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玉潔
摘要:近年來,教育的公平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的焦點問題,關系著國家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關系著人心向背。本文從歷史角度、中外對比等方面相對客觀辯證地闡述了高考究竟是否能夠實現教育公平這一觀點。
關鍵詞:高考;教育公平
首先,我們先要明確一下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公平。《現代漢語大詞典》中對教育的定義是培養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公平一般是指所有的參與者(人或者團體)的各項屬性(包括投入、獲得等)平均。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
在北京時間一篇名為《江蘇調出高招計劃支援中西部引發家長抗議》的新聞中,湖北家長致教育部的一封公開信里稱:“當年全國一張卷時,湖北考生的錄取分數線就在全國名列前茅,考同樣的學校要比別生高出幾十個白把分,西部老少邊窮地區也就算了,京津滬,擁有全國最好的教育資源,憑啥也比湖北錄取分數低那么多?錄取率高那么多?京津滬的學生說不愿意到外地讀書就可以不到外地讀書,誰賦予他們的特權?清華是北京人的清華,交復是上海人的交復,但華科武大不是湖北人的華科武大!”信件中不僅表現出一個家長的焦慮和擔憂,但同時也確實體現出了現在教育存在的問題也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問題。那么絕對的教育公平是不是真的存在呢?
首先,絕對的公平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古今中外,都不可能,而在中國教育領域,即便相對的公平也難以實現。如果要達到絕對的公平,那么首先每一個受教育的人各方面素質就要相同,這本身就是一個不可能的事情,不同的經濟條件,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遺傳基因,不同的理解能力,造就了不同類型的人,也同樣造就了多樣的社會。很多人說北京的本科錄取率最高,可是若稍微了解下北京的教育,就會發現這個全國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城市,可能是教育不公平的最大的地方:在北京,有的家長愿意拿幾百萬買一套學區房給孩子爭取一個更好的小學,不就是因為教育不公么?《鳳凰周刊》的報道顯示,曾經,贊助費相當流行,北京的“好小學”,贊助費最高可以高達25萬元,這不就因為教育不公么。社會等級必然會有社會不公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不想要再回到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年代,就不得不容忍等級社會和教育競爭的存在。
在對教育不公的反對中,最響亮的聲音就是高考錄取問題,根據不同的政策,不同省份的錄取分數線也高低不一哪怕是同樣的一套卷子,憲法要求高校必須在原則上以同一個標準平等對待全國各地的考生。各地或者各校自主或者有助于高考多元化,或節省行政成本,但是既然高考成績仍然是衡量考生的主要標準,不能將高考目前存在的缺陷作為錄取標準不公的借口,更不能以“多元化”為名加劇招生不平等。事實上,現代文明的最大困惑即在于社會多元化和教育標準的單一化之間的沖突。一方面,人的才能、素質乃在品性是多方面的,不能通過一種單一標準來衡量。另一方面,在幾乎所有文明社會中,高等教育都發揮著一種軸心作用,它形成社會的統治結構,并相當單一地決定著社會等級。
世界上其他國家也都不例外。美國的高等教育很發達,但是錄取標準仍然以全國統一的SAT成績為主。在錄取過程中還會綜合考慮考生的族群、特長、高中表現、家庭收入等因素,但不論錄取方式如何的多元化,統一考試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高考是打破階級固話的一個有力工具,并且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城市或者農村的孩子來說,通過高考這個跳板,大家可以站在相對公平的起點上,共同探索世界、獲取知識,平等的創造社會財富,實現人生價值。高考實現了中國教育體制下相對的教育公平,它有力地推動了固化了的階層發生變動。為下一階層向上一階層流動提供了一個通道。中國社會現在的收入分布很不均衡,最近十年由于各種原因財富的積累也十分不公平,但至少高等教育因為高考、像北大清華這樣的精英大學也必須在高考體制下統一招生,至少機會是比較公平的,當然絕對的公平還是不實際的,但總的來說比別的國、比中國之前要好很多。社會的公平與否,教育機會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對于那些沒有條件的人,如果能夠考上大學,這將是他們可以往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
一直以來,人們一直在追求公平公正,希望獲得該有的權利,但是在社會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絕對的公平公正是沒有辦法達到的,因此在現在這個階段、這個時期下,高考制度還是目前教育制度下,最能夠實現公平公正的方式。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大國、人口眾多,階層差異的大條件下,高考制度是目前最優并且最有效的實現公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