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舸
摘要: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為了保證基礎的電量供給,大量的新能源技術并入到電網當中,從而使電網結構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在并入的過程當中,由于不同類型的能源技術有各自的運行條件,這也使得其整體穩定性有著較大的差別。如果處理不好,電網的穩定性會大大降低,甚至還將會會出現局部癱瘓。因此,為了提高整體的電網質量,本文列舉了常見的電網規模模型,并對其當中問題進行了總結,希望自此舉能夠幫助我國電網取得更加快速的進步。
關鍵詞:配網技術 電網規劃 技術要點 方法分析
其實在電網規劃上,國家花費了大量的精力來對電網配置進行合理。但從整體上來看,智能電網的增加以及供電模式以及規模的復雜性,也導致了技術人員很難在短時間內尋找出規劃最優解。另外,我國現在電網規劃主要問題主要集中在配網協同規劃較低,部分地區還出現了嚴重的不匹配情況。其次在電網損耗計算方面,由于難以建立共識,所以也很難配合計算出最佳供應方案。正是受到這些原因的影響,我國的電網規劃才難以取得較大進步。
一、當今電網規劃當中出現的問題
(一)制度約束性較差
在現階段有關電網規劃的相關制度當中,大多數地區都沒有對協同供電有具體要求。如果只看相關性的話,只有短短兩條規定與主配網協同有關。當然這兩條規定對主配網供電并沒有詳細的約束,其內容也只是起到了輔助作用。
(二)各方面管理也不是十分到位
由于電網規劃涉及的范圍較大,所以所說人員也相對較多。從輸電端開始,其中還要經過變電端、研究實驗端、中心段、基層端,但就如上文所說,制度約束性較差也導致了各端口的基礎管理很難達到預期要求,所以使得大部分地區的電網規劃都停留在一個較為初級的水平。因此當一些特殊情況出現時,基本上也很難對其進行及時反應。尤其是近些年,異常天氣頻出,這也使得地區供電壓力逐漸增大[1]。
(三)各部門之間交流較差
除了一些物理因素以外,部分地區的部門交流之間也相對較差,比如在預計劃停電當中,由于各部門傳達不暢,從而導致基層進行多次停電,進而引發群眾的不滿。比如在一些大型的停電計劃當中,若不能及時做好基層停電數目以及停電范圍的控制,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一些不良的社會影響。另外,主動斷電與災害斷電的情況較為類似,如果信息交流不通,那么上層部門也很難清楚下層部門對電網的處理情況[2]。
(四)技術壁壘也相對嚴重
規劃協調性差這個問題已經伴隨了我國電網較長時間,經歷了多年的技術鉆研,雖然說有著一定的進展,但協調問題還困擾著當今的電網規劃。現在大多數技術表明35千伏以上的電網配布問題已經取得較大進步,而在10千伏的電網配置上,會因受到各種基礎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技術壁壘的出現。這種技術壁壘范圍較大且種類較多,所以也很難一一對其進行解決。另外由于某些地區存在著較強的差異性,所以配網經驗也不能夠順利互用。而在網損問題的處理上,至今還沒有較好的處理手段[3]。
(五)資源配比不夠科學,對環境影響較大
雖然說電網規劃本身并不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但其子內容與環境的影響息息相關,比如設備運行會給周圍環境帶來較大的環境噪聲,從而使周圍居民面臨較強的噪聲污染。而從本身性質上來看,電網規劃的具體供電類型也對其當地的環境資源完成巨大影響。而從安全角度來講,電網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具有高危險的基層建筑,若缺乏相關知識還可能會導致接近者出現觸電死亡,并給周圍居民帶來恐慌。
二、主配網協同下的電網規劃方法
(一)優化負荷預測方案
在負荷預測上,相關技術人員要參照負責行政區的相關數據來對負荷進行預測。一般情況下,負荷要采用該地區去3~5年的平均數據來進行取值,而預測數值可以向后拓展2~4年,以便于適應未來的電網配置壓力。在數據參考上,技術人員所參考數據類型主要是根據其第二第、三產業的具體分布情況來進行預測。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同一產業,高實用系數與低實用系數之間也有較大的差別,比如第二產業的非金屬礦物制品行業的實用系數就比同為第二產業的石油加工行業高出0.71,其數值上已達到其的4倍。所以在預測的過程當中,還要結合產業的具體內容來進行負荷預測。如果該地區的產業較為類似,則可以嘗試將復合類型進行均化處理,不過這種處理方式只可以作為一種數據參照,所以還需要進行二次優化才可以使用。
如果該地區內有擴張計劃,則要提前兩年向有關部門進行計劃通知,以便于電網部門對平衡能力進行判斷。如果影響到了電網的整體均衡能力,則就需要嘗試增加10千伏的出線口,以便于調整整個系統的負載壓力,以便與其達到“N-1”的基本控制要求。
(二)110KV的優化思路
110千伏電網的配置相當重要,所以相關人員要加強對其的技術控制。尤其是在配合過程當中,更要特別注意。首先技術人員要保證220千伏變壓站的負載均衡性,以免對此及110伏電壓造成劇烈影響。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上機并壓站,盡量要滿足上文所提到的“n-1”原則。當然,其輕載程度和數量也要進行嚴格控制。另外如果條件允許,110千伏變壓站的主變電源線最好都進行風險分散處理,比如將其連接至不同的220kv變電壓站中,從而將斷電風險控制在最低。
(三)提高主配網間的協同能力
項目評審在中網配置過程當中十分重要,但在傳統的評審當中,大多數主網評審都缺少基層培養系統的參與,這也導致了評審過程當中難以發現項目中的細節問題。所以,評審過程當中要平衡好主配網人員的參與關系,以便于對項目中的細枝末節問題進行完善和補充。另外,不同于其他的項目類型評審,主網項目評審由于牽扯因素較多,所以幾乎不可能在一階段當中完成項目的評審工作。因此,項目評審團隊要盡可能保持多個階段,以便于對項目的不同階段進行專業性評價。在以往的項目評審過程當中,由于注意不到這一點,所以大多數的主網配置都出現了虎頭蛇尾的問題。而對于配網項目來講,主網評審人員的加入也使得其能夠更加的合理自身資源,比如,主網對于配網能力的補充與支持就可以避免配網陷入死循環。
(二)其他電網規劃注意點
(1)加強環保意識
在具體的電網規劃當中,要提高自身的環境保護意識,比如供電網絡的鋪設要適當遠離人口集中區,以免發生危險,從而威脅到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只要優化電網系統的供電類型,比如增加清潔電力的輸入通道,從而逐漸降低傳統發電比,以降低傳統發電對環境的污染度。而在噪音控制方面,由于現階段并沒有良好的處理方式,所以最好還是遠離人口居住地。
(2)加強電網數據的透明性
在電網配置當中,由于數據不夠透明,所以基層的電網配置當中也存在著較多的問題,而基礎電網數據的公開也能夠使社會第三方組織接觸到電網數據,從而對定量配置情況進行一定的社會監管。當然,數據的公開也能夠提前使社會其他部門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在城市擴建當中,數據的透明公開也能夠幫助城市擴展部門把握城市基礎的電力供應情況,從而方便其進行相關發展資源的預留。
三、結束語
在實際的電網配置過程當中,由于每個地區的城市發展程度不同,所以所面臨的困難要加大區別,所以其建設經驗也不能完全共用。另一方面,依照現在的發展速度來看,傳統負荷預測的有效年限還會再次降低,所以發展與建設的矛盾會進一步增加。不過從整體上看來,因為我國此領域的技術發展較為迅速,所以所面對的壓力也比較可控。
參考文獻:
[1]寧光濤,陳明帆,李琳瑋,邱劍洪,張志偉.基于主配網協同的電網規劃方法研究[J].電氣時代,2020(09):71-74.
[2]張振偉,趙晉泉,韓佳兵,林昌年,魏文輝.考慮大量分布式電源接入的主配網協同優化控制[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7,33(07):110-115+122.
[3]石俊杰,適應大電網運行的主配網協同調控和搶修指揮系統關鍵技術研究應用. 四川省,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