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煒杰 白婧
摘要:依據研究的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出60名患者參加研究,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使用常規的康復治療技術;觀察組,加上關節松動技術和肌內效貼扎技術。在經過4周的治療后,通過對照組和觀察組的各功能量表比較發現,觀察組的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并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關節松動技術聯合肌內效貼扎技術對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肩痛的康復效果良好。
關鍵詞:關節松動技術;肌內效貼扎技術;肩痛
腦卒中后肩痛(HSP,hemiplegic shoulder pain),是腦卒中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它的發病率在16%-84%[1]。肌內效貼貼扎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康復治療手段,在運動損傷的康復中運用的較多[2],進幾年才在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中運用起來,關節松動技術是傳統的康復治療技術,在臨床的康復治療中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對于腦卒中偏癱患者的肩痛有較好的療效,本文旨在將兩種技術聯合運用,觀察聯合技術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肩痛的療效。
1 研究對象的選擇
方便抽樣法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在濟南白云醫院住院的60名腦卒中后有患側肩痛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使用隨機分組表將選取的6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經該醫院審核,本研究承諾對所收集患者的資料進行保密,絕不對外公布。
納入標準:(1)年齡30-70歲,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醒無認知障礙;(2)第一診斷為腦卒中(3)有患側肩痛且疼痛評分<10分,伴局部骨折或關節炎急性期者除外;(4)患者同意并簽署治療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1)有嚴重心臟病患者;(2)為2次及以上發病者;(3)有惡性疾病,意識不清醒,有認知障礙;(4)肩部皮膚有嚴重破損者,對肌內效貼過敏者;(5)患者對此次研究不知情者;(6)合并肩關節脫位,骨折未愈合。
2 研究方法
2.1 治療方法
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病情平穩的患者進行常規康復訓練,包括:(1)肩胛骨的被動活動。(2)肌肉牽伸技術。(3)作業治療(木釘板作業、滾筒作業、雙手磨砂板作業)。
觀察組除了通常的康復治療之外,增加關節松動技術和肌內效貼扎技術。關節松動技術:長軸牽引、后前向滑動、上下滑動、外展的擺動、外展向足側的滑動、外旋的擺動、肩胛胸壁的松動。在進行關節松動術后,給予肌內效貼扎技術,主要有下列幾種貼法:①X型貼布(自然拉力)、②I、Y型貼(自然拉力)、③燈籠貼。在經過4周的治療后,運用改良Barthel指數(BMI)、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Fugl-Meyer量表的上肢部分(FMA-UE)、肩關節的活動度(PROM)來評價治療效果。
2.2 評估方法
Barthel指數評級表(BI),該表滿分100分,得分越高,日常活動能力越好。采用簡化Fugl-Meyer上肢運動功能測評表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估。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是常用的疼痛評分標準之一,讓病人根據自己的感受在水平線上畫個記號來表示疼痛的程度。
2.3 療效評價標準
(1)基本治愈:患側肩部疼痛基本消失,運動時無明顯不適感,Fugl-Meyer運動評定量表上肢分數66分,日常生活評估為完全自理。(2)進步:患側肩部疼痛減輕,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提高5-10分,簡化Fugl-Meyer運動評定量表上肢分數提高10-15分。(3)無進步:患側肩部疼痛沒有減輕,日常生活能力評分、Fugl-Meyer運動評定量表上肢分數與治療前相比均無提高。
3 研究結果
3.1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后上肢運動功能(FMA-UE)比較
治療前兩組數據沒有明顯差異(p>0.05)。在治療4周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分數都提高了,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分數提升較對照組更為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聯合技術治療對偏癱肩痛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有較好的提升效果。
3.2 兩組患者康復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比較
治療前,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均顯著提高(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明顯提高,兩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表明,聯合技術治療的效果顯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了顯著提高。
3.3 兩組患者康復前后肩關節被動活動度(PROM)評價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肩關節被動活動度評分,沒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肩關節被動活動度評分都提高了,具有顯著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的肩關節被動活動度評分提升較為顯著,兩組評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說明,聯合技術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肩關節的被動活動度得到顯著改善。
3.4 兩組患者康復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疼痛評分無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的疼痛評分均明顯下降(p<0.05)。觀察組患者的VAS疼痛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兩組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表明聯合技術是對偏癱患者的肩關節疼痛有明顯改善。結果見表1。
4 討論
發生腦卒中后肩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心理因素、錯誤的患側肢體擺放、神經損傷后產生的神經源性疼痛、患者早期肌力不足以及后期肌張力過高、肩關節周圍的軟組織損傷[3]。肌內效貼扎技術則可以對關節周圍軟組織進行放松;促進血液循環;促使滲出液吸收。因此,在使用關節松動技術后再使用肌內效貼扎技術,偏癱肩痛患者肩部的疼痛得到緩解,從而使得患者肩部的關節活動度得到改善,患者的上肢運動功能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使得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質量變高。
參考文獻:
[1]倪俊,崔麗英.重視推廣規范的卒中二級預防措施[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6,49(12):905-907.
[2]駱斌,眭明紅,向云.腦卒中后偏癱側肩痛的病因及治療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20,23(15):1349-135.
白婧(通訊作者)(1985一),女,碩士研究生,山東協和學院醫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康復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