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傳文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審美水品也在不斷的攀升,不在滿足于單一的色彩,對于簡單的色釉也會顯得呆板沉悶,所以就出現了不同種類豐富的顏色釉工藝品,本次是對高溫顏色釉進行簡單的論述。窯變一詞由來已久,隨著工藝技術的不斷發展窯變一詞也廣泛應用在各個方面,包括建筑用瓷,用煙熏工藝燒成殘生認為色差。也叫做窯變。
關鍵詞:窯變;顏色釉;工藝品
引言:
中國瓷器在初始階段,釉的呈色主要取決于胎和釉內含鐵量的多少,這一時期的的生產制造由于受到工藝技術的限制,無法控制鐵的含量,所以瓷器的釉色絕大部分呈現的是青色,隨著技術的進步,逐漸認識到各種金屬在坯胎和釉中的作用。在宋代突破了傳統單色釉的格局,出現了成熟的花色窯變釉。在眾多的窯變釉中執其牛耳的要數北方的鈞窯和南方的建窯。窯變,主要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
窯變釉,如果(圖1)圖(2)是器物在燒成過程中出現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窯中含有多種呈色元素,經氧化還原作用,瓷器在出窯后可呈現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窯變釉出現出于偶然,形態特別,人們大多不知道它的原理,只知道由于窯內焙燒過程變化而得,故稱為窯變釉。
俗語有“窯變無雙”,就是指窯變釉的變化莫測,獨一無二。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就偶有出現。釉是陶瓷器物表面的一種玻璃質層,由于其化學性質穩定,顏色豐富,不禁能。保護瓷胎,顏色釉還能起到裝飾作用。使瓷器顯得更加美觀。
古代文人筆下的“窯變”。古代人們對顏色釉呈現色彩原理沒有科學的分析和認知。出現窯變則憑空想象,甚至肆意渲染。宋代周輝《清波雜志》最早記述景德鎮瓷器有“窯變”。
云:饒州景德鎮陶瓷所出。于大觀年間,窯變顏色釉如朱砂,謂螢惑纏度臨照而然(意思是:窯變是火星運行時在天空照耀而產生的)。
歷史上最早的高溫的高溫窯變釉瓷器是魯山花瓷 如圖(3)圖(4),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高溫顏色釉以色彩絢麗,富于變化聞名于世,在我國釉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唐代制瓷的偉大成就。據史料記載:魯山花瓷是我國唐代魯山段店窯生產的一種高溫窯變釉色瓷。魯山段店窯窯址位于河南省魯山縣段店,遺址總面積約5萬平方米,種類有黑地藍白斑,醬褐色地藍白斑,茶葉末地藍白斑,月白,天藍,天青地黃褐斑等。被成為花瓷。因為魯山花瓷是我國最早的高溫要變釉瓷,被業界視為“唐代鈞瓷”,“唐鈞”,或“黑唐鈞”,國外瓷界也稱其為“黑鈞”。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我國陶瓷歷史上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而且在國際上也享有盛名。是中華陶瓷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窯變早在唐代以前的青釉瓷器上即偶有出現。最初,窯中出現窯變曾被視為不詳,尤其是官窯中出現窯變,往往被雜碎。明代時,人們還是無法預測窯變的發生,因此窯變認為是怪胎,會被銷毀。清以前景德鎮窯偶爾燒制出來的窯變釉瓷也是多被銷毀。隨著人們對變釉認識的深入,窯變的缺陷美也逐漸得到人們的喜愛,窯火給釉面造成的缺陷往往也會讓人回味無窮,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計”之類的美稱。窯變釉又因其形態極美,或如燦爛云霞,或如春花秋云,或如大海怒濤,因為被視為藝術瓷釉為人們所欣賞。
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上千年歷史長河中,清朝的顏色釉瓷器變化最絢麗。瓷器從最開始的青釉經歷了色釉色彩的多樣化轉變,在這當中,各朝各代創燒了各種璀璨矚目的瓷器品種,一度讓我國的瓷器走向了世界的巔峰。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在這個王朝的鼎盛時期創燒了多種絢目的瓷器色釉流傳至今,成為了我國瓷器史上不可磨滅的重要時期。
在今天的窯變,一點也不神秘不但不神秘,而且很普遍,普遍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是個瓷器,離不開窯變從古至今,無一例外。道理其實很簡單,窯火把泥和釉的材料屬性改變了,比如說從青瓷到白瓷,本質上就是控制釉藥中的鐵含量,不同的窯溫影響了金屬元素的析出。
所謂“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就是窯變的切實表述。燒制過程中窯溫的變化導致釉面產生不確定的自然變化這就很容易理解,為什么傳統瓷器給人沒有了“窯變”的印象因為燒制技術和燒制工藝的發達使得瓷器出窯的呈色變得穩定事實上,正是人為的控制了甚至強化了某一種窯變的效果使之成為喜聞樂見的色彩。窯變,到底能不能控制呢在一定程度上,是的無論是傳統瓷器還是現代柴燒都在有意控制窯變的效果傳統瓷器是通過控制釉的配比以及燒制溫度來達成特定的燒成效果現代柴燒更進一步通過窯爐結構以及燃燒的木材種類等以使得“窯變”更加多姿多彩變幻無窮。所不同的是傳統瓷器控制窯變目的是達成一種穩定的視覺效果鈞瓷的斑斕璀璨即是典型的窯變現代柴燒則在不斷追求新鮮的變化與傳統大相徑庭的是創作理念特立獨行、別開生面“窯變”從隱性走向顯性從釉里走到釉表從釉在窯溫中產生的特定變化擴展到泥、火、柴等全面的影響充分展現不確定性的自然變化的藝術性。所謂“品綠評紅幻萬象,疑是畫圣神筆圖。”說的是鈞瓷窯變的自然幻化神妙莫測乾隆賞鈞瓷有贊:“暈如雨后霽霞紅”說到窯變傳統瓷器中,鈞窯首屈一指電視劇《大河兒女》有非常傳神的演繹窯變,不可預測與歷史風云變幻,燒窯人的匠人精神與大河兒女的家國情懷。這種微觀與宏觀的架構給窯變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也極大地強化了窯變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及其澎湃的心理體驗。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代高溫顏色釉彩繪更像是一種藝術探險。陶瓷藝術之所以被稱為“火的藝術”,原因就在于窯變的神秘莫測。即便是掌握了各種顏色釉的調配、繪制工藝和燒成溫度等規律,制作過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高溫顏色釉的發展潛力也是相當大的。正如黑格爾所說:“藝術家必須是創造者,必須要把感發他的那種意蘊和基本的情感融于一爐,塑造他所要塑造的形象。”在陶藝創作中,之所以鐘愛顏色釉窯變的運用,是因為色彩對于人們來說,是熱情的、痛苦的、激動的,是情感的靈化和氣息的宣泄。而陶藝作品的形狀則是色釉的有機載體,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靈與肉的有機組合。
參考文獻:
[1]東方橋.《壇經現代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版.
[2]豐子愷.《豐子愷美術夜譚》.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
[3]韓林德.《境生象外》.三聯出版社.1999年版.
[4]秦錫麟..《國際陶瓷藝術 教育大會2004論文集》.中國陶瓷工業雜志社.2004年版.
[5]黎明.《論抽象雕塑的意境美》載《美術學報》.2004年第5期.