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雯
摘要: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反映生存權的實現程度,是最低生活保障行政的出發點,確定科學、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是當務之急。中國城市低保制度自1997年創建以來,在改善居民生活、緩解城市貧困和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自其在全國全面建制發展至今,低保制度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保障水平、實施過程等方面同樣存在諸多問題。
關鍵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一、概念界定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是指一種社會保障制度類型。是指國家對家庭人均收入低于當地政府公告的最低生活標準的人口給予一定現金資助,以保證該家庭成員基本生活所需的社會保障制度。
二、發展歷史
在我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包含三方面特點。首先,是保證基本生活的生活費用補貼。其次,是為貧困人口提供的一種救濟。同時,它具有臨時性。原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或家庭,如果收入有所增加,超過了規定的救濟標準,則不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濟。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國的一種傳統做法,但過去的含義與今日大有不同。在過去,救濟對象被分成不同類型,實行差別待遇。同時,最低生活保障的確定方法主要有四種:生活需求法、國際貧困標準法、生活形態法、恩格爾系數法。最常見的恩格爾系數法是根據恩格爾定律得出的方法,統計學家恩格爾在大量統計數據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家庭收入越高,食品支出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越小,反之則相反。國際社會一般把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60%作為貧困線,得出最低生活保障金額救助標準。
我國城市低保制度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試點階段、普及階段、擴大階段。
1、試點階段(1993.6-1997.8)在此階段,我國開始在部分城市展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試點工作。1993年6月1日,上海市率先開始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直至1995年4月,廈門、青島、大連、福州、廣州、無錫等6個城市建立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普及階段(1997.8月-1999.12),1997年9月國務院發出《關于在全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該通知明確提出在1999年年底之前,全國所有城市和縣政府所在地的城鎮都要建立低保制度。同年,1999年9月28日,國務院頒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該條例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城市低保制度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3、擴大階段(1999.12-今),2001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盡快把符合條件的城鎮貧困居民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從2004年開始,我國政府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低保的管理水平,重點完善各項配套措施,使得城市低保在執行環節和操作的規范性方面有了明顯改善。現如今我國于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成為了劃分受助者和非受助者的一個重要標準之一。
三、現存問題
(一)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現存問題
首先是制度本身方面,對于政策的實施,各地執行起來力度不一,并且低保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并不十分健全,面對無價的突然上漲或者天災人禍造成的物價變化,應對能力不足,時效性差。例如去年疫情期間,豬肉價格的瘋長猝不及防,并且物價也在一時間有所提高,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變化,明顯政策調整無法及時。
其次就是生活最低保障制度與就業制度的銜接不夠充分。如今社會快速發展,事業與就業難的壓力增大,無業與失業群體對于自身的社會層次思考逐漸陷于停頓狀態。最低生活保障增冊的制定與就業政策沒有得到很好的銜接。過于關注“輸血型”保障而忽視了“造血型”保障,就業服務無法緊跟現實需求。
(二)倫理缺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漸漸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大部分人都是自食其力,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社會救濟制度,只是針對少數沒有勞動能力、沒有收入來源沒有法定贍養人的“三無人員的,到了20世紀90年代由干經濟社會的轉型和變革,爆發了大規模的下崗、失業浪潮。有人認為窮人之所以貧窮,是由于他們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違背了社會的道德價值觀:他們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應該由政府來買單,由于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解不夠深刻,很多人認為低保是對救濟制度的延續,而不能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此項政策。
實際上這種思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國幾千年來一直受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大多把對弱者的救助看成是一種悲天憫人的慈悲行為是對窮人的恩賜和施舍。還有就是我國部分公民的法律意識淡泊,相當多的救濟對象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充滿了感激。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公民勤勞、質樸的美德以及按勞分配原則的深入人心他們十分感激國家和政府在自己 “不勞 ”的情況下仍然給予物質幫助,將其視為國家和政府的 “恩賜 ”,沒有認識到獲得物質幫助是自己身為中國公民的一項權利。
發展新思路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低保政策監管機制。要想要低保政策不斷向前發展,就必須保證政策實施與執行過程要做到公平公正,要想試試不出紕漏,除了自身要嚴加管理之外,還要施行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在陽光下公開透明。可以設立基層村民監督委員會,委員會可選取村中的黨員、老干部等,及時聽取村民對于低保工作的意見,了解低保人員的生活狀況,參與低保對象的審核工作,并對低保金發放環節進行監督。
其次,應注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就業政策的銜接功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多種手段增強受助者自身能力建設,增強其自我效能感,讓其在政府的幫助下提高自身能力,并為其提供多種多樣的就業渠道和途徑幫助其實現就業,讓受助者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為社會主義建設添磚加瓦。
最后,要注重對于受助者內心的保護,在全社會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正確的價值觀,注重價值導向的培養,接受生活最低保障的政策優惠施工你的權利,不要帶有色眼鏡來看待受助者。并鼓勵受助者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
參考文獻
[1]韓君玲.我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法制現狀與完善[J].法學雜志,2008(01):93-96.
[2]唐政秋.我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證分析[J].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4(03):7-10.
[3]朱旭峰,趙慧.政府間關系視角下的社會政策擴散——以城市低保制度為例[J].中國社會科學,2016(08):95-116+206.
[4]陳水生.中國城市低保制度的發展困境與轉型研究[J].社會科學,2014(10):63-71.
[5]文雯.中國城市低保制度的減貧與再分配效應研究[D].南開大學,2013.
[6]韓璐. 城市低保政策實踐中福利依賴問題的原因及對策分析[D].北京工業大學,2020.
[7]張熠凡,張艷慈.論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統籌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20(22):29-3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