被傳播。通過這個社會構建的過程,某個創新的意義在各行各業里逐漸顯現。
創新擴散顯現分為五個階段,一是獲知和了解過程,這一過程中一種新型信息被人們所了解。二是產生興趣的過程,人們對新的事物態度逐漸形成。三,評估階段,人們在這一階段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評估。四,試驗階段,評估后的人們將這一創新理念付諸實踐,與自身生活相結合。五,采納確認,實踐過后,人們決定對新事物的認可采用與否。
近年來,我國主旋律電視劇的發展正是結合了創新擴散理論的精粹,基于人民生活展開文化傳播。2017年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即開辟了新時代的“主旋律”文藝作品先河。《人民的名義》不僅在文藝作品發展過程中堅定了“內容為王”的核心思想,同時加入了新的創作思路:走進人民,從現實生活中的小人物看中國宏偉歷程中的大發展。
之后,此類的現實文化題材的影視作品步步高升,綻放出了新時代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例如近年在青年一輩中大火的《覺醒年代》,該劇講述了從新文化運動到中國共產黨建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其中精湛的演技、幽默新穎的表現形式使得該劇雖然是主旋律題材電視劇,但拓寬了觀看“主旋律”人群的年齡限制和社會階層,不僅有極高的教育意義,而且有非常大的觀賞價值。除此之外,以“扶貧”為題材的《山海情》的出圈,也正是憑借著新的展現手法和深刻的現實內涵獲得了大眾認可,被稱為近現代主旋律劇的第一。這些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的文藝作品頻頻出圈,不僅是電視文藝作品傳播的一大重要成就,同時也為國家發展、社會安定、民族團結與復興創造了強大精神力量。
歷史值得銘記,英雄永不褪色。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世而作,文藝作品的價值在于堅守中華文化的精神文明,依靠文藝對人民的熱愛與感情。做到“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在影視行業中的兩百同時發展。文藝是時代前進的前哨,增強文化創新,緊跟時代腳步,成為引領時代平衡社會的先鋒力量,方能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也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冷凇;王櫻潼;孫肖璐.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美學回歸與創新趨勢[J].中國電視. 2019(02)
[2]王乃玉.淺析央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困境與創新——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J].戲劇之家.2021(01)
作者簡介:
許晏寧(2001--),女,漢族,籍貫:江蘇南京,本科,單位:南京傳媒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