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帥 張穎 賈文偉 趙英西 黎承煜 柴鑫悅 王瑞琦
摘要:本次研究通過錦州市社區居民對錦州市“體醫融合”全民健康路徑調查問卷的填寫情況進行整理與分析,結合社會背景與調查數據等資料,最終整理出體育公共服務與醫療衛生領域出現的集中問題。在理論分析和實地調查的基礎之上,從“體醫融合”的視角出發整合醫療機構和體育機構的優勢資源,形成以社區為基本環境、醫療機構與體育機構相融合的健康促進體系。探索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行模式,更好地為其它地區提供學習藍本。
關鍵詞:體醫融合;2030健康中國;錦州市;全民健康路徑
1.前言
為積極主動應對我國加速到來的老齡化,探尋體醫融合可行的有效措施與合理方案迫在眉睫。當前錦州市城區體育健身領域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體育健身現階段缺少科學指導的環節。就醫學人士來說,未獲得過專業性的訓練,因而缺少運動訓練方面的執行能力與理解能力[1]。若進一步強化與體育從業人員之間的合作,將有利于鍛煉者的健康發展。進而意味著體醫融合的主要目的是為處理醫學界與體育界都不能獨自處理的三大運動問題,也就是運動的持續性、有效性與安全性[2]。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以錦州市城區居民“體醫融合”現狀為研究對象,以凌河區、太和區、古塔區居民為調查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找相關文獻進行分組研究,全面了解與醫療服務和體育保健相關的專業知識,并以此作為撰寫報告和開展調查的理論依據。
2.2.2實地調查法:
通過走訪錦州市城區,充分了解錦州市目前社區體育服務形式,提前預測推進體醫融合會遇到的問題,及時探究其項目所需改進的地方。
2.2.3數理統計法
使用Excel軟件處理回收調查問卷中的有效問卷,通過數據處理與分析得出有效信息。
2.2.4問卷調查法
本次研究設計了針對社區群眾基本信息?日常體育鍛煉狀況?醫療衛生公共服務水平、體醫融合服務具體需求的調查問卷,共35個問題。將此作為進一步認知和了解區群眾對體育公共服務及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
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在錦州市城區共發放550份問卷,回收523份,其中有效問卷492份,問卷有效率為94.07%。
3.結果與分析
3.1錦州市公共服務現狀
3.1.1體育健身設施現狀
目前社區居民對體育場所建設地理位置不滿意的占總人數的21%,總人數中僅有20%的居民對體育健身場地位置感到十分滿意。調查顯示開發區的居民對選址十分滿意,對于體育健身場地設施位置不滿意的居民大多數生活在沒有合理的規劃的老城區。
在場地設施建設方面,對于場地設施類別 不滿意的居民占比29.4%,對于場地設施感到滿意的居民占比12.6%。人們不滿意的主要因素是設施過于單一和居民運動需求的進一步提升。同時錦州市目前建造體育運動場地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健身運動場地布局規劃不合理?健身設施無法滿足居民的運動需要。
3.1.2體育組織現狀
通過相關調查得出參加過體育組織健身活動的居民只占調查總人數的27.3%,且在政府注冊的體育活動組織占比較少。其中絕大多數是由體育活動愛好者自發組織的,這些組織開展體育活動缺乏合理的鍛煉方式以及鍛煉時間具有隨意性,不能切實保障健身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進而導致了體育健身鍛煉者對體育活動產生消極情緒。
3.1.3體質監測與監控現狀
調查顯示錦州市目前正在建設社區監測站。71.2%的社區建立了監測站,設置專業的物理監視器的社區幾乎沒有,只有4%的社區居民每隔一段時間定期參加體質測評,不到半數的居民表示未參加過測評,還有22.8%的居民表示偶爾參加體質測評,有28.4%的居民表示對體質測評情況并不了解。
3.1.4科學健身宣傳與指導現狀
通過居民獲取信息方式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85%的居民主要通過電視或網絡獲取信息。錦州市社區健身相關知識在社區公告欄占有75%的部分,這種宣傳形式無法做到對健身知識的有效推廣,進而沒有辦法提高居民學習的興趣。目前錦州社區居民的健身與體育鍛煉缺乏專業教練的指導,部分教練缺乏運動健身理論常識,以致于社區居民對體育健身鍛煉缺乏積極性。
3.1.5體育活動開展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幾乎所有類型的體育活動在被調查的社區都開展過,但在組織活動的頻率上卻截然不同。此外,社區開展的體育活動,有很多的健身愛好者喜歡參與到其中,在進一步了解后我們得知,每四個月舉辦一次社區運動會的社區占63.6%,每個月組織一次及以上體育活動的社區占25%。
3.2錦州市醫療衛生服務現狀
3.2.1健康檔案現狀
在錦州市社區進行的相關調查表明,有健康記錄的社區占總調查社區總數不到三分之一。由于社區的保健服務不能直接對接于社區的醫療機構,所以人們通常在醫院接受治療,即使他們患有普通疾病,一般也不會選擇社區保健服務。因此,人們普遍認為無需建立社區保健記錄和健康檔案,總的來說在社區基本保健服務方面仍然存在許多需要補充的部分。
3.2.2健康教育現狀
通過社區群眾參與知識講座的情況發現,參與健康知識講座60歲以上和60歲以下的人很少。60歲以下的由于工作原因,往往沒有空余時間參與健康講座。60歲以上的群體獲得疾病預防知識主要是通過宣傳手冊、電視等,60歲以下群體主要是通過互聯網?教科書等。調查顯示居民對日常疾病預防有26.7%的人對疾病預防知之甚少,
3.2.3疾病預防控制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衛生服務站疫苗接種的模式服務較為完整。比如,孩子的注射疫苗方面,社區衛生服務站會定期把需要接種的疫苗,提前通知家庭。通過調查發現66%的人社區衛生服務站疫苗接種的工作感到很滿意,29%的人感覺一般,5%的感覺不好,通過數據可以得出錦州市社區疾病防控工作落實的比較好。
3.2.4基本醫療服務現狀
通過調查可知,66%的社區居民對于社區醫生的水平存在質疑,這與社區醫護人員的專業素質、服務站設施資源匱乏等各方面的原因有關。其中45%的居民覺得社區醫生的醫療能力非常有限,社區衛生服務站提供的服務則更少,社區居民對基本醫療服務的滿意度也較低。
4.錦州市“體醫融合”服務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4.1政府相關管理組織不健全
目前,“衛生保健一體化”的概念理解和接受與社區現有結構不同,這意味著項目本身的進展速度和影響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因為該文件在社區組織中發揮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須適當考慮到社區理事會在建立社區組織方面的作用。下設社區醫療部門和體育指導部門將更為有效地推進體醫融合的發展,以達到滿足人民群眾在體育?保健和醫療信息方面的需要。
4.2體育和衛生兩大部門契合度低
根據問卷調查錦州市社區體醫融合其主要可分為居民健身指導?居民體質的監測以及居民健身宣傳三點。根據深入調查研究,目前錦州市體育與衛生兩大部門并沒有實際合作項目且契合度也較低。體醫融合需要體育和衛生兩大部門的密切配合才可以實現,所以錦州市未來實現體醫融合的必要因素就是應加強體育和衛生兩大部門契合度的提升,以達到體醫融合可以正常開展。
4.3.缺乏資金保障
建構體醫融合服務的新型模式前期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其中,前期需要設備設施的投入[3]。例如,為社區居民提供鍛煉前綜合體檢的設備、運動食譜的研究和開發、體育項目開發等等,后期是社區志愿者和社會體育教練的教育支出,資金的穩定是建立體醫融合新模式的重要保證。
4.4.人才缺口的挑戰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群眾體育發展的基礎,現有的社區體育指導員只是對體育技能的指導與演示,對體育醫學知識較為匱乏。他們在設計體育方案和身體康復方面難以對健身者的身體狀況、運動條件等方面作出判斷,與體醫融合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有一定的差距,很難勝任體醫融合的指導任務。因此,在構建體醫融合服務模式的初級階段面臨人才缺口的挑戰。
4.5.居民思想觀念障礙
現代居民對體育認識不夠深刻,居民的思想觀念障礙使其推行受阻。體醫融合從被提出延至現在,依然有許多人誤解體育活動真正的內涵,往往忽視了體育在醫學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改變居民對體育的傳統認識迫在眉睫。
5.推進錦州市“體醫融合”服務模式的發展對策
5.1健全政府相關管理組織機構
努力健全政府組織管理手段是開展體醫融合的前提條件。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進一步促進體育與衛生部門的統籌合作。在這一過程中,錦州市政府應提供政策支持,并對此有計劃地協調工作。在開展體醫融合工作當中,努力做到緊貼社區群眾的實際需要,并且依據社區群眾的真實反饋做出相對應的方式方法,合理規范地開展相關工作,推動體育和醫療二大部門摸索出相契合?高效率的工作模式,最大程度施展兩者的功能,以達到聯動發展、合作共贏。
5.2大力推動體育和衛生兩大部門的融合
促進體育部門和衛生部門有機結合,發揮政府相關政策的導向作用。在開展體醫融合服務項目前,選取部分社區建立試驗點,形成的實際記錄數據可以作為實際開展時的參考數據。在試驗的過程中,及時調整運行的方案,避免影響社區群眾的體驗感受以及服務口碑等等。根據目前進展狀況,政府在資金以及管理方面應給予相應的支持和保障,確保體醫融合初期開展順利。真正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促進體育與衛生部門在實質上的融合。
5.3加大政府財政投入與社會資金融入
除政府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外,增設募集資金的多種途徑是確保體醫融合服務模式形成與發展的生命源泉。錦州市政府可以定期對體醫融合項目的開展進行招標,確保充足的資金保障服務質量和服務人員的相關開銷。其剩余的部分還可以定期在社區內開展相關體育知識講座,走入社區,走進群眾,讓大家感受到體醫融合的利民?便民之處。
5.4加大“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培養
體醫融合發展的一大難關往往離不開人才的供給。為攻克此難題,作者提出了以下三點建議。其一,可以在對口專業的高校進行預設相關理論課程,打好理論基礎。其二,通過錦州地方高校優勢培養體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其三,保障人才福利應有的水平,實施鼓勵機制以及其它補貼的形式,更好地服務基層群眾[4]。
5.5加強對“體醫融合”服務傳播的寬度和廣度
社區是最為重要的基層服務中心,應定期開展體醫融合知識講座,提供社區知識咨詢點,開展普及教育會等。除此之外,應通過主流宣傳方式廣泛地為社區群眾普及體醫融合服務模式的重要性,全面提高民眾對體醫融合的認可度與參與度,為體醫融合的推廣與建設搭建完善良好的社會平臺。
參考文獻:
[1]彭朝驛.新時代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現代農業研究,2020,26(09):137-138.
[2]王世強,李丹,盛祥梅,肖剛,聶應軍,吳菊花.基于體醫融合的社區健康促進模式構建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12):1529-1534.
[3]王世強,呂萬剛. 基于體醫融合的社區健康促進模式構建研究[C].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中國體育科學學會: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9:5408-5410.
[4]張彤. 構建咸陽市城區“體醫融合”服務模式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9.
[基金項目]2021年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階段研究成果《 “2030健康中國”視閾下“體醫融合”全民健康路徑的構建研究 ——以錦州市為例》(202110167015)
作者簡介:
徐東帥(2000—),男,遼寧沈陽人,渤海大學體育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會體育
張穎 ( 1978—) ,女,遼寧錦州人,渤海大學體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
賈文偉(1965—),男,遼寧錦州人,渤海大學體育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