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的改革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在“以人為本”“寓教于情”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構建生動和諧的課堂,實現教師教學目標和學生掌握知識獲得終身發展的雙贏目的。
關鍵詞:課堂教學;改革;學生主體
“和諧”一詞,最早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如樂之和,無所不諧”。和諧社會(harmonious society)是我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社會狀態,和諧(harmony)也是教育的追求。新課程改革形勢下,課堂教學依舊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其改革的實質就是對學生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倡導學生主動求知,創設和諧的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一、課堂教學的現狀及分析
中學階段課堂教學有其自身的特點,教學內容多,難度不斷加大,而教學時間少,不僅要求教師在一節課內完成教學內容的講授,而且還須留下一定的時間進行練習和消化,尤其在當前新課程體系中,中學階段課堂的教學重點是發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現實操作的能力,運用所學科目知識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科學思維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培養和發展與我們的課堂有著密切的關系。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所講解的內容。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師生關注的學習重點總是限定在知識點的剖析,而對師生的評價也就盡限于一次次的考試成績,所以造成了“制造高分的機器”。在以教師為本的傳統教學中,教師苦教,而學生不樂學,甚至在教學中出現教師講得滿頭大汗,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其教學成果自然是事倍而功半,甚至一些學生對課堂深惡痛絕。
中學生正值青春期,思想活躍,感情豐富,具有激發情感的良好條件。這為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和契機。“寓教于情”就是教師要以自身強烈而真實的情感,贏得學生的理解和支持,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學生的情感與教學的內容產生共振和共鳴,進而打造和諧的課堂。
二、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得好:“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情感是教學的催化劑,愛是教育的原動力。在課堂上,老師真誠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動的話語,都會從心靈深處感染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教育心理學表明,教學的任何途徑,都要作用于學生的情感。學生只有對自己、對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學習的動力并取得理想的成績。倘若學生能在教學活動中懷以愉快的情感體驗進行學習,就能發揮情感功能的積極作用,優化教學效果。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學活動是否充滿熱烈的情感,決定著能否產生良好的課堂心理氛圍。
首先,課堂內外,坦誠相待。師生之間融洽、真摯的情感交流不是一下子在課內建立的,它要求教師必須注重在課外去播種情感,通過經常接觸學生,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求,幫助他們解決在學習、生活、交往、成才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和問題。這樣,教師關心、體貼的話語,和藹可親的笑容,理解、尊重的態度,自然會使學生感到親近和愉快,情感溝通也就有了基礎。學生一旦理解了這種情感,必然會移植到課堂上,進而“親其師”而“信其道”。
其次,激發情感,寓教于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飽滿的工作熱情,合理的情感導入,恰當的語言表達和動作、手勢,平等探討、循循善誘的教學方式等,也會潛移默化的感染著學生,以情育情,必然能動之以情,而達到曉之以理的效果,使學生不覺得有一種外界的力量去強迫他們接受教育,從而能夠保持信息接受系統的開放狀態,對教育內容保持一種親和的、積極的和興奮的情緒,在接受情感感染的同時,樂于學習這門課程。教師的幽默、風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中的輕松和愉悅;教師的高昂、激情使學生情緒高漲和思維活躍;教師的低沉、穩重帶給學生注意力的集中和認真的思考。
孔子在《論語》中早已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教育應盡量激勵學生和誘發其學習興趣,帶著快樂的情緒去學習知識,變求知為一種快樂事,獲得情感的滿足。
第三,轉變角色,交流合作。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要求轉換師生的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指導者。學生學習不盡是要認識一些知識點、掌握一定的方法來應付考試,以換取好的成績。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再是單純的授受關系,而是相互尊重、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諧親密、共享共創、教學相長的良好關系。現在的教師不僅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應是知識的引領者,是情景設計者。教師必須了解每一位學生,教師只有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健康等情況,才能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師要尊重和信任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引導和鼓勵學生,充當學生學習的貼心人。這樣,上課時,師生間不知不覺地就創造了和諧的課堂氣氛。
三、打造和諧課堂
和諧課堂是以教室為載體,以“情感體驗、內和外順、合作交流、共享雙贏”為主要特征。課堂教學各要素要全面、協調、自由、充分發展和良性互動、整體優化,以實現學生健康和諧發展。
(一)樹立“以人為本”理念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是“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也應“以學生為本”。教師要轉變觀念,適應時代的要求,變“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起到組織者、設計者和指導者的作用。通過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和提供大量的語言實踐的機會,使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參與、實踐、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強化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形成良性循環;通過觀察、發現和歸納等方式,探究并掌握知識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通過用所學知識來完成學習、生活中的任務,促進學生發展實踐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以人為本”的學生主體教育理念還應體現學科與學科的相互滲透和聯系,促進學生知識容量的增加,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時刻注意運用鼓勵性評價方式,不斷激勵學生學習知識和深入探究的興趣。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的任何回答,我們都應細心處理,正確的回答應給予積極肯定;不完整的甚至錯誤的答案,若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正確結論也要積極肯定;即便是一時答不出來,也應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切忌冷嘲熱諷。因此,我們教師應順應時代要求,更新教學理念,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二)構建和諧的課堂節奏
課堂節奏即課堂教學節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節奏與學生學的節奏有機整和而成的一種課堂教學中的組織型節奏。其中,學節奏是教節奏的基礎,它制約著教節奏,同時又相互促進。課堂教學節奏是影響著課堂教學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和諧教學是從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統一實現出發,調控教學活動中各要素的關系,使教育的節奏符合學生發展的節律,進而使“教”與“學”產生諧振效應。
課堂教學節奏是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知識和趣味教學相互交替。趣味教學不但能緊緊地吸引學生,而且還能活躍課堂氣氛,甚至能使課堂氣氛達到高潮。但是,課堂教學要時時進行趣味教學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課堂氛圍節奏的處理,關鍵在于教師科學合理地進行安排。通常來說,一節課高潮不宜來得太早。在上課時前幾分鐘的復習教學中,教師就開展極具魅力的趣味教學,那么,接下來教師在新知識呈現時就會顯得黯然失色。因為,此時大部分學生還處于興奮狀態,沉浸在熱烈的氣氛中,他們不能較好地理解、領會新內容。教學重、難點不容易及時被突破。同樣,知識講解也不可太久。要不然課堂會很快失去生機和活力,令學生們生厭。知識講解要恰到好處,點到為止。課堂教學的教的節奏與學的節奏的和諧匹配,是我們應該不斷尋求最佳教學節奏,努力構建和諧課堂節奏。
總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需要有序的和諧,和諧的課堂是我們的追求。在中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主體教育理念,注入我們的情感教育,構建和諧的課堂,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效率,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作者簡介:
馮秀強,(1974—) 男,漢,山東臨朐 ,大本 ,濰坊廣文中學,研究方向:英語教學及學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