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重視建筑的“高品質”,不僅關注“環境保護”和“高效”,也注重使用者的體驗。基于此,本文重點闡述在建筑設計中,如何應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通過分析綠色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設計原則,進一步闡述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建筑設計;綠色設計理念;節能環保
一、綠色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設計原則
1.基本特征
整體關聯性。綠色建筑強調建筑與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綠色建筑不應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而是在大環境中與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大系統中的子系統。在綠色建筑設計時應強調宏觀與微觀環境的互相作用,影響,加強各因素和建筑之間的普遍聯系,這便是反映了綠色建筑的整體性。
開放循環性。綠色建筑的實質是整個系統的首尾銜接的,既開放,又閉合的良性循環,開放是指循環過程中,在任何環節、任何時間都可進行自由的輸入,輸出;閉合是指在循環過程中,所有的物質都能夠通過從廢料到原料的方式加入到循環過程中。這種良性的循環能夠使建筑在建造和使用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及廢棄物能被自然所吸收或凈。
生態經濟性。綠色建筑也是一種具有生命特征的經濟產物,在一定范圍內生態環境的承載負荷下進行合理的建設發展,是綠色建筑的基本觀點。進行合理的建設規模,對資源與能源的高效率利用,及強調研究人類在與自然共同進化、發展中形成的“生物性,節律性”,根據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生理、心理特點進行建設,避免無謂的浪費與污染,都從生態的角度反映了綠色建筑的經濟性。
智能反應性。人類的大腦具有十分復雜且高效的思維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讓這種能力能夠在建筑上得到體現,使建筑能夠呈現出類似于生命的有機特征。讓綠色建筑在與環境中各要素的交互中通過類人的智能反應性,來達到節約資源,改善環境,提高居住質量的目的。
2.設計原則
“3R”原則。在對綠色建筑進行設計的過程中,對涉及到的資源即能源、水、土地、材料等應注意3R原則,即減少浪費、再利用、再循環。減少浪費:是指在設計之初即考慮到進入建造過程和使用過程中會使用的資源(能源、水、土地、材料等)的消耗量,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量,來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再利用:是指盡可能保證所選擇的資源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使用。再循環:是指在選擇資源時,應將該種材料能否再次利用納入到考慮。
“環境友好”原則。在建筑設計領域,“環境”一詞一般具有雙重含義,一是指建筑物內的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二是建筑區域的周邊環境。對于建筑物內和外的環境,設計應考慮到建筑的功能要求和使用者心理、生理需求,創造安全健康、和諧舒適的空間環境。對于建筑物周邊的環境,應盡量避免使用煤、石油等高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應盡量使用清潔能源或可再生能源。也應充分考慮消除污染源,減少對周邊環境帶來的危害。
地域性原則。尊重傳統文化,在設計時注意對當地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與自然環境相融合,充分利用場地中的地形、光照、植物、水體等,喚起人與自然的情感連接;以及對當地材料的利用,無論植物或是建材。
二、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1.綠色設計理念貫穿整個建筑施工生命周期
將綠色建筑的理念貫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無論是規劃設計、建造施工還是建成運營階段,所需要進行的工作都應嚴格遵循節地、節水、節材、環保的原則,如在規劃設計階段應考慮建筑的用途,需要多大的空間,各個功能空間如何分布,建筑與外部自然環境的關系、與氣候的關系等;在建造施工過程中應遵循低影響開發施工的思想,注意各種污染物的產生,注意對水土資源的保護,避免水土的流失;而在建成運營階段,應充分利用能源、水的分項計量功能與建筑的智能監控系統,及時跟蹤建筑的整體能耗變化,并根據變化做出及時的調整,還可以參加當地電網的削峰填谷響應計劃,為降低建筑能耗做出貢獻。
2.建筑設計與文化相結合
綠色建筑應尊重且繼承與發揚當地的傳統文化,并注意將綠色建筑的設計與當地自然環境、氣候相結合,盡可能的使用當地的鄉土材料與適宜當地的綠色建筑策略、技術。
例如,充分利用當地較為豐富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生物質能等,以達到減少對傳統能源的依賴性;根據當地的氣候特點對建筑進行調整,如當地降水豐富,則應收集雨水替代市政供水,當地有特定的盛行風,則應避免使建筑位于污染源的下風區等;利用如竹子等快速生長周期的植物作為建筑的裝飾性材料,既可避免將成本浪費在裝飾性構件上,還可以使建筑更具有鄉土氣息。
3.促進公眾參與
綠色建筑在鄉鎮地區的推廣應用應充分尊重甲方與當地居民的意愿進行個性化的變更設計,如將建筑的最佳朝向與當地建設環境、街道走向等整體風貌進行調整。
在設計階段與建設方、當地居民共同商討,集思廣益,并告知綠色建筑的優點,讓居民真正感受到綠色建筑是在為自己謀福利,提高公眾參與綠色建筑的積極性。這也充分體現綠色建筑內涵中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理念。
4.空調及新風系統的選用
空調的形式較為多樣,常見的有冷媒空調和全空氣系統空調,冷媒空調又可以分為分體式空調和冷媒中央空調。
全空氣空調系統的管道截面較大,對建筑室內凈空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其輸送的空氣質量較好,但是不同空間的空氣溫度無法靈活進行分區控制。冷媒式空調較為靈活,管道截面較小,能夠靈活滿足不同高度空間的需求,溫度也可以自由調節,能夠滿足不同的溫度需求,但是空氣質量循環次數有限,內部空氣質量較差。
在選用風機盤管和新風系統時,風機盤管一定要選帶回風靜壓箱的回風口,直接抽取室內風,不能選用吊頂回風,從而避免一個房間感染造成整個區域感染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新風系統需要一直保持運行狀態,保持管道出于正壓狀態。
在條件允許時,新風系統還可以設置成為可變新風量運行,既可在過渡季通過加大新風量運行實現節能,又可在加大室內換氣次數,降低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從而降低感染的風險。由于全空氣系統,由于空氣的回風會帶來空氣的污染,因此解決此類空調系統的污染傳播,最好是選用全新風運營的模式。如果沒有條件做到全新風,也可以設置高效過濾器對空氣進行過濾和消毒。
三、總結
綜上所述,綠色設計理念貫穿整個建筑施工生命周期,能夠將建筑設計與文化相結合,并促進公眾參與,提供建筑設備選型,實現建筑的節能。為了提高我國建筑施工中綠色管理的質量就必須發展可持續經濟,建立健全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對綠色施工管理的有關事項的宣傳,盡快的建立一套完善的施工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1]楊學貴.綠色建筑設計中節水與污水再利用技術的運用[J].科技經濟導刊,2021,29(13):140-141.
[2]張磊.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與節能技術應用探析[J].中國住宅設施,2021(4):85-86.
[3]張曉炅.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價值觀研究[J].門窗,2017(10):20.
[4]彭珂.綠色工程管理及其工程價值觀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7(18):5.
作者簡介:于海霞,1980年3月,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重慶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專業,本科,宜品乳業集團副總裁,分管基建、品牌業務。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建筑設計、基礎建設、場館施工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